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先生“新译”思想辨析
2017-04-02李亚舒
李亚舒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翻译》编辑部,北京 100864)
许渊冲先生“新译”思想辨析
李亚舒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翻译》编辑部,北京 100864)
所谓“新译”指的是在比较和批判的继承中,发扬中国的译论思想。许渊冲先生的“新译”由丰富的翻译实践、多彩的翻译理论以及健全的思想渊源构成。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许渊冲的“新译”思想,有必要从共时与历时角度,辨析“新译”的思想内涵,指出其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许渊冲;翻译理论;辨析
许渊冲先生是北京大学的资深教授,是中国翻译的“终身文化成就奖”获得者,2014年8月在柏林召开的第20届国际翻译家联盟(FIT)年会,向他颁发了“北极光”杰出翻译奖,这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颁奖词赞颂:“许渊冲教授一直致力于为使用汉语、英语和法语的人们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只有好的翻译,才能建立起好的沟通桥梁。许先生的文化思想宝库,博大精深,其翻译思想特色,有口皆碑,一言难尽。特别是丰富多彩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令人叹服。这里,笔者拟在探究先生翻译成就时,主要想就其不断发展的“新译”思想,谈点初步认识。
一、许渊冲翻译文化宝库
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西南联大是中国学人的骄傲。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自然科学(包括数、理、化、天、地、生和工程技术科学)或是社会科学(包括文、史、哲和艺术等)方面的光辉发展都离不开1937年9月成立的西南联大培养优秀人才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例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获得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王希季、郭永怀、朱光亚、邓稼先等23位都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许渊冲先生生于1921年,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外语系,大学三年级时就被抽去担任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的翻译。从清华大学文学研究院出来又游学欧洲,1948年进入法国巴黎大学深造,研究生结业后,响应祖国召唤,1951年回国后,就热切地投入了祖国的文化建设,先后在北京、张家口、洛阳等地外国语学院教英文、法文,历任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新闻学院教授。据不完全统计,先生的著述和译作先后在国内外(包括美、英、法等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50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
根据北京社科精品文库(第一辑)出版的精品资料,截止2015年底,许先生的译著已达160余种,多数译著都有先生写的长篇序文,文中总结了先生丰富多彩的翻译经验和翻译理论特色。
二、许渊冲译论特色
(一)丰富的翻译实践 如前所述,先生的翻译实践非常丰富,硕果累累,无须赘述。他一直致力于为使用汉语、英语和法语的人们建立起畅通的桥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桥梁是双向的,既有中译外,又有外译中。他把众多的中国经典和诗词曲赋译成英语、法语,介绍到欧美等世界各国,使外国读者深深感受到《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的魅力,体会到唐诗、宋词、元曲的精彩,领悟到《诗经》、《楚辞》、《论语》、《老子》中的内涵和中国哲学、诗学艺术的厚重;他又把法国的雨果、司汤达、福楼拜和英国的巴尔扎克、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作家的著作译成中文,使广大中国读者感受到欧洲社会的人情风貌。21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多家出版社先后竞相出版或重复出版了许先生的多部译著,这也是迄今健在的前辈学者中极为罕见的现象。
(二)多彩的翻译理论 许先生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翻译大师。他通过自己七十余载的翻译实践经验,系统地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翻译理论。他的翻译理论既针对古典作品,又适用当代文学。更确切地说,先生的翻译理论主要是针对文学翻译,尤其是针对诗歌翻译提出的,先生把自己的翻译经验概括地总结为十字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美”是指“三美”,即译诗要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化”是从钱钟书提出的“化境说”中选了一个“化”字;“之”是从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选了一个“之”字;“艺术”是借用了朱光潜先生《诗论》中的“艺术”观;“创”就是说“文学翻译等于创作”;“优”就是说“意似、音似、形似”或“意似、音似、神似”;“竞赛”是说“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竞赛,文学翻译更是两种文化的竞赛”。
对于上述“十字”内涵和外延,先生都分门别类地作了明确的阐述,笔者在此简称为“新译”思想。
(三)发展的“新译”思想 许先生的翻译理论同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既有一脉相承的基础,又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的译论。换言之,“新译”思想指的是在比较和批判的继承中,发扬中国的译论思想。
从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刘重德的“信、达、切”……再到许渊冲“三美论”或“信、达、优”,都蕴涵着中国译论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所以说,许先生的“新译”思想是丰富而发展中的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先生曾强调,自己的译论总结了中国自孔子到钱钟书的观点并加以发展,可以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学翻译理论,其“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给中国传统译论带来了第二次飞跃!
这无疑给国内外学者带来了新的启迪,同时也引发了热烈的探究和争论。
三、许渊冲“新译”思想的意义
(一)“新译论”的思想内涵 许先生在《译学要敢为天下先》一文中概要地总结了自严复、鲁迅、郭沫若、林语堂、朱光潜、傅雷到钱钟书等学者的一些主要论点,“可算中国学派译论”(许渊冲)。先生认为,20世纪初对中国译论贡献最大的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同时,对“达”和“雅”的不同意见或译论(包括信、达、切的提法),先生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切”不如“雅”。“如果要改”,先生强调说:“我认为‘雅’可以改为‘优’。‘信’是翻译的本体论(what?),‘达’是方法论(How?),‘雅’或‘优’是目的论(Why?)。”
许先生认为,“20世纪第二个对中国译论有重大影响的是鲁迅。”1935年,鲁迅更正了他自己原来说过的翻译“宁信而不顺”的“偏颇”说法,提出“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是求其易解,另一是原作的丰姿”。鲁迅还在《汉文学史纲要》[1]中提出了“三美”的思想。许先生“应用到中国古诗词的英译、法译上来,就提出了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的理论”。
鲁迅之后,林语堂把“三美”扩大为“五美”:“文字有意美、音美、神美、气美、形美。”他还说:“译书无所谓绝对最好之译句;同一句原文,可有各种译法……翻译所以可称为艺术。”许先生在欣赏林语堂这些宏论的同时又指出:“林语堂的‘气美’不知何指,还是鲁迅提的‘三美’就够了。”
许先生也赞赏了郭沫若的“创作论”。郭沫若曾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有时翻译比创造还难”。
接着许先生赞赏朱光潜的“艺术论”,并转述朱光潜的原话:“好的翻译就是一种创作。”译者“须设身处在作者的地位,投入作者的心窍,和他同感、同想、同样地努力将所感所想凝定于语文”,但朱光潜又说:“说诗能翻译的人,大概不懂得诗,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许渊冲先生说:“关于最后两点,我有不同的意见,因为朱先生说好的翻译是创作,又说诗不能翻译,那不等于说诗不能创作了吗?”在举例说明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之后,又反复提到朱光潜《谈文学》等著作的学术意义:“关于艺术,朱先生有精辟的论述。”“朱先生在《诗论》第104页上又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2]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值得称道。
“朱光潜之后,中国最重要的翻译家是傅雷”,许先生的这个观点,也是学术界主流的共识。傅雷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括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许先生赞道:“傅雷的见解很精辟。”同时,又说:“我看我和傅雷的分歧是:他认为‘过则求其勿太过’,我却认为只要‘不逾矩’,从心所欲就不算太过。”这种跃然纸上的商讨口吻,令人钦佩。许先生也同样赞赏钱钟书的“化境译论”。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来的东西。”钱钟书“入于化境”的名译不胜枚举。许先生说:“我把‘化境’发展成为‘三化’(等化、深化、浅化),这是我提出的方法论。”“创优似竞赛论”是许先生“新译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国内外同行都是采取一贯的坦诚态度。例如,英国诗人柯尔律治(Coleridge)说,文学作品是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最好的文字,最好的排列)。但对此,先生认为:最好的原文变成对等的译文,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译文。因为西方文字比较接近,对等的译文容易取得最好的效果。中西方文字距离较大,各有优势,对等的译文往往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时就要发挥译语的优势。这个发挥译语的优势赢得好评。中山大学刘季春教授评述道:“严复以来,如果说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是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第一次飞跃的话,许渊冲的扬长补短,发挥译文语言优势便是第二次飞跃。”[3]吴义诚评价“优势竞赛论”能自成体系和自圆其说,大力弘扬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译论。[4](P71-72)但是持不同意见者亦泾渭分明。对此,我们应如何看待呢,笔者认为,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凡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的翻译理论,都应归入中国翻译学派之新译论。在翻译理论的探究过程中,我们应少一些指责,多提一些建议。应欢迎多元互补学说,多一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大度。
(二)许渊冲“新译”思想的意义 “中国翻译要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是许渊冲先生一贯的严谨治学思想。时至今日,先生仍笔耕不辍,每天工作六七小时,过去是一天翻译一首诗,现在是坚持对莎翁全集的翻译,日以继夜地认真翻译,乐此不疲。“做学问感到是一种快乐”,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2016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报》整版发表了《“随心所欲”,穿越译林70年》,这是该报记者(龙原、白乐)与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的舒畅对话,读后怎能不令人感到激奋!
诚如先生在《文学与翻译》前言中所讲:“既谈文学翻译的理论,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作品。翻译理应该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既可应用于外译中,又可应用于中译外。”[5]因此,许先生“新译论”的思想既有代表中国学派的学术意义,又有与外国学者沟通交流的现实意义。
(三)许渊冲“新译”思想的学术意义 国内外对许先生翻译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对其译作的研究层出不穷,通过学术期刊与网络检索,有人在媒体上发布信息,国内已有千余篇文章提及许先生的文化思想和翻译理论。他的理论有的是长篇大论,有的是写在译著的前言或序、跋里,他的理论话语方式与论证过程,大都从译例出发,或在他人的译文、译诗之后,加上他自己的“新译”思想,并坦诚发表出来,在亮透自己的学术观点时,总会附上自己“新译”的例句或词句,这既便于让同行来鉴赏、分析、比较,充分提供大家点评的余地,也体现了前辈学者“腹有诗书气自华”和实事求是讲实话的风度。记得先生多次对我们后学和访问他的学者说:“两千年前的孔子、老子思想充满着哲学智慧,要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翻译强国是其中应有之义。而后人应当铭记的是继承古典,不忘过去。同时,既要继承,也要发展;既要古为今用,又要洋为中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在继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使之发扬光大,造福人类。换言之,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其作用理应受到广泛重视。而要成为一名好翻译,首先要学好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从中不断吸取丰富的营养。”
(四)许渊冲“新译”思想的现实意义 中国翻译界的当代学者在谈论翻译时,很自然地会想到许先生所言,翻译要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同时也不忘记,应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近些年来,当国家领导人把先生翻译的中国经典著作当礼品送给外宾时,先生很高兴,我们学子当然也很开心。先生经常这样鼓与呼:理论来自实践,没有中英互译的实践不可能解决中英互译的理论问题。因此,能解决中英互译(或中西互译)的理论,才是为配合中华文化“走出去”,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需要的理论。
2016年10月4日,中国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出台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这个规划也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即是促进学术发展和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有65个与我国开展联系和交流活动,这就需要我们翻译工作者大显身手,去做出切实的贡献。因为,翻译是科技发展、文化传承必不可少的手段。思想文化的传承、文化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翻译。“翻译要敢为天下先。”这也是我们放眼世界的自尊、自信和自豪的表现。
四、结论
在20世纪50多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已经把形成于20世纪的典型的西方翻译理论介绍进来,包括翻译对等论,翻译目的论,多元系统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结构主义翻译理论、阐释学翻译理论和口译理论,”[6]前言我们主要是在“拿来”,在“跟着书”。但是,21世纪的今天,仍在用西方的理论框架来阐释中国的翻译现象、翻译文学和文化,显然不够或不行,或者不能完全“自圆其说”了!今天,中国的译论思想要“送出去”,要“接着说”,就是要让全世界也有机会领略中国文化和翻译理论的魅力。
然而,中国读者与西方英语读者(包括亚非拉使用英语和法语的国家读者)在思维模式、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看待诗词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就更要求我们具有“文化自觉性”,要求东西方有更多机会互通互补,要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增强互通互补,赢得共同发展。
因此,这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许先生翻译思想的创造性和重要性,这也为吾人应如何进一步深入探究和发掘许先生“新译论”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任务。
[1]鲁 迅.汉文学史纲要[M].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1941.
[2]朱光潜.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4]吴义诚.关于翻译学论争的思考[J].外国语,1997(05):66-79.
[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6]杨 柳.20世纪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My Reflections over Xu Yuanchong’s New Translation Theory
LI Ya-shu
(Department of 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Translators Journal,China’s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864)
“New Translation Theory”is to compare,critically inherit and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discourse of translation. Xu Yuanchong’s New Translation Theory consists of rich translation practice,sound theoretical system,and various sources of translation theories.In order to better study his New Theory,it is necessary to discriminate synchronically and diachronically its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academic significance and contemporary relevance.
Xu Yuanchong;translation theory;theoretical discrimination
H059
A
〔责任编辑 裴兴荣〕
1674-0882(2017)02-0008-04
2016-12-25
李亚舒 (1936-),湖北公安人,教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名词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科学翻译学、科学翻译史、术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