APP下载

中国高校学报(英文版)国际化研究

2017-04-03陆建平徐珉君

关键词:国际化学报学术期刊

陆建平,徐珉君

(1.浙江大学 外语传媒出版质量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8; 2.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3.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中国高校学报(英文版)国际化研究

陆建平1,2,徐珉君1,3

(1.浙江大学 外语传媒出版质量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8; 2.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3.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实现学术出版国际化是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我国众多学术出版人的目标和梦想。中国高校学报与高校之间关系紧密,在为高校师生提供学术交流平台的同时,享受着高校丰富的资源和诸多便利。对国内40家英文版高校学报的调查显示:有关学报均拥有国际刊号;半数以上学报聘用海外及港澳台编委并刊登海外及港澳台作者论文;绝大多数学报通过增强与国际知名出版公司合作“借船出海”走出去;所有接受调查的学报均在互联网上建立国际化的数字投稿平台,以提升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从调研结果看,中国英文版高校学报的英语语言质量堪忧,很可能造成海外读者的理解障碍而影响其国际传播的效度。

高校学报(英文版);国际化;国际传播

一、引言

词源学中,英语internationalization(国际化)一词源于词干international,而该词干又由粘着词根inter、自由词根nation以及后缀al三部分组成。词干international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所提出的一个政治用语,用于表达“国家之间”的含义。今天,international这一具有形容词性的词干通常指涉及两国或多国互动的情况,组成的词组带有国际性质,如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国际竞赛)等。而伴随着国家之间交往合作的日益频繁,international(国际的)与global(全球的)之间的概念差别逐渐减小,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浪潮下,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已成为了各国经济、文化等领域竞相追逐的目标。而文化领域中的国际化,在彰显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合作、争取话语权方面更凸显出其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对进一步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构建和发展现代新闻出版体系、提高出版的传播力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学术出版承载着传播中国文化理念、实现科技成果交流的重要使命,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之一。在我国,学术出版主要由学术著作、学术期刊和高校学报三大部分组成。实现学术出版国际化是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众多学术出版人的目标与梦想。中国的高校学报与高校之间关系紧密,在为高校师生提供学术交流平台的同时,享受着高校丰富的资源和诸多便利,因此,在国际化建设方面理应体现出优势。那么,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的国际化状况究竟如何?还存在怎样的问题亟待解决?2013年8月至2016年6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学术出版的规范研究”(13BXW016)课题组就这一命题做了一次调查,本文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传播学层面的解读。

二、调查内容、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内容包括:第一,学报的国际刊号;第二,学报的国际合作情况;第三,学报的海外编委比例;第四,学报的海外作者比例;第五,国际检索及国际化数字投稿平台;第六,学报论文英语语言质量。

针对上述第一项至第五项的调查内容,本调查锁定的对象是中国境内出版的36种带有学报字样的英文版高校学报以及4种由境内高校出版发行的未带学报字样的英文版高校学报,样刊分别为2011年、2012年的最后一期以及2016年的第一期,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报38种,社会科学类学报2种。

针对第六项调查内容,本研究采用了中国外语教辅类期刊质量检测中心(原浙江大学外语教学传媒研究所)2013年一项检查工作的结果,从受查的96种英文版学术期刊中提取40种英文版高校学报的语言质量信息。

调查以问卷、访谈、网络定向搜索以及信息采集等方式展开。

三、调查结果

(一)学报的国际刊号

调查发现,所有40种英文版高校学报均具有国际ISDS中心认证的ISSN号。ISSN号即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全称为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ISSN号是根据国际标准ISO3297制定的连续出版物国际标准编码。在这一编码系统中,世界上每一种不同题名、不同版本的连续出版物都有一个国际性的唯一代码标识。一旦出版物拥有这一标识码,就意味着它拥有了在全球出版发行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着遵循相关规则与条例的义务。受调查的40种学报皆为ISSN号的拥有者,说明其均有海外发行的资质。

(二)学报的国际出版公司合作情况

国际合作被认为是促进出版物海外销售的有效途径。调查发现,40种学报中有9家与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合作、17家与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建立合作关系,分别占本次受调查学报的22.5%和42.5%。合作的方式一般是由中国境内的期刊社组稿、编辑和出版,海外出版机构负责期刊的海外发行。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和斯普林格出版社是全球排名第一、第二的著名科学文献出版商,其包括在线数据库在内的市场能力极为强大。

(三)学报的海外及港澳台编委比例

编委会被认为是学报和期刊的灵魂,通常由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组成。编委会成员必须熟知本学科的热点和难点,并能准确地预测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他们自身必须具有学术影响力并能以此帮助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因此,学报的海外编委情况通常被作为一项指标用以衡量学报的国际化程度。另外,拥有中国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地区的编委也常被视为期刊具有国际化的特质。本次调查发现,40种学报中有24家拥有海外及港澳台编委,占被调查学报总数的60%。除了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专家以外,这些学报的海外编委主要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伊朗、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24家拥有海外及港澳台编委的学报中,有3家的相关编委比例超过50%,分别是清华大学主办的《纳米研究》(81%)、南京大学主办的《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74%)以及哈尔滨工程大学主办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报》(64%)。另外,有10家学报的海外及港澳台编委比例在30%~49%之间;9家在10%~29%之间;另有2家超过1%,不到10%。

(四)学报的海外作者比例

海外作者的数量无疑反映着一份期刊的国际化程度。调查发现,40种学报中有22种刊登有海外作者的论文,占总数的55%。海外作者多来自美国、日本、丹麦、伊朗、印度和新加坡等国家。有5种学报的海外作者比例超过50%。其中,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第12期的作者100%为海外人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和武汉大学共同主办的《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第4期的海外作者比例为80%,但2016年第1期海外作者比例却是0;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国际灾害风险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海外作者的比例是75%,武汉大学主办的《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以及清华大学主办的《纳米研究》2011年第11期和2016年第1期海外作者比例均为50%。

(五)学报的国际检索及国际化数字投稿平台

是否被国际检索机构收录,反映的是一本期刊是否为国际学术界接受。本次调查发现,40种学报中,除2种文科类学报未被任何国外学术数据库收录以外,其他38种都被国外专业数据库收录,其中收进MEDLINE、Index Copernicus、Mathematical Reviews的各1种;收入Scopus和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的各2种;被Science Direct收录的5种;被SpringerLink 和SCIE收录的各8种;被EI收录的12种。

调查还发现,40种学报全部建有在线投稿系统,国际化的数字平台为实现稿源的国际化提供了便捷的路径。

(六)学报的论文英语语言质量

语言是传播的重要工具,出版物语言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受众的理解和认知。英文版高校学报的目标读者除国内相关读者外,主要是海外的学者和业界人士,因此,用学报的英语语言质量来衡量其国际化状况是恰当且十分必要的。

了解学报的英语语言质量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参与了中国外语教辅类期刊质量检测中心、原浙江大学外语教学传媒研究所2013年有关的学术期刊英文质量检查工作,现提取其中40种英文版学报的语言质量信息进行分析。

中国外语教辅类期刊质量检测中心和原浙江大学外语教学传媒研究所自1992年以来,受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委托,负责全国期刊英语质量的检测。自2007年起,检测中心和研究所的工作重心聚焦于学术期刊的英语语言与编校质量的检查。2013年度,检测中心和研究所承接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两项相关检测工作以及上海新闻出版广电局的一项委托,对同时拥有国家刊号(CN)以及国际刊号(ISSN)的我国境内期刊出版机构出版的96种英文版学术期刊进行了英语语言与编校质量的检查。检测中心与研究所依据《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中的相关条款制订了相应的检测标准,统一抽检送检期刊中的3万字,文字计算从每本期刊正文的第一页起计。文字量的计算方法为:文字量计算以汉字为标准。汉字一个算一个,英文字母两个算一个汉字,数字、标点符号一个算一个汉字。若遇方程、公式或品牌、型号表格,则越过不检,也不计字数。空格、空行不计字数。差错率的计算方式是:差错数÷抽检数(注:差错数统一除以3万)。抽检结论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差错率为万分之三(含)以内的为合格,超过万分之三的为不合格。

本课题组从上述96种学术期刊中提取的40种高校学报的英语语言质量为21种合格、19种不合格,各占总数的52.5%和47.5%。合格的学报中,有2种差错为零。差错率在零以上到万分之一之间的有4种,在万分之一(不含万分之一)和万分之二(含万分之二)之间的8种,万分之二(不含万分之二)与万分之三(含万分之三)之间的7种,分别占受调查学报的5%、10%、20%和17.5%。

不合格的学报中,最接近合格线的为万分之三点零六,离合格线最远的为万分之十九点一。其中,在万分之三(不含万分之三)与万分之四(含万分之四)之间是有4种,在万分之四(不含万分之四)与万分之五(含万分之五)之间的有4种,在万分之五(不含万分之五)与万分之十(含万分之十)之间的有6种,万分之十以上的有5种,各占受调查学报的10%、10%、15%和12.5%。

四、调查结果分析

如何定义学术期刊国际化,一直以来争议颇多,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李文珍2011年通过对国内多家学术期刊进行调研后总结出来的以下说法:“回归到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本质,即学术期刊一定要能够展现中国学术研究的进展,在国际范围内发行,为国际学术界接受,具有国际影响力,而其实现路径可以是多样、多元的。”[1]解读后的理解是,衡量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标准离不开语言载体、出版模式以及学术影响力三大要素。

以上理解无疑是具有高度概括性意义的,然而,就本次调研结果而言,我们更愿意把国际传播中关于主体、受众、效果、手段技巧以及内容研究的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期寻找解决学术期刊国际化问题的方法。

(一)主体研究方面

在主体研究方面,国际传播主体自身的性质、状况、目标及公信力等都影响着传播效果[2]555-557。学术期刊作为将学术成果进行国际传播的主体,其性质、组织状况及公信力也都对最终实现其国际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次调查的40种学报均由隶属于高校的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期刊的专业性;受调查的40种学报均拥有ISSN国际发行刊号,即海外发行的资质,使其在海外的发行、阅读、转载成为可能;同时受调查学报中超过60%的期刊选择与国际知名学术出版公司合作,这都使得学术期刊在国际认知层面的传播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此外,调查中的40种学报全部建有在线投稿系统,打造了国际传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实现稿源国际化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二)受众研究方面

在受众研究方面,受众的个人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要使学术期刊具备公信力,就必须获得其受众的认同与信任。学术期刊的受众主体多为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及学者,他们对期刊的认同和信任主要来自于学术期刊中刊载论文的质量。胡晓娟在《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的传播学分析》一文中指出:“稿件的质量直接决定学术期刊的质量,期刊稿源的国际化是扩大学术期刊国际声誉的保证,因此必须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稿件,与优秀作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拓宽稿源渠道,加深国际化程度,提升权威性和影响力。”[3]52-57本次调查的40种学报中,拥有海外编委的学报有24家,占受调查总数的60%,这表明其稿件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障,海外读者对于学报的“信奉度”也会因此得到提升。此外,在学术期刊国际化这一语境中,是否被国际检索机构收录也常常是读者衡量期刊质量的标准之一。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40种学报中有38种被不同性质的国外专业数据库收录,这一代表“绝大多数”的数字可以显示我国高校学报所具有的国际传播能力,这无疑有助于学报在受众心中的“信奉度”得到提升。

(三)传播效果与传播手段方面

在传播效果方面,国际传播效果同样包含认知、心理态度以及行为三个层面。许志敏、黄贵在《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内涵、效果及影响因素》一文中指出:“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效果是学术期刊传播行为对国际受传者在认知、心理态度、行为等层面的一切影响。”[4]89-92他们提出的关于传播效果三层评价体系对分析学术期刊国际化的问题具有重要启示。在这一套三层评价体系中,中层传播效果层面的“理解度”指标可以被用来评价学术期刊的语言质量。学术期刊作为传播和交流学术成果的媒介,其在“理解度”层面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术期刊在“理解度”层面的国际化,期刊中所刊登论文的英语语言质量就尤为重要。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抽取的40种高校学报的英语语言质量参差不齐,总体合格率仅为52.5%。这一结果显示,英语语言质量可能造成理解障碍,学术成果将无法最大程度地展现给海外读者,从而影响了学术交流目的的达成,严重影响国际传播的效度。

在传播手段方面,在当前媒介融合、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于国际传播中媒介传播手段的研究尤为重要。因此,国际化进程中的学术期刊能否更好地利用网络来实现新媒体多维度的高效传播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次调查中的40种学报全部建有在线投稿系统,为实现稿源的国际化提供了便捷的路径。但假如他们全部都能更进一步开放,响应国际上“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的号召,建立起免费在线访问、自由获取最新学术资源的国际平台,那么这种与网络新媒体结合的新型传播方式势必更能推动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进程。当然,“开放获取”对于期刊的盈利模式会产生重大影响,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专题讨论,本假设仅就实现国际化而言。

(四)内容研究方面

在内容研究方面,许志敏、陈小彪指出:“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内容研究主要包括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栏目设置及学术主题、观点等方面。”[5]46-49因此,突出期刊的学术主题以及提高学术期刊的议程设置能力应该成为学术期刊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一环。具体到本次调查的40种学报,值得注意的是,其中38种理工科类学报虽然被多种国外专业数据库收录,比如12种被EI收录,却没有一种被SCI收录,有的只是SCIE收录的8种。而2种文科类学报,更是未被任何国外学术数据库收录。这说明,以高校学报为代表的我国高层次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平台上的被认可度还十分低。

针对这一结果,从国际传播的视角出发,可由以下两方面分析:第一,受调查的40种学报中,2种文科类学报《复旦人文社会科学论丛(英文)》《当代外语研究》在刊物主题范畴上没有明显侧重,这对于学术期刊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国际竞争力无疑是不利的;第二,不同于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研究更注重思维感悟及价值判断,因而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和民族性特征,这也使得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问题更加复杂,障碍重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的经典理论应用到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及选题中。通过提升设置国际学术热点议题的能力,并在议程设置中的信息解读和分析阶段,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前瞻性的见解,建立具有国际辨识性的学术成就[6]3-7,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五、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我国高校学报与国际知名出版公司合作明显增强,这对于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知名度、竞争力,进而推进其国际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接受本次调查的高校学报通过媒介融合的方式,借助互联网建立起了国际化的数字学术交流平台,有利于优质海外稿件的引进,也成为国际化进程的重要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过程中,不应将加入SCI、SSCI、AHCI检索系统视为国际化的唯一目标,但能够被国际大型学术数据库收录,依旧是为国际学术界所肯定认同的重要体现。因此,面对我国高校学报,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学报在国际检索收录上的不足,我们更应该结合国际传播的相关理论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从而使我国的学术成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国际传播。

[1]李文珍.学术期刊生存现状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5-18(16).

[2]郭玉,马峥.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的中国SCI期刊出版状况分析[J].编辑学报,2011,23(6).

[3]胡晓娟.华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化的传播学分析[J].出版科学,2015,23(3).

[4]许志敏,黄贵.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内涵、效果及影响因素[J].出版发行研究,2013,(9).

[5] 许志敏,陈小彪.学术期刊国际化研究局限、操作误区及其困境摆脱——基于国际传播学视野的分析框架[J].编辑之友,2014,(1).

[6]郑建丽.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国际化路径——基于CSSCI来源期刊的分析[J].中国出版,2015,(12).

ASurveyandAnalysisof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EnglishAcademicJournalsPublishedbyChina’sHigherEducationalInstitutions

Lu Jianping1,2,Xu Minjun1,3

(1.ResearchCenterfortheQualityofForeignLanguageMedia,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 2.CollegeofMediaandInternationalCultur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28,China; 3.SchoolofInternationalStudies,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58,China)

To be internationalized is the goal and dream of many Chinese academic publishers, including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ed b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Based on the close ties with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e academic journals run by China’s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njoy profound resources and conveniences while providing academic exchange platforms for college faculty and students. A survey of 40 English aforementioned journals shows that they all have international serial numbers; more than half of them employ overseas editors and publish papers written by overseas authors; most of them go international through cooperation with well-know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companies; all the inspected journals have set up international digital submission platform on the Internet to enhance their international visi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survey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poor quality of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these journals may lead to barrier of understanding for overseas readers, and impair the validity of the journal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nglish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ed by China’s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2017-04-1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学术出版的规范研究”(13BXW016)。

陆建平,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外语传媒出版质量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徐珉君,女,湖北荆州人,浙江大学外语传媒出版质量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浙江大学外国语言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研究生。

G237.5

A

1672-0040(2017)05-0080-05

(责任编辑李逢超)

猜你喜欢

国际化学报学术期刊
聚焦港口国际化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致敬学报40年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