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甘宁边区民生建设的历史考察*
——以政府工作报告为视角

2017-04-02刘艳萍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参议会陕甘宁边区边区

刘艳萍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学生工作部,陕西 西安 710119)

【哲学政治】

陕甘宁边区民生建设的历史考察*
——以政府工作报告为视角

刘艳萍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学生工作部,陕西 西安 710119)

民生建设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一项工作内容,也是边区政府向边区参议会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陕甘宁边区政府三次工作报告对民生建设的历史回顾,可以总结出陕甘宁边区民生建设的基本特点:一是覆盖面广;二是受益面宽;三是与抗战紧密联系在一起;四是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陕甘宁边区;民生建设;历史特点

自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日起,民生建设就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贯穿始终。在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指导下,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民生建设,改善了边区人民的生活,增进了边区人民的福利。这些民生政策、措施及其成绩都在边区政府向边区参议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详细的阐述。因此,本文以边区政府工作报告为视角对陕甘宁边区的民生建设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边区政府第一次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建设

1939年1月,林伯渠主席代表边区政府向第一届参议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对两年来边区政府在保卫边区和保卫全中国的抗战中所做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些工作分为八个方面:一是抗战动员,巩固后方,帮助前线;二是巩固扩大抗日统一战线;三是抗日民主制度的实施;四是经济建设;五是财政政策;六是创造与发展了国防教育的模范;七是司法工作;八是对少数民族的工作。虽然这八个方面没有明确提出民生建设,但民生建设的内容、任务、措施及成效却包含在其中。例如,第一个方面抗战动员中所进行的优待抗日军人家属工作、剿匪锄奸工作以及救济难民、抚恤残废、保育儿童等工作,都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也都对民生的改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至第五个方面,即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它们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改善人民的生活。可见,民生建设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在边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之中。

关于陕甘宁边区政府民生建设的内容和成绩,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对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中就指出:“在改善民生方面,实行了八小时工作制,取消了苛捐杂税,发展了低利借贷,使人民脱出了高利贷的剥削,建立了生产消费合作社,组织了劳动力,有计划的增加了生产,边区人民生活已得到初步的改善。”[1]P99除了决议中提及的民生建设内容之外,边区政府还在剿匪锄奸、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边区政府的民生建设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初步的改善。边区人民在革命前,生活贫困到了极点,“绝大多数民众是经常处在饥寒交迫的境地。”[1]P89但是边区政府成立后,“经过这两年以来的经济建设,一般民众的生活已经达到了够吃够穿的程度了。”[1]P90根据边区政府提供的农民生活统计表,“可以看出一般农民家庭两年以来的收成,若以六口之家计算,每年消耗十五石,每家平均有十石以上的剩余粮食。”[1]P90工人不仅基本上消灭了失业现象,而且工资也有了明显的增加。例如,煤矿工人、制造工人、泥木工人、雇工零工、店员的工资分别比革命前增加了30%、15%~20%、25%、25%、15%~20%。虽然边区内各地工资增长有所差别,但最低增长也有0.1个百分点,最高者甚至达到0.2个百分点。可见,边区人民的生活已有了初步的改善。

虽然边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已经得到初步改善,但民生建设还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因而一方面不能高度的供给抗战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改善人民的生活,也就不能达到更高的程度。”[1]P96为此,林伯渠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生产运动,成为目前重要战斗任务之一。”[1]P97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对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中指出今后改善民生的任务,即“在人民生活初步改善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改良人民生活,务期在抗战中尽量谋民生幸福的实现。”[1]P101在此基础上,该决议还提出今后民生建设应加强和完善的七个方面。这实际上为今后民生建设确定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二、边区政府第二次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建设

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闭幕后,边区政府认真执行边区参议会关于政府工作的各项决议,努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1941年11月6日至21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在延安顺利举行。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该报告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边区三年来的环境变化与内部变化;二是边区政府如何执行上届参议会通过的边区施政纲领;三是当前的中心工作与方针。在报告的第二部分,林伯渠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方面对政府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报告。在此,民生建设不再内含于其它建设之中而是单独成章。

在“我们如何实行民生主义”章节中,林伯渠明确指出:“民生主义的任务,在于发展边区国民经济,改善人们生活,以提高人民对抗战的积极性,并保证抗战的物质需要。”。[2]P183之后,林伯渠对边区民生建设的背景、措施、成绩及缺点等进行了详细的报告。边区政府成立之初,实行“休养民力”的政策,使边区落后的经济在废墟之上得到了恢复,使人民生活得到了初步的改善。但自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停止拨发八路军军饷并切断了边区的一切外援,使边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甚至穷到没饭吃,没衣穿的地步。在这一时期,陕甘宁边区民生建设面临的困难之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

在此形势下,边区政府决定“组织与发展广大人民的生产事业,来改善人民生活与培养财源,从经济的发展中来解决财政需要。”[2]P183在经济发展中,陕甘宁边区政府以农业为主,制定了增加粮食产量、发展畜牧、推广植棉的发展方针,农业发展效果显著。在粮食增产方面,边区三年来共开垦荒地约二百万亩以上,每年的粮食产量都在二百万石以上;在发展畜牧方面,边区牲畜总量增加了一倍以上。据1940年的统计,边区共有羊一百六十五万头,牛有十七万头;在推广植棉方面,沿河地区的棉田已发展至四万多亩,收成尚好。在工业发展上,着眼小手工业,制造日常用品,并提高边区土产的质量;在商业上,坚持贸易自由政策,反对统治垄断,繁荣市场满足人民需求。在交通事业方面,新修公路九百六十七公里,并设立交通站方便群众运输。

经过三年的发展,“已使得边区全体人民的生活,达到了相当的改善。”[2]P183虽然还不能说边区人民的生活怎样富裕,“但‘各得其所’,有饭吃、有衣穿,大部分地区是做到了。”[2]P185在边区,“三分之二的农民有了耕牛,衣服已经不是从前那样的破烂,在财产日渐增长的基础上,农民已经一年比一年好。”[2]P186除了人民财产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外,边区民生建设的成绩还体现在农村社会阶层的变化上。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农、富农激增,许多以前是贫农、雇农的,现在已转为中农或富农了,而中农成了乡村的主要成分。”[2]P186例如在延安中区五乡,富农占十点六,中农占百分之四十九点四,贫农占百分之十九,雇农占百分之十二点五。可见,大半数以上的农户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而即使贫农也比过去生活过的好,几乎要赶上过去中农的生活水平了。

边区民生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点。例如在疾病控制、赈灾救灾方面,工作薄弱,还需进一步加强。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利,不仅要克服这些缺点,还必须牢记“经济建设是关于一切改革的物质基础”[2]P186。基于此,政府工作报告在“当前的中心工作与方针”中提出发展生产是“保障部队物质供给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中心一环”。[2]P188

三、边区政府第三次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建设

1946年4月4日,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第三届边区参议会上作了题为《边区建设的新阶段》的政府工作报告。

林伯渠主席主要从军事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等方面对边区政府的民生建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军事建设中,林伯渠明确指出练兵、生产与巩固军民团结是三大任务。虽然部队早在1938年秋便开始生产,“但更有计划的全军上下一致的大规模生产运动,则在二届参议会期间的三十二年以后”。[3]P140以1944年为例,部队产粮9万石,收草2100余万斤,基本实现了伙食办公和粮草的大部分自给,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在经济建设方面,边区政府“坚持发展生产,以改善人民生活,支持长期抗战的方针”[3]P141。为了改善民生,支持长期抗战,边区政府在这一时期坚持开源节流的方针,一方面发动机关部队学校开展大生产运动,努力发展经济。通过大生产运动,边区经济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以粮食为例,1941年实收163万余石,1942年168万余石,1943年184万余石,1944年200万石。再以部队生产为例,仅1944年,部队就种植谷物83万亩,产粮9万余石,收草2100余万斤,其他副业如手工、畜牧等收获亦值粮不下20万余石。这就使部队基本实现了自给,不仅减轻了人民负担,也改善了部队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实行精兵简政,减少支出减轻人民负担。抗战时期,人民负担的主要有救国公粮、救国公草、救国公债以及各种动员。其中,救国公粮是最重的负担。1941年征收20万石救国公粮,1942年征收16万石救国公粮,到1945年时征收救国公粮12万石。以救国公粮为例,可以看出人民负担的逐渐减轻。大生产运动和精兵简政政策的实施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比以前普遍改善了,并且部分地达到了丰衣足食。从前贫农与雇农为主要角色的农村变成了中农与富裕中农为主要角色的农村。从前乞丐到处可见,现在早已绝迹了。通过经济建设,“改善了人民生活,支持了抗战需要,并在一定限度上援助了前方”[3]P143。

边区文化建设方面,在坚持干部教育第一的同时,逐渐开始了大规模的群众文化运动。在群众文化运动中,“群众卫生开始引起注意,民间艺术开始趋于活跃,尤其以村学为主要形式的儿童教育,以冬学与读报识字组为主要形式的成年补习教育,开始大量出现并部分巩固起来”[3]P144。经过近五年的文化建设,边区内普小发展至295所,民小1038所,共学生29500余人;完小62所,学生3000余人。边区的文化建设不仅改善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还为边区培养了大批的知识分子和革命干部。

以上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还为边区人民赢得抗战胜利和保卫边区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陕甘宁边区民生建设的基本特点

根据边区政府向边区参议会所作的三次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边区政府即使在艰难的革命环境中也始终将民生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其贯穿在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了陕甘宁边区在民生建设方面的一些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生建设覆盖面广。陕甘宁边区政府在进行民生建设时,其内容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从吃饭穿衣、住房用水到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再到剿匪锄奸、社会救济、社会保障,无所不包。这些建设不仅解决了边区人民的基本生存问题,还满足了边区人民的生命健康、生活保障、文化提升、社会稳定等需求。

第二,民生建设受益面宽。陕甘宁边区政府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的民主政府。在边区内,人民不仅包括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还包括了一切抗日的力量。这就决定了边区政府在进行民生建设时要面向所有人民,即不仅要改善农民、工人的生活水平,还要保障资本家、地主、雇主等的合法权益。例如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地主利益。同时,边区民生建设成果也惠及边区所有人民。例如,地主的子女也可享受义务教育、免费教育。

第三,民生建设与抗战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处理民生与抗战关系时,国民政府强调民生服从抗战,待到抗战胜利后才能改善民生,而陕甘宁边区政府没有因为抗战而忽视民生,反而将民生与抗战紧密联系在一起。毛泽东明确指出:“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4]P139在支持抗战的前提下尽力改善民生、增进人民幸福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边区民生建设的重要特点。“在抗战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一定更能进行更好的抗战建国的工作”[5]P189。

第四,民生建设以经济建设为基础,通过经济发展来改善民生。林伯渠在第三届边区参议会第一次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继续发展经济,是一切建设的根本。”[3]P146发展民生的基础关键在于发展经济,而边区的经济相较于政治要落后很多。因此,只有努力发展经济,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支持抗战的需要。事实证明,也正是边区的经济建设,“改善了人民生活,支持了抗战需要,并在一定限度上援助了前方。”

通过陕甘宁边区政府向边区参议会所作的三次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可以看出,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依旧重视民生、切实改善民生,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支持,赢得了抗战的胜利。今天,我们在拥有更多可以有效开展民生建设的条件和基础上,更应时刻关注民生、努力发展民生。唯有如此,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持。

[1]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辑(第一辑)[M].西安:陕西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辑(第四辑)[M].西安:陕西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辑(第十辑)[M].西安:陕西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下)[G].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王爱萍]

The History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In the Shaanxi-gansu- ningxia Border Reg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Liu Yanping

(Shaanxi Radio&TV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119)

The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is a working content of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that the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 wrote to the border region council . Through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s three work reports on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we can be summed up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construction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 The first is wide; The second is benefited range; The third is closely together to the war of resistance; The fourth is based on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Construction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2016-11-10

刘艳萍(1980— ),女,陕西省铜川市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工部副教授,法学博士。

本文系2013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B001)、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研究项目(2013JK002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C91-09

A

1008-4649(2017)01-0061-04

猜你喜欢

参议会陕甘宁边区边区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从参议会提案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底色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1946-1949年杭州市参议会组织构成、职权限定及其评价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议会制度理论与实践初探
——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为视角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考察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