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对比
2017-04-02安淑新
安淑新
(唐山市丰润区王官镇中心卫生院妇产科,河北 唐山 064009)
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对比
安淑新
(唐山市丰润区王官镇中心卫生院妇产科,河北 唐山 064009)
目的分析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投硬币的方法将2014年4月~2016年3月妇科的40例异位妊娠患者分为乙组和甲组,每组实验样本为20例,乙组采用单纯的甲氨喋呤治疗,甲组采用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HCG恢复时间和正常妊娠率。结果相对于乙组的治疗效果,甲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乙组的HCG恢复时间,甲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异位妊娠患者采用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HCG恢复时间短,正常妊娠率较高,临床指导意义显著。
甲氨喋呤;米非司酮;异位妊娠;临床疗效
异位妊娠作为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近几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渐的增加,该病的死亡率较高,是孕产妇发生死亡主要因素。临床上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方法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但是,传统的手术方法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术后患者恢复慢,另外,治疗费用高,因此受到一定的限制。临床患者要求保留生育能力的对早期输卵管妊娠患者十分的适用,具有起效快、效果明显、费用低等较多的优点[1]。本次研究就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投硬币的方法将2014年4月~2016年3月妇科的40例异位妊娠患者分为乙组和甲组,结合临床相关资料,展开分析,每组研究对象为20例。
乙组患者的最大年龄是38岁,最小年龄是20岁,平均(62.6±7.4)岁,初产12例,经产8例。甲组患者的最大年龄是37岁,最小年龄是21岁,平均(63.5±8.5)岁,初产13例,经产7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异位妊娠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在知情的情况下签署手术同意书。
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的干扰因素。
1.2 研究方法
乙组采用单纯的甲氨蝶呤治疗,肌内注射,1 mg/kg或者50 mg/m2,连治7天。甲组采用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甲氨喋呤的用法和剂量同乙组,米非司酮,在肌注甲氨蝶呤当天,空腹2 h口服,每次50 mg, 2次/d,连服3天。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
参照异位妊娠的诊断标准将疗效判定分为,基本有效:患者的下腹痛及其阴道流血症状全部消失,经过妇科检查联合B超检查显示患者的异位妊娠包块完全消失,患者的下腹痛及其阴道流血症状逐渐开始消失,经过妇科检查联合B超检查显示患者的异位妊娠包块逐渐消失;无效:患者的下腹痛及其阴道流血症状非常明显,经妇科检查联合B超检查显示患者的异位妊娠包块依旧明显。
②HCG恢复时间以及正常妊娠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和正常妊娠率
甲组患者基本有效5例,占25%,明显好转14例,占70%,无效1例,占5%,总有效率95%,正常妊娠率是90%(18/20);乙组患者基本有效8例,占40%,明显好转6例,占30%,无效6例,占30%,总有效率70%,正常妊娠率是70%(14/20);与乙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HCG恢复时间
乙组患者的HCG恢复时间为(19.36±9.82)d,甲组患者的HCG恢复时间为(12.55±9.52)d;与乙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异位妊娠常见的疾病类型为输卵管妊娠,由于患者发生炎症使得输卵管管腔内出现粘连和狭窄,受精卵在进行运送的过程中发生阻碍。目前,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异位妊娠的诊断率大大的提高,临床上治疗该病患者主要采用的是药物治疗。
甲氨喋呤属于叶酸和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可进一步的抑制患者体内的叶酸向四氢叶酸转变,直接影响患者的细胞合成嘌呤和嘧啶核苷酸,从而对人体体内的RNA和DNA的合成进行抑制,使得胚胎滋养细胞分裂发生阻碍,诱发胚胎死亡等。但甲氨喋呤药物在患者用药后具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可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2]。米非司酮属于合成类固醇类,可增加患者的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最终发挥终止妊娠的作用。
结合上述研究,给予异位妊娠患者采用甲氨喋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HCG恢复时间短,正常妊娠率较高,临床指导意义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的学习与借鉴。
[1] 张瑛瑜,杨林峰.甲氨喋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6,25(7):110-112.
[2] 曾 序,岳晓芳,万凤英,等.甲氨喋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分析[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7):33-34.
R714.22
B
ISSN.2095-8803.2017.15.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