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枕仰卧位在颈椎病核磁共振检查的应用效果
2017-11-01关美满
关美满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去枕仰卧位在颈椎病核磁共振检查的应用效果
关美满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目的探讨去枕仰卧位在颈椎病核磁共振检查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12月接受MRI检查的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体位不同分为3组,前屈位组74例,平卧位组62例及去枕仰卧位组85 例,比较3种体位下颈椎细微解剖结构显示率、图像清晰图及体位满意度。结果去枕仰卧位下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受压、椎动脉血流显示率显著高于前屈位及平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枕仰卧位下骨赘增生显示率显著高于平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枕仰卧位体位,医师评价图像清晰度显著优于前屈位及平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对不同体位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枕仰卧位在颈椎病核磁共振检查的应用可提升颈椎细微解剖结构显示率,提升图像显示清晰度,且不降低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去枕仰卧位;颈椎病;核磁共振;效果
颈椎病是一种致病因素和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核磁共振检查(MRI )问世前 CT 脊髓造影是唯一可显示脊髓、硬膜囊受压直接征象的影像学检查,MRI问世后,凭借无创检查的特性逐步取代CT 脊髓造影[1]。MRI检查过程中通常需在患者头部下方垫放一软枕,主要目的在于保持患者的颈椎部位、胸椎部位及头部处于同一水平。随着对颈椎疾病MRI影像检查研究的日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不同体位下MRI检查图像清晰度及颈椎细微解剖结构显示率有较大差异[2-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6年1月~12月接受MRI检查的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体位不同分为3组,前屈位74例,平卧位62例及去枕仰卧位 85 例,前屈位组患者中男性 45例,女性 29 例,年龄41~86岁,平均年龄(49.6±7.2)岁;平卧位组患者中男性 41例,女性 21 例,年龄38~81岁,平均年龄(49.9±7.5)岁;去枕仰卧位组患者中男性 51例,女性34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49.1±7.9)岁。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前屈位:仰卧于检查床上,将5 cm高度垫块置于枕外隆凸下方,保持颈部略微前倾,人体中轴线与磁场纵轴线相重叠,下颌骨下缘重点与MRI仪器表面线圈中心对准。平卧位:仰卧于检查床上,将一高约10 cm的软枕垫于头下方,保持颈部自然伸展,双手自然放置于躯体双侧,身体固定,保持人体中轴线与磁场纵轴线相重叠,下颌骨下缘重点与MRI仪器表面线圈中心对准。去枕仰卧位:仰卧于检查床上,头下不放软枕,肩背下垫一10 cm的软枕,保持头部后仰,颈椎与第七颈椎棘突相对应皮肤水平20~30°,头、颈与胸椎在同一轴线。
1.3 评价指标
1.3.1 比较3种体位下的颈椎序列、椎间盘突出、骨赘增生、硬膜囊受压、椎动脉血流显示情况。
1.3.2 图像质量评价 将研究对象的3种体位MRI图像随机排列,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记录颈椎序列及生理曲度变化,椎管前方椎间盘突出、骨赘增生、硬膜囊受压、椎动脉血流显示情况。评分标准为:1分,图像伪影较多,图像质量差,无法用于诊断;2分,图像有伪影,颗粒粗,但不影响诊断;3分,图像清晰或图像有少许伪影,图像质量好可用于诊断。
1.3.3 满意度比较 比较3种体位下患者的满意度状况,分为满意、一般及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等级资料采用k-w检验(多组间)、Manny-Whitel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细微解剖结构显示情况
去枕仰卧位下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受压、椎动脉血流显示率显著高于前屈位及平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枕仰卧位下骨赘增生显示率显著高于平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3种体位下细微解剖结构显示情况 [n(%)]
2.2 图像质量评价
去枕仰卧位体位,医师评价图像清晰度显著优于前屈 位及平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种体位下医师对图像清晰度评价状况
2.3 满意度状况比较
3组患者对不同体位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3种体位下患者满意度状况比较
3 讨 论
椎间盘是人体组织中最早跟随年龄增加而出现退行性病变的组织,椎间盘蜕变后,将影响其正常功能,最终引发颈椎骨性结构内平衡及椎骨外动力学结构破坏或丧失,出现颈肩综合征(颈部的肌肉扭伤、痉挛、肩部酸痛、脖子僵硬转动困难)、腰背部劳损(腰背部肌肉群的扭伤、痉挛,韧带扭伤、椎间盘突出)、手和手臂部疼痛[4-5]。以往对颈椎病的诊断多依赖多层螺旋CT(MSCT),随着MRI的发展,其凭借图像清晰及无创、无辐射的检查有点逐步取代MSCT,MRI可多平面成像, 中矢状径重建显示硬膜囊和脊髓受压征象,同时在显示脊髓损伤变性和排除髓内原发占位、转移性肿瘤方面拥有优势。
本组研究显示去枕仰卧位下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受压、椎动脉血流显示率显著高于前屈位及平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枕仰卧位下骨赘增生显示率显著高于平卧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去枕仰卧位下颈椎细微解剖结构显示率更为理想。传统的MRI检查颈椎疾病的体位为平卧位或前屈位,上述2种体位获取MRI图像后在图像排版格式中,图片宽度或受到斜线型矢状位图片的限制,导致颈椎及胸椎无法同时显示,若要同时显示,则需要缩小图片大小,该过程可导致一些细微病灶被忽略导致误诊或漏诊。另外椎间盘多处于前屈运动过程中,传统体位下无法确保头、颈与胸椎处于同一轴线下,经MRI矢状位及横轴位图像扫描显示椎序列、椎管与椎间盘变化、骨赘增生、硬膜囊受压、椎动脉血流图像均为与头、颈与胸椎轴线存在一定平面及立体旋转图像,部分细微病灶在该体位下可能存在一定的遮挡,导致图像不清、伪影,或因图像角度问题导致细微结构比例失当,造成显示率不足。去枕仰卧位于肩背下垫一10cm的软枕,保持头部后仰,保持头、颈与胸椎在同一轴线,尽可能的保持纤维环与髓核向后方移动,最大程度上确保MRI矢状位及横轴位图像对细微解剖结构的扫描效果,因而图像清晰度较高。MRI检查过程中最舒适的体位理论上为平卧位与前屈位,但去枕仰卧位扫描图像清晰度高、颈椎细微解剖结构显示率高,检查前护理人员耐心的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理解,增加了其接受程度,最终满意度3种体位下无统计学差异。
[1] 戚 乐,丁建平,向军益,等.正常颈椎椎体骨髓MRI信号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2):196-198.
[2] 雷春阳,陈丽丽,杨桂林,等.去枕仰卧位用于颈椎病变核磁共振检查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2,11(2):160-161.
[3] 张 咏,韩 杨,唐宇军,等.颈椎疾病患者术前高压氧预处理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8):28-29,35.
[4] 陈 鸥,黄其杉.退行性颈椎不稳诊治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12,18(8):711-713.
[5] 柯小册.基于循证医学的颈椎病康复护理方法及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6):822-823,824.
R826.62
B
ISSN.2095-8803.2017.15.0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