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蒙关系与云冈堡的修建

2017-04-02李海林

关键词:云冈重修万历

李海林

(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云冈文化与石窟艺术·

明蒙关系与云冈堡的修建

李海林

(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有明一代,对云冈堡的修建共有四次,分别是嘉靖三十七年、嘉靖四十三年建、修下堡;万历二年、万历十四年新筑、修上堡。前两次修建于明蒙关系紧张之际,后两次则修建于明蒙议和关系缓和之时。上堡建后,由于取水困难,后又把云冈新旧二堡连通,形成二堡并存相依之态,既解决了上堡用水问题,又加强了云冈整堡的防御实力。

明蒙关系;云冈下堡;云冈上堡;修建

有明一代,蒙古部族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明廷为了防御蒙古,在北部边防沿线设立了九个军事重镇,其中大同镇因靠近北京、比邻宣府及其周边所分布的强大蒙古部族,军事地位非常重要。为了加强军事防御力量,绝大部分时间大同镇都在修边、筑堡。尤其嘉靖时期,蒙古部族俺达汗兴起,驻牧于宣大边外,因其所处之地贫瘠,“以故最喜为寇抄”。[1](P21)而此时,大同镇大边、二边俱失守,弃为虏地,镇城“孤悬极边,与胡虏共处一地,无寸山尺水之隔”。[2](P263)完全暴露于外。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整个嘉靖朝,明廷在大同镇修建军堡49个,云冈堡即在其中。

明时,云冈堡属于“腹里”地区,处于大同与高山之间,归大同镇左卫道北西路,位于大同通往左云的交通要道,无分管边墙,只管辖火路墩8座。云冈堡兴建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经过几次修建,万历二年(1574年)形成上堡、下堡并存之势。入清以来,改为民堡,原属大同府管辖,后归朔平府,民国三年(1914年),又归大同。上堡地处云冈山顶,生活取水不便,遂废弃不用。下堡位于云冈山前,交通发达,生活便利,加以云冈石窟的名声,逐渐扩大,成为云冈镇的中心村。2009年,为配合大同市云冈大景区规划建设,云冈堡村整体搬迁,存在了500多年的云冈堡成为云冈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右卫保卫战”与云冈堡的建置

“右卫保卫战”爆发的导火索是“桃松寨事件”。桃松寨是俺答之子辛爱黄台吉的第三妾,其与辛爱部下收令哥私通,被辛爱发觉,桃松寨怕被问罪杀头,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一月间与收令哥出逃,前来明朝大同新平堡投降,守城人接纳之,宣大总督杨顺收留之,并送到京城,请功邀赏。辛爱在俺达几个儿子中,实力最强且凶残狡诈,在得知桃松寨投降明廷后,异常愤怒,向明朝要人,被拒绝,遂纵骑掳掠塞内,大同左、右、威远、平虏四卫诸墩堡尽为攻毁,尤其右卫城被重重包围长达8个月之久。右卫城中“并灶而食,拆屋而爨,号哭之声遍于里巷,势甚倒悬,危在旦夕。”[3](卷455)而总督杨顺却“未能出一骑、发一矢,以校尺寸,乃往往杀愚、幼小民以报首功。”[3](卷457)右卫危在旦夕,大同城岌岌可危。明廷加紧更易文武大臣,令兵部侍郎江东急去宣大暂行总督事,与巡抚杨选、总兵张承勋带领主客兵数万人,进军大同右卫。接着,兵部尚书杨博调集各镇兵马,筹备粮饷,统率大军随后增援。蒙古部众久围右卫不下,听到明朝大军即将到来的消息,随即移帐逃走,解除了对右玉城的包围。

右卫城保卫战后,为了加强边防,防止蒙古部族再次进攻,兵部尚书杨博暂时留在大同,整顿军务。当时,“墩堡悉毁于虏,遗一孤城于极塞外”。[3](卷458)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总督宣大尚书杨博因右卫围解,上书言:“大同中、东、西三路,俱当添设墩堡,而西路尤急,请发兵部银三万两修牛心山、云阳铺各旧堡,而别筑新堡于红土铺、黄土坡二处,仍于各堡空内,每四里修墩一座,分军戍之。”[3](卷458)所修之堡分别为云冈堡、云西堡、云阳堡、牛心堡、黄土堡、红土堡。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六堡全部竣工,用时大约一年。该六堡处于镇城、高山、左卫、右卫之间,扼守由塞外通往大同交通要道。又鉴于右卫保卫战粮食转援困难,往来接济不便,明政府遂于云西设置六堡。

据现藏于云冈石窟研究院的《重修云冈堡记》记载,云冈堡建成之后“设操守一员,把总二员,坐堡一员,召募官五百名”。是由“我□巡抚杨爷、镇守张爷垂恩”修成的。巡抚杨爷指大同巡抚杨选,其任命时间是嘉靖三十七年三月,八月丁忧,嘉靖三十九年复任,第二年调离;镇守张爷是指大同镇总兵张承勋,亦于嘉靖三十七年三月任命,嘉靖三十八年六月调离。大同巡抚杨选、总兵张承勋俱受命于镇城危难之际,为右卫之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三云筹俎考》也有同样记载:“嘉靖三十七年,总督杨、巡抚杨添设永嘉、瓦窑二堡,召募军一千名,马二百匹。是年七月,复添设牛心、云阳、云西、黄土、红土五堡,召募军三千六名,马十二匹。八月添设云冈堡,召募军五百名。”[4](P107)

该堡即云冈下堡,位于云冈崖前,现今几无印迹,唯余迎薰门以西、以南和怀远门以南几小段堡墙。云冈石窟管理人员为了加强防护,紧挨其残留墙体另砌砖墙一道。

二、重修云冈堡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所修云冈堡系在旧石佛寺堡基础上草创而成,因此,时隔不久就不能满足军事需要。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原来的基础上予以重修。关于这次重修,《重修云冈堡记》载该堡“累年风雨推坏,操守吴公殚厥心思,随其规模,委把总陈公,用本堡军士,河南运土,修造堡门一□、□楼一座,筑堡东面敌台三座,上盖城楼□间;修公馆二所;修塌堡墙一面,周围栏□墙,挑洗壕堑;修盖披塌营房百间,改□□装,什物鲜明;要路挑穵,赚窑三百余个;□饬火路烽火堠、墩台十座。公早兴晚休,□□不问巨费,区处捐财,不时犒赏,始终勤□,一一修饬。”

嘉靖四十三年对云冈堡的重修由操守吴公、把总陈公任总指挥,在原来规模上用本堡军士取十里河土加以重修。“修造堡门一□、□楼一座,筑堡东面敌台三座,上盖城楼□间。修公馆二所。”同时休整了坍塌墙体一面,并且在堡墙四周挑壕堑一道。敌台、城楼的修建,完善了云冈堡的防御功能,而挑壕堑,更是形成纵深两条防御带。同时“修盖披塌营房百间,改□□装,什物鲜明;要路挑穵,赚窑三百余个;□饬火路烽火堠、墩台十座。”此次重修,不仅加固云冈堡墙体,而且堡内营房也修葺一新,重要交通道路也增加防御设施,堡外亦修建墩台。经过此番整治,加强了云冈堡的整体军事防御力量。

三、另筑新云冈堡

据光绪《左云县志》载:“云冈堡东至大同,西至高山,各三十里;南北俱村,接火墩八座。新旧二堡:旧设崖下,嘉靖之戊午也;因北面受敌,议移岗上,万历之甲戌也。旧者仍留,以便行旅;新者尚土筑,女墙系包砖,共高三丈五尺,周围一里五分,下有寒泉,皆佛窟,亦灵境也。”[5](P3)嘉靖戊午即嘉靖三十七年,该年所修之堡即旧堡也称下堡,位于崖下,嘉靖四十三年予以重修。其位于大同通往左卫(现左云)的交通要道,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因“旧城地形卑下,北面受敌”,[4](P72)即于崖北创筑一新堡即上堡,并移官军于此,这一年是万历甲戌年,也即万历二年(1574年)。嘉靖四十三年至万历二年仅仅十一年的时间,崖前之下堡因地形低下,不易防守,遂于崖上新建一堡,改变了旧堡地形低下,容易受敌的窘势。

新堡“女墙砖砌,通高三丈五尺,周一里四分零,设操守官一员,所领见在旗军二百一十八名,马一十二匹,火路墩八座。”[6](P208)从此,“新堡既筑,有险可据,且镇城万姓所用煤炭皆仰给于此,有警据险、固守亦足保障。”[6](P208)云冈堡不仅位于大同通往左云的交通孔道,而且处于大同煤炭中心。其东为晋华宫国有煤矿,西面为吴官屯煤矿,周围则遍布小煤矿。因此,云冈堡的修建不仅是控制交通要道,而且也是为了保障镇城百姓所用煤炭。

据实地调查,云冈上堡略呈方形,周520米。堡墙高约9米,墙顶宽约4米,除南堡墙的西部坍塌,其余保存相对较好。该堡开南门,门洞墙基处外露石条5层,外有呈半圆的瓮城,开西门。堡门外西南残留有玉皇阁台基,玉皇阁位于二十窟窟顶,其下为著名的露天大佛。

四、“连墙”的修建

云冈上堡修成于万历二年,下堡为了行旅方便也仍然保留。据《三云筹俎考》记载,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于“新堡缺水,复于二堡相联,东西修筑连墙二道,中有敌台铺房,万一有警,取水者有所趋避,而戍守者恃为重关,此该堡之两利也。”[4](P72)由此可知,两堡之所以相连一是由于新堡地势高下严重缺水,为了安全取用旧堡之水;二是为了加强防守。并且中间也修筑了敌台铺房,作为取水者和戍守者躲避蒙古部族的场所。同时,“崖下还有两道围箍堡城的土墙,亦各有堡门,门洞上镶嵌石刻题额,东曰迎薰,西曰怀远,万历十四年立。”[7]

目前崖下连墙已无,窟顶连墙保存较好,呈八字形。其由云冈上堡东南、西南两角,分别向南延伸。西八字墙位于三十、三十一窟之间,长约100米,其北部墙体部分坍塌。东八字墙位于云冈石窟第八、九窟之间,长约80米。连墙“显然是堡城的附属设施,为的是屏护上下山之路的畅通,保证二堡间的相互联系与援助。”[7]据实地调查,推测十四窟与十三窟之间为下堡通往上堡的道路。

五、结语

综上所述,嘉靖三十七年因为明蒙矛盾激化,爆发右卫之役,该战结束后,为了方便往来接济,加强应援,明廷遂在云冈崖前修建云冈堡,由于此堡是在旧石佛寺堡基础上草创而成,因此只短短几年,便不经风雨,不能满足军事防御需要,嘉靖四十三年明政府在原来基础上重修云冈堡。经过隆庆和议,实行封贡互市,明蒙之间的矛盾在此后有所缓和,战争大幅减少,但为了防患于未然,明政府依然对所存在的军堡予以大量重修包砖加固。万历二年,因为云冈旧堡地势低下,容易受到蒙古部族的入侵,故此在冈上又重筑新堡。由于新堡取水困难及为了加强防守,万历十四年,又把云冈新旧二堡连通。有明一代,对云冈堡的修建共有四次,前两次修建于明蒙关系紧张之际,后两次则修建于明蒙议和关系缓和之时。入清以后,云冈堡成为民堡。经过500多年风雨侵蚀及人为的摧毁,目前云冈下堡坍塌严重,上堡虽然相对保存完整,但堡内早已夷为平地。为防御蒙古部族而建的云冈堡,其不仅是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历史产物,更是云冈石窟不断变迁的见证者。

[1]薄音湖,王 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2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2]薄音湖,王 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1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勘.明世宗实录[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1982.

[4]王士琦.三云筹俎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李翼圣.左云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C].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6]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张 焯.云冈筑堡与古寺衰微[J].敦煌研究,2007(06):7-12.

On Construction of Yungang Fort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g and Mongolia

LI Hai-lin
(School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urism,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In the Ming dynasty,Yungang forts were constructed four times,separately in 37 years of Jiajing,43 years of Jiajing,2 years of Wanli and 14 years of Wanli.The first two construction were during tense period of Ming and Mongolia,and the latter two ones were during ease period of them.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upper Yungang fort,as it was difficult to get water,the two forts were connected,which not only solved the problem of water supply but also enhanced defense of Yungang forts.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g and Mongolia;lower Yungang fort;upper Yungang fort;construction

K248.2

A

1674-0882(2017)06-0045-03

2017-09-25

山西省高校哲学社科项目“明至清初大同镇军事聚落变迁与地方行政区划研究”(2013243);山西省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大同地区长城沿线军事堡寨历史现状调查”(2015353)

李海林(1975-),女,山西大同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朝军事制度史、地方史。

〔责任编辑 马志强〕

猜你喜欢

云冈重修万历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线上建课重修的探析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我和云冈的缘分
大同云冈第1、2 窟图像构成分析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日本藏万历世德堂刊传奇《水浒记》考述
关于独立院校重修现象的讨论
云冈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