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玛》解析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2017-04-02李帆
李 帆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科研处,陕西 西安 710119)
【语言文学】
从《爱玛》解析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李 帆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科研处,陕西 西安 710119)
简·奥斯汀以婚恋题材的小说闻名于世。《爱玛》的故事情节围绕着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而展开,着力揭示出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经济地位的传统习俗。通过女主人公爱玛的视角,描写了三位身份地位迥异的女性,面对爱情和婚姻的选择。突出了生活环境和婚姻制度对她们婚姻观念和命运的影响,揭示了英国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爱玛;简·奥斯汀;婚恋观
《爱玛》被认为是简·奥斯汀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奥斯汀以婚恋题材的小说闻名于世,开创了英国小说的先河,她以女性视角描写了女性对待婚恋问题的认识及选择。本文通过分析主人公爱玛对待自己、哈丽埃特还有简·费尔法克斯婚姻的态度,分析奥斯汀在《爱玛》中所传达的婚姻理念。
一、创作背景
奥斯汀所处的时代,正是庸俗无聊的“哥特式小说”和“感伤小说”盛行的年代,这种类型的小说大部分都是妇女写的,而简·奥斯汀是反对当时小说中女性感情泛滥的唯一作家。[1]
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简·奥斯汀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注重分析人物性格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18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奥斯汀的小说既无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无波澜壮阔的场面,只写“乡村里的三四户人家”,小小的天地、普通的男女,那是她十分熟悉且得心应手的好材料,是她得以将自己的天分和潜力发挥到极致的“领地”。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最近一百多年来,“美国文学史上出现过几次趣味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誉,唯独莎士比亚和奥斯汀经久不衰。”奥斯汀的小说之所以能保持其经典地位、至今仍深受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位女作家用诚实、敏锐的现实主义视角,真实地反映了18-19世纪英国社会现实。
婚恋主题是奥斯汀六部小说的共同命题。当时英国社会女人的地位十分低下,她们必须依附于男人生活,那时女人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就是嫁一个有钱有势的男人。一个女人在结婚前继承父亲的社会地位,而在结婚后,丈夫的地位就代表了她的地位。因此,女性的婚姻选择要从身份、地位、财富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这不仅是奥斯汀作品中的婚姻观,也是整个英国社会婚姻关系的一个缩影。
二、《爱玛》中的婚恋观
《爱玛》像奥斯汀的其他作品一样,情节围绕着女主人公的择偶活动而展开,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潮流中,以婚配作为女子寻求经济保障、提高社会地位的传统习俗。《爱玛》通过女主人公爱玛的视角,描写了三位身份地位迥异的女性,面对爱情和婚姻的选择,也折射出简·奥斯汀对于女性婚恋观的态度。
(一)对个人的婚姻态度
爱玛不同于奥斯汀小说中的其它灰姑娘式的女主人公,她“漂亮、聪明、富有,还有舒适的家庭和快活的性情,生活中一些最大的幸福,她似乎都齐备了。她在世上过了将近二十一年,很少有什么事情使她痛苦和烦恼过。”正因为这种家庭出身造就了她高高在上、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性格。
在富足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爱玛,并不像其他女主人公一样急于寻找一桩能够保障自己幸福的婚姻。作为父亲财产的继承者,爱玛没有其它兄弟和她争家产,而且她的姐姐已经生育了儿子,长大后可以继承她的财产,她没有必要通过结婚生育孩子以继承她的财产,她没有后顾之忧,完全不具备女人常有的结婚动机。[2]
当哈丽埃特问爱玛为什么不结婚时,爱玛说:“财产,我不需要;工作,我不需要;地位,我也不需要,我相信,结了婚的女人没有谁在丈夫家能有一半像我在哈特菲尔德这样做主的。我绝对、绝对不能指望有哪个男人像我父亲一样疼爱我、重视我、始终把我放在第一位,认为我样样都正确。”而当哈丽埃特担心她会成为贝茨小姐那样的老处女时,爱玛立刻反驳说:“人穷,过独身生活才被大家看不起!收入很少的单身女人准是个又可笑又讨厌的老处女,是小伙子们和姑娘们恣意嘲笑的对象;可是有钱的单身女人总是受到尊敬的,可以同任何人一样通情达理,受人欢迎!”[3]
爱玛对婚姻超凡脱俗的态度来源于她对于富足安逸的生活现状的满足。在爱玛心中,婚姻会破坏她已有的安适生活,她不需要通过婚姻来获得生活保障。由此可见,婚姻的功利价值在爱玛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婚姻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提升女性的地位和财富,如果婚姻没有任何现实的利益,就不是必不可少的。
最终,奉行独身主义的爱玛和奈特利先生有情人终成眷属。感情压过了理性,爱玛被奈特利先生的完美人格所征服。但这门婚姻另一个无可挑剔的原因就是,男女双方的门当户对,既迎合了资产阶级对婚姻的态度,又考虑到了门第观念,因此毫无疑问这桩婚姻是美满的。
(二)对哈丽埃特的婚姻态度
哈丽埃特出身低微、身世不明,但是俏皮可爱。她对爱玛言听计从且盲目崇拜,充分满足了爱玛的虚荣心。爱玛喜爱哈丽埃特,一心希望能够借助自己的力量帮她找到一门好婚姻,以此提高她的身份地位和财富,从而改变她的命运。在这段并不平等的友谊中,爱玛一贯的自视甚高,使她认为自己具有绝对超越哈丽埃特的见识和智慧,她理所当然地认为在哈丽埃特的婚恋中,她具有主导和控制权,可以给予哈丽埃特很多有益的、颇具见地的建议和忠告。奈特利先生很早就觉得这段友谊对两个人来说并没有什么益处,哈丽埃特对爱玛的盲目崇拜,会让爱玛变得更加骄傲自大,也会使得哈丽埃特产生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再适应她本应该生活的环境。爱玛享受着这种在她看来是好心,甚至是可以改变别人命运的帮助。她灌输给哈丽埃特她自己的爱情观。在她看来,体面的归宿,足够的财产,才算得上一门好亲事。爱玛对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怀有根深蒂固的偏见,她自以为是地拆散了哈丽埃特和马丁,因为在她看来马丁属于自耕农这个阶层,没有足够的家产,没受过多少教育,配不上哈丽埃特。
爱玛非常热心地帮助哈丽埃特牵线搭桥,撮合她和埃尔顿的婚事。却不知道埃尔顿先生也同样在权衡,他和任何人一样,懂得有一笔可观的收入是多么重要,他并不会感情用事、草率结婚。所以,当他知道爱玛有意促成他和哈丽埃特时,觉得不可思议,断然拒绝,却娶了在爱玛看来有钱但缺乏修养、粗俗不堪的埃尔顿太太。
爱玛的这种态度影响了没有主见的哈丽埃特,哈丽埃特在与爱玛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爱玛灌输给她的好婚姻的标准,致使她遭受了感情痛苦,差一点错失自己的爱人。哈丽埃特在经历了爱情的波折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存位置和生活价值,抛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接受了马丁的求婚。
(三)对简·费尔法克斯的婚姻态度
简·费尔法克斯身世孤苦,由于父母过早离世,她和外婆姨妈一起,过着贫苦的生活。幸运的是,她父亲的朋友坎贝尔上校收养了她,使得简在伦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仪态优雅且才华出众。与爱玛相比,简·费尔法克斯的唯一劣势,就是她的家庭和出身。但是简并不像哈丽埃特那样盲从,她拒绝了爱玛和她拉近关系的好意,始终带着一种戒备防御的心理。爱玛一方面承认简的才华,她知道自己的演奏和歌唱水平和简相比,就好比“拿灯光去同太阳相比一样”;但是另一方面,众人对简的交口称赞和简自身表现出来的戒备冷漠,也让爱玛不满甚至反感,她不相信这位简·费尔法克斯真的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十全十美。她于是热衷于猜测并且甚至窥探简的秘密,并且执意认为简有一些很应当受到指责的感情。在内心深处,她并没有真正关心过简·费尔法克斯,没有留意过她敏感的心理和隐藏的情感。爱玛判断事物靠着自己的一意孤行和喜好,她认为哈丽埃特可以攀到一个好亲事,但仪态优雅且才华出众的简想要通过一门好亲事来养活自己几乎是没有希望的,基于她的出身和家庭背景,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当一名家庭教师。
简最终赢得了弗兰克·丘吉尔的芳心,也说明决定一个女子婚姻命运的,除了家庭出身和财富,还有个人的才艺和修养。良好的教育和出色的才艺,可以大大增加她找到一门好亲事的机率。小说最后,爱玛对简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她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并放下姿态去亲自看望简,向她道歉,这都是爱玛性格中真诚可爱的一面,也是她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三、结语
爱玛因为成功撮合了泰勒小姐的婚事,于是受到鼓舞,积极地为别人做媒,奉行着自己认为正确的婚姻观。在整个过程中她一直自作聪明、自以为是,以至于屡次出现了判断错误。小说中,爱玛所奉行的婚恋观不断在现实中遭受碰壁,她自己本人也在不断的反省中逐渐走向成熟。《爱玛》是奥斯汀小说中思想最成熟,最贴近和反映现实,也是对婚姻问题探讨最为全面深刻的一部小说,三位女性面对爱情婚姻各自经历了思想上转变,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情感归宿。奥斯汀通过三位单身女性婚恋生活的描述,突出了生活环境和婚姻制度对她们婚姻观念和命运的影响,揭示英国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在奥斯汀看来,婚姻不仅仅是财富地位上的门当户对,还应当包括心灵的碰撞,以及人格上思想上的对等。
[1] 傅俊.试论简·奥斯汀的现实主义和女性视角[J].镇江高专学报,2002(4).
[2] 许绮.奥斯丁的婚姻和环境观——以《爱玛》为例[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3] 简·奥斯汀.爱玛[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87-88.
[责任编辑 王爱萍]
An Analysis of Jane Austen's View of Love and Marriage from "Emma"
Li Fan
(Shaanxi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Xi'an Shaanxi,710119)
Jane Austen is famous for her novels about love and marriage. Story plot of her novel "Emma" turns on the heroine's mate selection to toughly reveal the traditional custom of the social trend in British at that time, which is that a woman seeks economic security and improves economic status by marriage. The novel, via the heroine's perspective, describes three women of different status, mainly about their choices as confronting love and marriage, and by highligh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marriage system on their marriage concept and destiny, reveals the status and destiny of British women of the day.
Emma,Jane Austen,The view of marriage and love
2017-01-10
李帆(1981— ),女,陕西省西安市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副教授。
I207.42
A
1008-4649(2017)01-00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