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内自足与当代山水画创作题解
2017-04-02杨文斌
杨文斌
(天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
传统文化的内自足与当代山水画创作题解
杨文斌
(天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
随着山水画在当代呈现多元化的繁荣发展,其引发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失落,需要我们去反思,中国山水画古典审美内涵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精髓的载体,在山水画千百年的发展中带有普遍性、延续性、本质性特征,同时又是深刻的、一贯的、稳定的范畴,从而规定着它在绘画中的属性和方向。本文从当代山水画所应具有的古典审美因素对当代山水画的文化精神价值体现和创新途径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以阐明当代山水画创作中文化精神的体现。
古典审美因素;人文情怀;题解
当今社会结构和体制的巨变,使传统文化在继承上产生了深度的断裂,成为困扰当代山水画创作发展的问题。古典审美因素对当代山水画的文化精神的体现有着重要的价值,也是当代山水画“现代性”转型发展的不可缺失的组成。
一、当代中国山水画对古典审美的回归
(一)当代多元审美语境下山水画古典审美因素的丢失和在创新中的混乱迷失 步入21世纪的中国,在时代观念、现实生活审美需求的驱动下,山水画的变革陷入杂乱,并以多元并存的方式呈现出来:“非传统笔墨”、写实性的、装饰性的、抽象性的、通俗趣味性的以及超现实等一起进入人们的视野; 当代山水画的审美取向由重视内在的文化精神内涵开始转向外在的形式美感。从历届国家画展创作来看,“工笔设色类”作品遂届走高,山水画转向线条精致细密、色彩妍丽工整的追求。超然尘世,雅逸洒脱,笔墨凝炼,情趣高雅的水墨山水一路减少几成绝迹,同时当代山水画抛弃了传统的品评观念,大多数情况在挪用西方绘画的标准,山水画的创作出现混乱、怪异、前卫的以制作肌理方式的作品,以追求刺激快感夺人眼球为能事的作品被认为富有直观视觉享受而看好,甚至以个人即兴的情绪表现在虚无主义的宣泄下、无限放大的以“奇”为新,盲目追求感官刺激的作品而被众人追捧,在传统山水画中忌讳的丑、邪、乱、怪在当代被当成新颖时尚,成为消费主义时代的庞儿,在急功近利和张扬个性的自我意识驱动下,作品的创作己难以遵循艺术的创作规律,所要表达的文化精神内核己丧失。这种迷失维度的创新,不可能承载传统文化,从中可以看出当代山水画需要对传统山水画审美内涵进行重新挖掘,当代中国山水画的现代转型发展也应该在以传统文化为母体的基础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
(二)当代中国山水画中多元的审美取向对古典审美的回归 传统的儒、释、道的思想影响了整个山水画的审美倾向,因此山水画艺术精神会与古代哲学思想产生高度的吻合,如:山水画的原道思想,气韵生动、形神、笔墨等审美理论的提出,都与儒、释、道的思想源流分不开。在经历了近百年西学交融后的华夏文明,中华本体文化不断被冷落,当前中国绘画有必要在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上,给予重新认识。中国画在当代需要正本清源,贴近民族文化脉络。当代山水画的“现代性”转型发展需要把传统的文艺思想给予与时俱进的挖掘和解读,把它注入当代现实生活中,体现在山水画的理论和技法当中,只有这样山水画才能继续保持长久的自成体系,并发展壮大,独放异彩。
现代社会生活、审美情趣和观念等的变化,必然引发传统艺术表现形态向现代的转变。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有许多画家不仅致力于继承开拓山水画古典审美因素的内涵,而且善于借鉴西方绘画的表现方法和审美观念,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来挖掘当代山水画的“现代性”转型。当代山水画家运用古典审美因素的文化特性,对艺术语言现代性成功转换有了不少的成绩,他们或把有独立造型意义的色彩、西画布局运用于山水画以转变现代表现形式,并和山水画古典审美因素在形态上相融合;或尝试通过在不脱离自然物象的状态下,把自然形象规约特征演变为自我抽象的符号语言,在纯化艺术语言中强化古典审美文化的精神存在;或以打破自然所规约的客观秩序的手法,提炼转变古典笔墨语言,使其追随时代审美需求;或强化山水在画面中形式因素的艺术表现,并在笔墨、结构、色彩等方面构成富含东方艺术情调的美感;或以写实性、地域性等彰显雅俗共赏趣味,把古典审美和现实生活相适应,达到山水画的现代性审美的艺术表现等等,总之就是使山水画作品达到既具有深厚古典底蕴的含蓄审美元素意味,又不泛“现代性”审美表现需求。以上实践可以证明:通过挖掘古典审美的文化资源,合理借鉴西方绘画,使其表达出山水画的独有特性,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现代性”转型的探索。当代山水画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就是那些曾经以解消传统为己任的“新潮美术”的画家们又重新思考山水画的古典审美对现代的“本土性”和“民族性”意义,期望通过对古典审美因素的现代解读寻找文化的庇护,可以看出从当代山水画发展的整体走向上,对古典审美的文化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合理运用,己经掀起回归传统的潮流。
二、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古典审美因素的“内自足”
当代的山水画家虽然接受过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现在科学知识的教育,但是他们同样也接受着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一)当代山水画家受到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文学和书法的熏陶 中国古典艺术哲学化思维成就的许多理论命题如“含道映物”、“澄怀观道”、“天人合一”、“质有而趣灵”,“神属冥茫”等体现着中国山水画审美思想的性灵魂魄,正因为如此,古代山水画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永恒的主题加以描绘。从山水画的整体发展看,大多山水画家毕生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1]为追求、把老庄的“道法自然”、“上与造物者游”[2]作为精神与境界的寄托。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诗、书、画、印”的四全其美,在绘画作品中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正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书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王维、苏东坡、赵孟頫等集诗文书画等多种艺术才能于一身,他们既写诗,也作画,寄情于自然。尘嚣缰锁的世俗生活使文人画家们对归隐山林、泛舟江湖的闲适逍遥向往不己,也许他们想通过大自然的山水净化心灵尘埃。古代文人画家忘情于山水、返朴归真的情性,在今天仍吸引着众多的山水画家,以至于我们可以从众多当代山水画家的作品中感受到这种画境中的情怀。
(二)当代山水画家对文艺经典论著的学习 当代的山水画家大多从历代画论、书论、文论入手学习,这些论著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古代的画论是先贤们学习成果的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体会先贤们心灵层面的感触,及他们的思想境界,即使在今天也能领悟“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3]的境界,同也可以让自我沉浸在气韵、意境、传神、笔墨等的审美意味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把山水看作生命力的象征,如中国上古先人对山川特有的风水文化就体现了对生命原力的追求,文人山水画对生生不息、连绵不绝的“生命力”的山川描绘也就成了山水画的最高追求。它蕴含着先民对山川的原始崇拜和宇宙运行规则及秩序的朴素认知,同时当这种认知以绘画的形式体现出来时,绘画本身有了对生命力显示认知的需要,因此中国画把气韵生动作为最高的表现追求和标准,方东美说:“中国艺术精神贵在构深致远,气韵生动,尤贵穿透神奇创意,而表现出一个光辉灿烂的雄伟新世界,这个世界绝不是一个干枯的世界,而是一个万物含生,浩荡不竭,全体神光焕发形成交光相纲,流衍互润的一个‘大生机’世界。”[4]气韵生动之所以是中国画审美最高标准就在于它的全宇宙感的特性表现,是中国画特有的境界体现。传神表现作为中国画的独特审美,强调心意,强调内心与外物的协调统一,画家的情感、心境、人文情怀,最终都发映在作品的神采上,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传神”之笔。宗炳和王微首先把顾恺之传“神”论引入山水画中,宗炳曰:“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5]王微在《叙画》中曰:“神明降之,此山水画之情也。”[5]“传神”从此成为传统山水画审美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引入新的内涵。先民对山川的神圣性的崇拜在文人山水画中以个人情怀因素的自觉传化,最终以作品意境美的感染力和外在的笔墨形态表现出来。如何使山水画体现气韵、意境、传神、笔墨等古典审美因素,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便说:“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夫内自足,然后神闲意定,闲意定则思不竭而笔不困也。”[5]山水画家要想在作品中富有气韵、焕发神采,需要自身的“内自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在“神闲意定”的状态中展现才思和笔力。
三、当代山水画创作问题的题解
(一)当代山水画家的心境、审美意趣对传统的回归 当代的山水画家们仍需保留一份回归传统的心境。当代人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工业时代,快节奏、高效率、超压力的工作和生活,使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林泉之心是人天生就有的情怀,郭熙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6]悠然惬意的乡野生活环境,更近乎古代文人那宁静悠然的情怀和环境状态,因此画家们常将画笔转向对乡土的山水描绘。
当代山水画气韵、意境、传神、笔墨等审美因素的体现都需要在精神层面加以确立和展开,并投注于当代生活中,在能见、能闻、能触中达到实际的题解。当代山水画在现实生活中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性、艺术的公共性和大众化需求。这就使山水画在传统性和当代性之间、个人情感与大众需求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只有既在理论思辨中寻求解决,又在生活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既要研究山水画外在的视觉样式,还要还原它原本内在的精神特质与宗教、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内容与当代社会的内在的关联,加以扬弃并挖堀新的价值,作品才能在为时代所接受。当代山水画审美因素体现在“现代性”转型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最终还要落实到作品具有的气韵、意境、传神、笔墨上,这就需要画家在自然性与当代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间寻得统一与契合,并以此为基础,寻得对自然景物美的感知,使山水画作品上在气韵、意境、传神、笔墨等综合因素中焕发其审美价值。
(二)古典审美因素的“内自足”与当代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实践 当代山水画创作离不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实践,“心源”的不自足也就造成“造化”的不足,同时也造成作品创作表现的空洞乏味。在当代山水画的创新方面,对古典审美因素的识别和保留,的确是耐人寻味的问题,作为中国画有些传统的审美元素是不能丢弃的,这些元素不是“师造化”所得,而是来自“心源”的传统文化情怀的内在体现,“心源”的“内自足”决定着“师造化”的“妙想迁得”,传统情怀的内在体现也就决定了“师造化”所得境界的高下,正如童中焘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为中国画的创造原则,就是合心目的综合指导,一个合外内的整体境界。”[7]传统情怀的体现不是来自内容,内容的传统性不是传统的本性所在,因此在当下山水画的创作中出现了一些对传统的古典审美因素的重新思考。当代山水画的外师造化是以中西融会的写生方式实现的,但西画及其观念大多是纯客观的理性,由于它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还只是在浮浅的层面上展开,没有深入灵魂的默契,不可避免的造成“中得心源”方面的缺失,所以形成当代中国山水画面临失语的尴尬。朱良志说:“脱心源而谈造化,造化只是纯然外在之色相;以心源融造化,造化则是心源之实相。”[8]画家由于受西画及其观念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缺失,造成“师造化”的不足,同时也造成当代山水画创作普遍在艺术表现上的浅表化。主要原因是当代山水画从传统笔墨手法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被要求以新的笔墨语言形式表现当下的视觉感受。有许多当代画家在尝试强调笔触这个西画引入的因子在山水画创新方面的相对独立性和可能性,这种尝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山水画语言表现的视觉效果,也使部分缺失传统底蕴的山水画家误以为终于可以绕开传统束傅,可以随心所欲了,实际上弱化了中国画部分特性,由此引发了对先前创作中出现的困惑的反思。中国画的发展,特别是山水画的发展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有着完备的价值系统,这反映在作品的艺术精神和追求中,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山水画所代表的艺术精神除去个人志趣、胸怀、情感,从更深的层次看,它散发的艺术气质是在宗教、文化的多重淬炼下的结果,对于当代山水画回望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宋)朱 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06.
[2]杨柳桥.庄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南朝·宋)王 微.叙画[A].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七册)[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81.
[4]方东美.中国艺术的理想[A].冯沪祥泽,牟宗三等编.中国文化论文集(第二编)[C].台北:幼狮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1980,347.
[5](南朝·宋)宗 炳.画山水序[A].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6](北宋)郭 熙.林泉高致·山水训[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7]童中焘.中国画画什么[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8]朱良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佛学渊源辨[J].中国典藉与文化,2003(04):91.
Inner Self-sufficienc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Discussion o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Painting Creation
YANG Wen-bin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xhui Gansu,741000)
With the diversified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modern times,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reflect the loss of national cultural spirit caused by it.The classical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is not only the embodiment of the national spirit,but also the carrier of Chinese culture,which is characterized as universality,continuity and essenti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paint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At the same time,it belongs to the profound,consistent and stable category,thus stipulating its attribute and direction in painting.Classical aesthetic factors of contemporary landscape painting on the embodiment of cultural spiritual value and innovative ways of contemporary landscape painting are deepl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expound the embodiment of cultural spirit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painting creation.
classical aesthetic factors;humanistic feelings;discussion
J205
A
〔责任编辑 赵晓洁〕
1674-0882(2017)02-0101-04
2016-12-10
杨文斌(1968-),男,甘肃天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