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绿色发展之“道”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2017-04-02王建辉

关键词:自然界物质绿色

王建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政治与社会】

论中国绿色发展之“道”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王建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绿色发展之“道”包括形而上的哲学理论之道、战略对策以及实施路径的实践之道。自然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物质及能量不断交换、无限循环的生态系统,人的生命有机体也是一个物质及能量不断交换、循环的系统,自然和人的生命有机体的存在都要求其内部各要素状态良好、要素之间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系统整体的生态平衡。这是二者共同构成的生命共同体生存发展的自然之“道”。经济发展也是一个社会与自然交换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过程,它基于自然又最终回到自然,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之“道”。绿色发展就是要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相协调。要实现绿色发展从理念到现实的转化,必须在严格生态执法、普及“绿色”意识、落实领导主体责任以及强化经济手段四个方面着力。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自然循环;物质交换

论题中的“道”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形而上之道和形而下之道,或者说是理论之道和实践之道。所谓形而上之道,是哲学层面的道,是思想、理论之道,是对绿色发展理论依据的追问。所谓形而下之道,指道路、途径,是实践之道,在这个层面上,是对绿色发展战略、基本路径以及具体对策、实施措施的探讨。我国要实现绿色发展从理念到现实的转化,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以及二者的统一上思考和解决问题,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要有机结合。

一、人与自然构成物质及能量相互变换的生命共同体

绿色发展就是要实现节约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亦即走生态文明之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1]这个时代潮流的来临,是人类反思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活动后果、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后的自觉选择。绿色是自然界本来的颜色,它意味着生命、健康、活力,标志着自然界各个要素健康生存、良性循环,整体上保持生态平衡。自然之美,美在其生生不息的绿色生命运动,自然界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物质及能量不断变换、无限循环的生态系统。它必然要求人类的实践活动顺应自然之“道”,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是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的、良性循环的运动,即在本质上是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类能够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奥秘,也在于人的生命活动和自然之间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变换运动,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是物质与能量良性循环的结果。

在深陷生态危机的现代背景下,重新解读马克思诸多著作,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对社会经济发展如何与自然相协调早有深入思考,虽然他没有使用“绿色”“生态”“循环经济”这些现代话语,但是,尊重自然及其规律,构建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和谐共生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已经渗透在诸多著作的字里行间,其发展思想的生态维度明晰可见。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物质循环系统。这一物质循环系统主要包含三个依次递进相互作用的层面: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人体自身的物质循环,生产、消费等环节的社会经济循环。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起始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物质循环系统能够顺利完成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交换,是自然和人类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世界是一个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物质循环整体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理论建立在承认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物质循环整体的基础上,以发现和尊重这一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逐步派生了更高层面的人体自身物质循环和社会经济循环。人体自身物质循环和社会经济循环以自然界物质循环为基础又内在地包含自然界物质循环。这三个处于不同层面而又相互作用的物质循环体系共同构成自然—人—社会的物质循环大系统,在各层面内部要素健康、各层面之间协调良好的条件下,整个系统就呈现出稳定和谐、持续发展的生态平衡状态。

首先,自然界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循环,各种物质要素在这个循环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而相互作用、不断运动。自然界的循环运动已为当代生态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生态系统及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论认为,在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构成的生物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通过对环境系统中的各种物质进行光合作用来生产有机物质,维持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存在,提供了作为消费者的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生存养料,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对动物消费的废弃物进行分解。在这个物质系统有序、逐级传递的循环和流动过程中,进入每一个营养级的物质和能量都会被部分消耗和部分转移到下一层级。但是,无论是消耗还是转移的活动,都不会对生命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由此维护了生态系统的总体平衡。

自然界依照规律进行的物质循环运动,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是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物质循环系统得以建立和运行的首要前提。马克思指出,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给劳动者提供立足之地,给他的劳动过程提供活动场所”[2]211,是维持人类生存以及整个物质循环系统存在的基石。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整合了包括空气、阳光、水分、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等各种自然物质,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因此,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界物质循环及其规律的基础之上。

其次,人体自身也存在着源于自然的物质循环,即维持生命存在所必需的新陈代谢的循环运动。人体自身物质循环是由自然界物质循环派生而来,在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物质循环体系中处于更高的层级,它在本质上也是一个自然循环过程,并且在此基础上与自然界物质循环协同互动。人与动物一样依靠无机界生活,需要物质资料来维持自己的自然力,劳动中“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这些消耗必须重新得到补偿”[2]199,以保证“明天也能够在同样的精力和健康条件下重复同样过程”[2]199。一方面,为了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人需要将各种自然物作为使用价值的源泉进行能动的改造,将这些自然物质纳入人体自身物质循环中,将人所需要的有用物在新陈代谢的循环中,同化于自身的生命有机体中,成为人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另一方面,人体新陈代谢的活动又将一定物质返还到自然界,重新融入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在前现代化时代,人体自然而然的生命循环过程基本是合乎自然物质循环的,二者的循环良性发展,人与自然呈现为一个互益的生命共同体。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命循环而能动改造自然的同时,人自身的身体系统甚至感觉、意志、精神等也都在二者互动中得到改善。

二、绿色发展合乎自然之“道”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循环也是自然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层面。经济活动必须融入自然循环系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合乎自然要求,遵循绿色发展之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关注和研究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经济发展的生态理念。在马克思看来,“劳动首先是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207-208。劳动生产活动是打通人与自然物质循环的通道和中介。马克思以人的劳动生产实践为线索,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循环规律。马克思以人的劳动生产实践为线索,揭示了经济活动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客观规律。他一再强调,经济活动不能破坏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揭露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化大生产受资本逻辑的支配,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循环、能量变换的巨大“裂缝”,未来理想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达成真正“和解”的社会。

社会经济活动是与自然界以及人体生命循环密切相关的。经济循环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废弃等具体环节的物质循环,社会经济循环在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的物质循环体系中处于最高层面。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生产需要的资源来自于自然界,人生存需要的消费资料最终也来自自然界,而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又会重新回到自然界物质循环中。在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现代社会之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健康的物质变换关系,使两者的物质能量变换出现“裂缝”: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人类也陷入生存困境。随着全球化浪潮的高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势的形成,社会经济循环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各国的生产、消费、废弃已经呈现出一体化和国际化的态势,它与自然界整体的关联在程度上不断深化,在广度上不断扩大,“人们普遍地交换各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各种产品和不同国家的产品”,生产原料和消费产品都打破了国界,过去那种各国和各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交流、合作和相互依赖所代替[3]392。这更深刻地证明了自然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与山水林田湖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4]。自然—人类—社会共同构成一个物质循环大系统,这个系统各个要素的关联性和整体性决定了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责任,绿色发展是人类顺应自然之道的体现。

三、绿色发展的实践之“道”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绿色发展的实践之道。因此,只有发展绿色经济,以生态型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扬弃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模式,人与自然才能实现动态平衡与和谐发展。随着当下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用生态原则取代资本逻辑来指导社会经济活动,构建全新的、生态友好的社会经济循环,维护人与自然共同构建的物质循环系统的和谐与美丽,使人与自然从相互对抗回归和谐共处已经迫在眉睫。探寻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完成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具体来说,实现绿色发展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法治是基石。制定并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快速形成严格执法的社会氛围和高素质的环境执法队伍。“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可靠保障”[5]。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着一定问题,致使抓“发展”得力,抓“绿色”乏力,经济发展依旧是与环保脱节的“中心”和根本目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只是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绿色发展在不少地方只是一句挂在嘴上的口号。在实践中,面对环境问题时一些地方显现“双重标准”:对于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强环境破坏”不得不进行处理,而对于更多的所谓“弱环境破坏”则采取默许的态度,在这种对破坏环境行为容忍甚至纵容的社会氛围下,环境越“治理”越恶化,就不难理解了,雾霾笼罩全国大部分城市就是明证。绿色发展无法落实,归根结底都是因为生态法律制度不完备,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严格依法治理环境没有成为社会首先是领导干部的共识。绿色发展是涉及到发展观念、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变革,必须依靠法治。要实现绿色发展从观念到现实的转变,必须坚持依法治理的思路,构建系统完整的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司法以及法律监督整个法治体系及其各个环节的完善上下工夫,以法治化、制度化来保证生态建设以及绿色发展。不仅如此,还要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法治意识和现代生态意识的高素质执法队伍。

第二,人是核心和根本。在发展道路和目标确定以后,干部队伍就是决定因素。一是要注重培养和选拔具有现代生态文明意识的干部队伍;二是要建立“绿色GDP”指标体系,作为考量干部政绩的标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把绿色发展的相关指标,如资源节约、环境补偿、生态效益等加以整合,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严密的奖惩机制。提拔重用那些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扎扎实实抓落实、作出优异成绩的干部,给领导干部提供正确价值导向,要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完善领导干部环保责任考核制度,坚持责权统一、终身追究的原则,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损害的领导干部,必须严格追责。

第三,经济是手段。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规范经济活动,导向绿色发展。市场与环境并非天敌,一个健康活跃的市场能够成为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动机。一是市场可以通过产品价格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助推绿色经济。在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资源价格必然上涨,市场机制会促进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正是市场价格的调节功能,迫使生产者节约能源和原材料,循环利用生产过程的废弃物,使这些“废料”重新成为贸易对象,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从而实现发展与“绿色”的统一。二是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引导和规范经济活动,对开发绿色技术的科学研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使用绿色技术和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予以奖励,对损害环境的企业和其他主体要求经济赔偿和予以重罚。

第四,教育是关键。要落实绿色发展,必须填补现行教育体系中的生态教育空白,建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生态科学知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走绿色发展之道,从依赖资源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向发展生态型经济,是一次经济发展方式的革命,它要求生产关系有相应的配套和创新,也要求在全社会构建绿色思维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等。因此,在理论上深化对绿色发展的认识、在实践中寻求绿色发展的路径是一次艰辛的探索。但是我们需要进行这样的探索,才能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才是人类生存发展之道,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0-4-11.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5]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4日第六次集体学习讲话[N].光明日报,2013-12-02.

(责任编辑:赵旭国)

The Way of China’s Green Development Theory——Thinking ab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WANG Jian-hui

(College of Marxism,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Wuhan 430073,Hubei,China)

The green development principles include the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metaphysics,the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practice of actualizing path.Nature is an ecosystem that matters recycling and energy transformation,so does the human organism.Both nature and human organism require internal elements in good condition,creating a virtuous cycle to achieve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whole system. It is a natural rule that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constitute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ife community.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lso based on the exchange and recycling of social and natural material or energy,which originate from nature and eventually return to nature,so we must also follow the natural rules.Green development mean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harmon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natural ecology.Only by doing well in the enforcement of ecological law,the cultivation of“green”consciousness,the implement of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econom ic means,can the idea of green development be translated into specific concrete reality.

green development;ecological civilization;natural circulation;material exchange

D616

A

1671-0304(2017)02-0063-04

2016-08-01

时间]2017-04-18 16:50

王建辉,女,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哲学研究。

URI: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70418.1650.008.html

猜你喜欢

自然界物质绿色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绿色低碳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例说“自然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