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许渊冲诗歌翻译策略
2017-04-02杨俊峰
杨俊峰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许渊冲诗歌翻译策略
杨俊峰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
诗歌是中国汉族文学最早形成的文学体裁,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代诗人常以吟诗为乐,以诗明志,以诗传情。由此,诗歌中最重要的便是意象,意象成就了诗歌的灵魂,注入了无限的生气,展现了诗歌的神韵。诗歌在向外传播翻译中,最不可少的便是其意象。以许渊冲诗歌译文为基础,从翻译观的问题着手,对许渊冲翻译与认知语言学给予交叉研究,可为诗歌翻译提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也可向世界展现更完美的中国传统文化。
诗歌翻译;认知语言学;翻译策略
诗歌翻译可以算是文学翻译一大难题,直至今日这一难关都很难攻克。由于文化因素不同,中西方诗歌结构、韵律亦有不同。诗歌运用简洁的语言却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其意象中更注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而意象在不同的文化中所代表的意义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这就给诗歌翻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传统的诗歌翻译原则,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要注重原诗中的意境,有人认为要重视原诗中的结构与韵律,有人注重内容,有人注重形式。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七十余年,译作包含中、英、法等语种,尤其是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独到的翻译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反响与争议,特别是其诗歌翻译超越了传统翻译原则“信”。
本文以许渊冲诗歌翻译为例,对认知语言学与许渊冲翻译进行交叉研究。“认知语言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1971年,用来指真正对大脑中的语言进行的研究,其本质是揭示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机制。[1](P381)认知语言学作为一门主流语言学迅速发展,形成各个不同的分支学科。而认知语言学对翻译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一、认知语言学的诗歌翻译观
(一)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总结为一个从现实到认知最后形成语言的过程,从现实到语言之间需要“认知”这个环节。认知语言学重视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认知语言学认为现实先于认知,认知先于语言。而语言是认知与现实的产物,其形成过程可以细化为:现实—互动体验—意象图式—范畴—概念—语言,其背后包含着客观世界规律以及人的认知经验。
认知语言学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派,这也是与其他语言学派不同之处。认知语言学不纠结于区分音位、形态、词汇、句法等的作用以及地位,注重的是对语言现象和意义做一个统一的解释。语言包含范畴化,并以广义的原型理论做基础,[2](P57)而美国从事认知学研究的塔夫兹大学的 Ray Jackendoff教授指出:认知最基本的一个方面就是划分范畴的能力,即判断某一特定事物是或不是某一特定范畴的具体实例。[3](P77)范畴与概念对应,意义是概念化的过程和结果,所以词义的确认必须参照概念以及人对这一事物的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智力和思维都是在后天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的,即所谓的“体验构建”,语言从词义到句义都是通过人的经验构建的。而语义则是主客观的结合,包含了人的主观思想与心理因素,同一现象由于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不同,其形成的“意象图式”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语言输出时也具有不同的意义。
人类的认知活动遵循了突显性原则、视角化原则和具体性原则。突显性原则根据说话者的特定意图突显某些特定的概念,它是人类认知活动最为重要的原则;具体性原则指说话者出于一定的表达需要框定某些概念,进而或粗略或具体地描述某一事件;视角化原则表明了说话者针对这一事件所采取的特定立场或者观察角度。[2](P58)通过这三个原则指导生活,我们可以了解说话者的意图与他的表达方式。优秀译文必须建立在对原文意义的正确理解之上,必须接受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表达方式,通过三原则的运用,了解原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其特有的表达手法所要表达的意义,再利用目的语,采用相应的手法进行翻译,再现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认知语言学不仅为翻译提供了更深远的影响,对翻译的理论与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认知语言学的文学翻译观 翻译与语义紧密联系,要译出好的译文,必须建立在对原文意思正确的理解之上。传统的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基于多个不同角度论述“意义对等”的问题。认知语言学认为作者的创作源自亲身体验生活的灵感,而译者与读者的认知与理解也源自此体验,所以翻译也是一种认知活动,具有体验性。“互动”是认知语言学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它认为翻译也是建立在多种互动的基础上完成的一种认知活动。
认知语言学在强调认知来自于体验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不同,人的认知又具有了差异性与创造性。同理,不同民族的语言同样具有差异性与创造性,就出现了可译的语言与不可译的语言,特别是诗歌,基于人类认知的创造性与想象力,使翻译其语言形式与意义的难度非常大。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应该兼顾原作者、文本与读者三者的关系,充分考虑三者的协调性。语言学家Beaugrande强调语篇“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也不是单个句子,而是整个语篇”。[4](P138)译者不仅要译出原文的交际功能和语用意义,更强调在语篇层面上的意义转述。我们所谈论的一切都是来自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这都是语篇形成的基础,而语言中也反映了这两个世界。这就说明,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原文语篇信息尽量还原为这两个世界,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文作者所想表现的这两个世界。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许渊冲诗歌翻译
(一)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 许渊冲是中国现当代翻译界的杰出代表,无论是诗歌翻译还是小说戏剧翻译,无论是汉语、英语、法语之间的互译,许渊冲的译作都体现出超高水准。提起许渊冲,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诗歌翻译。他翻译大量的中国古诗词,不仅向世界传播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提升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这是许渊冲印在自己名片上的一句话,正体现了诗歌翻译在他的心中的地位。
作为翻译大家的许渊冲,其成就还不止如此。他在翻译理论方面的创新和成就,更将其推向了中国翻译史上的顶峰。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总结起来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目的论等四论。许渊冲强调了三美论、再创美论、三确论、三用论、风格论、矛盾论等论点。许渊冲强调在翻译时,不能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而应该注重分析具体的实例。他认为翻译时应该利用目的语目前“通用”的语言,即注重译文的词语运用;用词能与上下文“连用”,即注重词语搭配;同时要合乎汉语的“惯用”法。许渊冲认为翻译过程中首当其冲应该注重意美,如果在原文风格与妙译产生矛盾时,要舍风格用妙译。因此,可以看出许渊冲注重意译,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Farewell to Xin Jian at Lotus Tower
A cold rain mingled with the Eastern Stream at night;
At dawn you leave the Southern hills lonely in haze.
If my friends in the North should ask if I’m all right,
My heart is free of stain as ice in crystal vase.
在这首诗中,人名与地名一共出现了五次,而许渊冲只把“辛渐”做了音译,对其他专有名称皆用了意译法和淡化法,如“吴”对应了the Eastern Stream,不仅使译文读起来简单易懂,更大大添加了一种诗意美。
许渊冲将翻译视为艺术而非科学,他认为翻译就是再创作。许渊冲借用模糊数学公式,表示文学诗歌翻译的本质:1+1>2,表示意义大于言。[5]9P70)他把翻译看作与原作者的竞赛,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他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简短的一句话便可概括其主要翻译思想。而他翻译的诗歌便是其翻译理论最好的体现,比如他所翻译的李白的《自遣》: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I’m drunk with wine
And with moonshine,
With flowers fallen o’er the ground
And o’er me the blue-gowned.
Sobered,I stroll along the stream
Whose ripples gleam,
I see no bird
And hear no word.
在这首诗中,许渊冲先生基本就像再创作,并没有根据原文的语序来翻译,而是颠倒了语序。整首译诗更像是一篇词语优美的散文。许渊冲老师的译文虽然在整体形式看起来并不相同,但仔细研究,许老把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表达了出来,做到了貌离神合。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许老的语言功底多么深厚。
(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辩证看许渊冲诗歌翻译 正如第一部分所言,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翻译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更要注重语篇而不是翻译单个的词汇与句子。这就意味着译者翻译时要从整体把握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要一板一眼地将原文译成目的语,有时不仅使文章变得晦涩难懂,更降低了译者的可信度。有的学者认为诗歌翻译应该是本土语言研究者与目的语专家共同翻译,或者直接让目的语专家运用本土惯用的方式来翻译,这样使得译文更简单易懂,其实不然,往往一个不了解本土文化的译者体会不出诗歌真正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般来说,翻译中国诗词,中国译者的理解力比外国译者强。因此,只要能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译文就有可能达到比外国译者更高的水平。[6](P178)而许渊冲正是一个语言功底极其深厚又注重原文意思表达的一个译者,同时他更重意译并欣赏再创作,并不提倡原模原样照搬原文的模式。
譬如,肯尼斯·雷克思罗斯(Kenneth Rexroth)将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译为:
Search.Search.Search.
Cold.Cold.Clear.Clear.
Sorrow.Sorrow.Pain.Pain.
读完雷克思罗斯的译文,可能所有人都觉得不知所云,虽然韵律感十足,但译者并没有把握重点,没有将原作者要表达的真正的意义表达出来。许渊冲则将其译为: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so drear,
So lonely,without cheer.
译者并没有完全按照原文的叠音形式来翻译,而是抓住了诗人要表达的悲切心情,从中下手,细致地描写了诗人心中的哀切。[7](P18)相比之下,这篇译文是成功的,因为它准确地表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做到了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中的和谐性,与作者情感保持了一致。
诗歌翻译中最重要的是诗歌的意象,而意象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就相当于隐喻。当代的认知科学家认为:隐喻是在生理的基础上的一种心理机制的运作,是从源域向目标域的一种映射,是与经验认知相关的。诗歌意象其实就是一种隐喻。[8](P33)诗歌的意象在诗歌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意义上的诗歌翻译注重的是意象对等,而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注重的是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以及语言的美感。许渊冲有时会采用直译和删繁就简的方法,这就造成了一些意象的缺失,淡化了一些文化的作用。比如李白的《杨叛儿》: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
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A love song
You sing a lover′s lore;
I urge you to drink more.
What touches you and me?
Crows nest on willow tree.
Crows hide mid poplar flower;
Drunk,you stay in my bowers,
Behold the censer and the sandalwood in fire!
Two wreaths of smoke combine and rise higher and higher.
这首诗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文化意象不对等的现象。《杨叛儿》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是热恋的氛围,而对恋人们来说最珍贵的还是见面的时光。这首诗里“乌啼白门柳”和“乌啼隐杨花”是这首诗中非常重要的意象。而许渊冲先生把“乌”时译成了“crows”。但这首诗中的乌鸦所要表达的意象跟西方文化中所要表达的并不相同。西方文化中,乌鸦是死亡和绝望的象征。希腊神话中乌鸦有欺骗的罪名,所以英语中有短语“eat crow”意为丢脸,被迫收回自己说的话。但在古代中国,乌鸦有吉鸟的象征意义,古语有“乌鸦反哺”,说的正是孝义。中国古代神话中,乌鸦又称金乌,是住在太阳里的鸟,象征光明。《淮南子·精神训》中说:“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这两句话是想表达男女约会时间的长短,所以乌鸦的寓意并不相同,如此便造成了意象的不对等甚至是缺失,淡化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造成了认知的不对等。
所以一篇译文如何,应该辩证地看待,没有非常完美的译文,一篇译文总是需要不断地完善。作为一个翻译大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译文,翻译学者应该认真品味。
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下看翻译策略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传递不同文化的认知方式,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源语与目的语的区别。在产生矛盾时,可以采用直译与解释并重的方法,使译文简单易懂,让读者读起来更加通顺,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也可以如许渊冲先生所推崇的,使用意译,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直接表达出来,同样可以让读者明白诗人所想。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诗歌的意象是一首诗歌的灵魂,认知语言学把意象看作是隐喻,是作者的认知和思维模式,是一首诗的内涵;而隐喻则是语言行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就说明: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注重的是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象以及感情,使译文更好地传递意象,也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方式。
作为中国现当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译者,许渊冲开拓了一个新的翻译领域,让译者更注重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而不是一味地注重形式和韵律上的一致,这是所有译者都应该学习的地方。
[1]Lamb,Sydney M.Pathways of the Brain:The Neurocognitive Basis of Language[M].Ame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
[2]蔡龙文.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机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03):57-61.
[3]Jackendoff,Ray.Semantics and Cognition[M].Cambridge,MA:MIT Press,1985.
[4]Beaugrande,Robert de.Linguistic Theory:The Discourse of Fundamental Work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张智中.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6]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4.
[7]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强慧云,王 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诗歌意象翻译[J].安徽文学,2014(11):33-35.
A Cognitive Linguistic Analysis ofXu Yuanchong’sPoetic Translation Strategy
YANG Jun-feng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116044)
Poetry is the earliest genre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tradition,and also a treasure of Chinese culture.In ancient China,poets always recited poems for pleasure,and wrote for implying their ambitions and conveying their affections.Hereby,the essential element in a poem is imagery,for it carries its soul,sustains its vitality,and embodies its romantic charm.Thus,besides the other things,what is indispensable for poetic translation into other languages is imagery.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by apply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to the analysis of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can provide a feasible approach for poetic translation,and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represent a more beautiful view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at large.
poetic translation;cognitive linguistics;translation strategy
H059
A
〔责任编辑 裴兴荣〕
1674-0882(2017)02-0012-04
2016-12-30
辽宁省高等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项目(WJQ2014026)
杨俊峰(1957-),男,山东德州人,教授,研究方向:口笔译研究、科技翻译、加拿大文学、西方神话与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