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7-04-02郭岩陈文斌

关键词:文明理论生态

郭岩,陈文斌

(1.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500)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专题研究】

论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郭岩1,2,陈文斌1

(1.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5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提出了一系列内涵深刻、蕴意深远的生态文化理论,并将此理论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其文化理论具备继承性、创造性、整体性和主体性的基本特征,在新的文明进程和时代背景下更具有极强的当代价值,它是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精神力量、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肩负国际生态文化贡献责任的应有作为。

习近平;生态文化;当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基于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深刻理解,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际的清醒认识,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内涵深刻、蕴意深远的生态文化理论,并将此理论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在新的文明进程和时代背景下,学习和研究总书记的生态文化理论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及提升文化自信和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从绿掘金”的生态经济发展观

“从绿掘金”的生态经济发展理念来源于习近平绿色经济发展理念的一部分,他一方面坚持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生态保护作为最大前提,一方面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209。在伊春考察调研时他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这充分印证了他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经济思想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对“两座山”的形象阐释,即:“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120。“两座山”的重要论断既解释了生态发展本身具有更全面、更深远的多重效益,也宣示着中国对生态文明发展的坚定信心。“从绿掘金”的生态经济发展观是通过价值观念的转变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的对立关系转变为统一关系,具体地说,就是把经济价值统一于生态价值之中。据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的报告,20世纪90年代的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是20世纪60年代的3倍,经济损失也增加了7倍。经过最大的保险集团CGMU报告,全球范围由于自然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每年大约上升10%。按照10%的增长速度,2065年的损失将会超过预计的世界总产值[3]64。可见,建立与生态价值对立的经济价值是不稳定的,也是无法实现的。我们不否认自然经济价值的重要性,关键要建立在遵循生态规律下的经济价值。

(二)习近平风清气正的生态政治观

习近平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严惩腐败分子是保持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必然要求。党内如果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政治生态必然会受到污染。”政治生态清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生态就是生产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政治环境保障。2015年3月,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败建设、制度建设五个方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通过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一系列转作风、真落实的教育实践活动,全面从严地完善我们党管党治党的重要举措,为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基础和制度保障。

(三)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化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2]121。这是习近平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最为深刻的论断。从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出发,它存在三个层次的逻辑关系。一是人类文明因生态而兴盛。人类古文明的发源地都曾经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域。对世界而言,地中海型的海洋生态孕育了西欧文化,半封闭的大河大陆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对于中国来说,黄河流域衍生了中原文化,云梦泽创造了荆楚文化等,历史文化的每一次变迁和消亡处处被打上了自然深深的烙印。正如恩格斯所言:“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4]509他强调自然不但是人的生命之源也是人的发展之源。二是人类文明也会因生态而衰落。追溯世界古文明繁荣与衰败的原因,自然环境的影响不言而喻,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他们文化的繁荣因自然而起,他们的消亡也因自然而落。所以,习近平特别强调,“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141。三是良好的生态本身就是文化。当人类不再将自然仅仅作为具有工具价值的存在物,承认自然具有独立于人类评价之外的内在价值,生态就会成为人类精神文化的源泉和审美范畴的对象。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获得更多的文化价值,用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养人、装备人、提高人;运用文化强大的引领力、感染力,教育人、培养人和发展人。

(四)以生态促民生的生态社会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107。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2]123。随着生态污染的不断加剧,人民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再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附加品,而是人们定义美好生活的重要依据。生态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人民对党和国家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评价和认可。同时,习近平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7]“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1]208。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考虑,如果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代际公平的问题。此外,对于为了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而不能开发利用资源的部分地区,习近平提出:“转型发展,民生为要。”他在伊春调研时讲,“林区转型发展过程中要采取措施,搞好帮扶、做好低保工作,确保林业工人平稳转型、生产生活上有序过渡,同时要积极培育林业工人掌握新本领、新技能。只要勤劳肯干,守着绿水青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这既体现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符合社会发展代间公平的要求。

二、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继承性

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的主要理论基础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汲取与弘扬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在儒学道学的基本观点中都有对“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不同阐释,“人与天地三”,将天、地、人并列为三,天之道是“始万物”,地之道是“生万物”,人之道是“成万物”[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揭示了道是天地人应遵循的客观规律以及人在自然界的地位。这些我国古代传统生态文化的根本观点对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指出:“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2]202。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统一的认识和阐释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0]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的核心理念,也是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兼收并蓄,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的继承性。

(二)创造性

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六大任务时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所谓“乡愁”既是一种文化情感和心灵依恋,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形态和精神内涵。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是基于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具体阶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的创造性精神文化成果。从理论内涵和文化形态上看,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的创造性体现在充分利用中华民族文化的突出优势,汲取世界文化的丰富养分,创造中国生态文化的独特立场、展现民族文化的生态禀赋和文化标志。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上看,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指导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绝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走发达国家转嫁污染逃避责任的弯路。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而应探索走一条环境保护的新路。”[11]235我们“必须要坚持保护优先方针,在保护中进行发展”[12]。

(三)整体性

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看,他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2]212从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看,他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3]。从人与自然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体两个角度深刻认识整体的作用大于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值得认可和尊重,部分在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动力,才能完成整体的平衡与发展。生态环境既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运动变化的复杂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生态问题时要具备系统论的思维方式。他形象地阐明自然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解决生态问题更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211。“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14]。

(四)主体性

文化是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完成主观世界的改造,构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文化。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我们逐渐意识到“在制度、技术和经济系统中作小修小补式的渐近改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对其价值核心作必要的清算”[15]。为了从根本上摆脱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人类必须进行一场文化的革命。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根植于中国古代先民充满生态光辉的自在文化,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功能,不断将自在文化转化为人的自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他反复强调,“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201。其生态文化理论的创造一方面充分展现了人主体性的发挥,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在文化高度文化自觉的创造性。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的主体性还集中表现在将自觉文化不断地转化为自在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将意识形态领域的观念转化为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他提倡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一批文化作品,创建一批教育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进而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通过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三、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的价值意蕴

(一)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一切文化成果都是通过人的实践过程而最终创造的。因此,生态文化不是游离于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现象,而是自始至终贯穿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各个领域,并在其中起到引领、指导、规范的重要精神作用。习近平指出:“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211。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既是化解人类生态困境和救赎人类落后文化的价值依据,也是生态文明发展全程中衡量自然存在价值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准则,为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提供统一的价值指向。文化的本质是社会意识,价值观凝练的意义就在于将个体的感性意识上升为群体的理性意识,并利用理性认识去指导人的实践。习近平所倡导的生态文化理论不仅具有价值判断的合理性,也具有指导实践的内驱力。由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转变是一个复杂变化的心理过程,习近平的生态文化理论中所蕴含的生态认知与生态情感是激励人们知行转化的内在动力。他指导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1]209。他还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1]233“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16]。

(二)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7]。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增强人民对生态文化理论的价值指向和强大生命力的心理认同。第一,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具有指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文化合理性。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他指出:“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5]48“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11]233-234“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而应探索走一条环境保护的新路。”[11]235第二,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其理论来源既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凝结的生态智慧,又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发展实际相结合。又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点。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根植于中国几千年生态实践,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体阶段所面临的生态困境,其理论根源从实践中来,并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具有真理性的价值依据和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三)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倡导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也指明,“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18]。生态文化的发展和生态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的内在要求,也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的文明进程中融入更加丰富的内涵。从国家层面看,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赋予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富强不是单指经济发展强大的国家,而是在生态发展前提下追求经济持续发展的真正强国,“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14]。文明与和谐更是汇聚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三重和谐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强调:“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19]从社会层面看,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将“平等”与“公正”的伦理范畴从人与人的共同体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共同体,从代间公平扩大到代际公平。习近平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1]85他认为,自然与人类共同存在于生态系统之中,对自然存在物的平等就是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肯定以及对人应当承担更多生态责任的认同。同时,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的“公正”,是既满足当代人对生态环境的基本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分享自然资源的权利。他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1]208-211。

(四)肩负国际生态文化贡献责任的应有作为

生态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人民都应当积极地贡献自己化解生态危机的智慧和力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号召全人类团结一致维护共同的生态家园,呼吁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肩负为国际社会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和生态文明的发展经验。他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1]212。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对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呼吁以及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根本态度和具体策略的阐释,一方面体现中国对国际社会生态文化贡献的应有作为,一方面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民族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依据。习近平生态文化理论所秉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化基因、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态文化符号以及中国人民当代的生态道德和时代精神,为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更多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严耕,林震,等.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环境经济,2013,(6).

[8]余谋昌.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9]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2]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J].求是,2013,(17).

[13]习近平.习近平对世界如是说[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11-23.

[14]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Z].2014.

[15]雷毅.生态文化的深层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16]习近平.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J].浙江林业,2015,(3).

[17]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Z].2015.

[19]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李登叶)

On President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ulture Theories and Their Contem porary Value

GUO Yan1,2,CHEN Wen-bin1

(1.College of Marxism,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China; 2.Heilongjiang Ecologic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Harbin 150500,Heilongjiang,China)

Since the 18thNational Session of CPC,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proposed a series of ecological culture theories w ith internal implication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in different occasions.These theories ru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y,policy,culture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nternally,the culture theory has four basic factors:succession,creativity,integrity and subjectivity.Under the new civilization process and history background,the culture theory has extremely strong contemporary values:it’s the spiritual strength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fundamental basis for enhancing socialist cultural confidence,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for achieving socialism core values,and excepted behavior for shoulder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cultural contribution.

President Xi Jinping;ecological culture;contemporary value

D610

A

1671-0304(2017)02-0001-05

2016-08-15

时间]2017-04-18 17:1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生态文明视域下森林文化建设研究”(2572014AC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消费危机和消费转型研究”(14BKS032);国家林业局林业软科学研究项目“低碳经济视域下的森林文化研究”(2012—R13)。

郭岩,女,山东掖县人,东北林业大学博士,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陈文斌,女,河北乐亭人,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URI: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70418.1717.026.html

猜你喜欢

文明理论生态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