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张缙教授对针刺手法三次历史高峰的研究

2017-04-02谈太鹏

黑龙江中医药 2017年5期
关键词:内经手法针灸

吴 玭 张 缙 谈太鹏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150036)

张缙教授是国内外著名针灸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缙教授在针刺手法研究、针灸古典文献《针灸大成》研究和经络理论方面用了五十多年的功力,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以精于针刺手法而著称。张缙教授在研究针刺手法历史的过程中,根据标志性代表,时代以及手法特点等把针刺手法的历史分为三次高峰。

1 针刺手法的第一次高峰

张缙教授把《内经》、《难经》时期称为针刺手法的第一次高峰。其标志性代表是《内经》、《难经》。

针刺手法首见于《内经》,主要内容是针刺补泻,针刺得气以及寒热手法。针刺补泻在《内经》仅仅作为一个针刺手法的治疗原则提出的,而不是一种具体方法。后世却把它定为一具体方法,这样就出现了很大的混乱。徐疾补泻是《内经》中的寒热手法的源头。张缙教授认为要弄清楚徐疾就需要把《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小针解》、《素问·针解篇》进行串读。

《难经》主要是对《内经》的经脉和脉诊进行发挥。在针刺手法中提出了动推以及提插补泻。《难经·七十八难》所说:“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历代医家即把此作为《难经》对寒热手法的的发展,也把它作为“提插补泻”的出处。

第一次历史高峰是从战国到汉代,年距约670年,在这个时期经络理论已经成形,循经感传在临床普遍存在,在《华佗传》中有“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在我国,自古以来技艺性手艺的传播都是师带徒、父传子,口传心授的。因此在书籍中并没记录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使用“徐疾”、“动推”这样巧妙的文字对针刺手法进行的描述。

2 针刺手法的第二次高峰

张缙教授把元明时期称为针刺手法的第二次高峰。其标志性代表是元代窦汉卿及《针经指南》、明代泉石心及《金针赋》、明代杨继洲及《针灸大成》。

从《内经》到《针灸甲乙经》再到《千金》、《外台》均没有详尽记录寒热手法,直到元代,窦汉卿才在《针经指南》提出“寒热补泻”,并且在《标幽赋》中写下“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术式操作。窦氏用“动推空歇”泻法取凉,用“推内进搓”补发取热。这是窦氏据《内经》愿意提出的凉热手法的操作要领,正与《难经》七十八难所说:“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泄”之意相符[1]。而且窦汉卿在《针经指南》中提出了十四种单式手法,即动、退、搓、进、盘、摇、弹、捻、循、扪、摄、按、爪、切。这十四法作为针刺的基本手法,并阐述了各种手法的具体操作,为针刺手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窦氏在针刺手法时非常注重得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并且根据得气情况可以预测疾病恢复情况,“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窦汉卿创立了针刺手法学派,而后经洞玄先生倪孟仲和东隐先生彭九思之手传给了泉石心。倪彭二位先生在传授手法技艺时,将名为“梓岐风谷飞经走气”的针刺手法专著传给了泉石心。泉石心,本名无法考证,其在遭诬陷以后退耕西河,立其堂曰“资深”,其号曰“泉石心”,因此泉石心仅为其笔名。泉石心晚年“恐久失传”,随在“养疾之暇,阅其所传针法之书”,“撮其精要”,“编辑成文”,名曰“金针赋”。《金针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针刺手法的专著。

烧山火、透天凉,首次出现是在泉石心的《金针赋》中,《金针赋》上的透天凉、烧山火手法是寒热手法的第一次规范,是寒热手法第一个完整的术式,是最早也是最经典的教学模式,“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金针赋》中首次提出治病八法,“一曰烧山火……二曰透天凉……三曰阳中引阴……四曰阴中饮阳……五曰子午捣臼……六曰进气之诀……七曰留气之诀……八曰抽添之诀……”,并且厘定了术式,明确了主治,指出了技术关键。在《金针赋》中,首次记载了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龙虎龟凤”,并对四法做了术式说明,在完成术式操作后“仍以循摄爪切”,就可“无不应矣”,有“通仙之妙”。张缙教授认为“龙虎龟凤”四法是中国古典仿生学,借助自然界或者神话图腾的动物来描述针刺手法。

在泉石心162年后的1601年,杨继洲著写的《针灸大成》得以问世。《针灸大成》被学术界公认为明以前针灸技术的总结,同样《针灸大成》的卷四更是针刺手法的大成。在卷四中杨氏把从《内经》以来举凡重要的针刺手法尽皆收录,“《内经》补泻”、“《难经补泻》”、“《神应经》补泻”、“南丰李氏补泻”、“四明高氏补泻”、“三衢杨氏补泻”。

“三衢杨氏补泻”是杨继洲的针刺手法,本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二、二十四种复式手法。三、下手八法。杨氏对复式手法有很大的贡献,他创立了进火补、进水泻的手法,是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的补充,进火补、进水泻是局部热、局部凉,烧山火、透天凉是全身热、全身凉。与泉石心分为天人地三层不同的是,杨氏在深浅两层中做烧山火与透天凉,而且在操作术式中两次强调了“得气”,杨继洲还用闭口吸气和开口呼气,在口腔中所产生的温差,来诱导患者产生凉热的不同感受,丰富了烧山火和透天凉的术式。杨继洲的下手八法皆是窦氏十四法中的重点,其中的“揣”法是杨继洲首创,并且作为下手八法的第一法,用来揣寻穴位。张缙教授认为,“揣”法把《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白了,节就是穴位,是经气游行出入的位置,是一种功能位,而不是具体的解剖位置。通过“揣”穴,可以更准确的确定穴位的位置,是针刺的联动激发的第一步[3]。

在元代贞元元年(1295年)到明代万历二十九(1601年)年这306年间,涌现出了三位针刺手法的宗师--窦汉卿,泉石心和杨继洲。张缙教授认为以儒家来比,窦汉卿是针刺手法学派的至圣,与孔子在儒家的地位相当,泉石心和杨继洲为针刺手法学派的亚圣,可以比作儒家的孟子。窦汉卿与泉石心的相距是144年,泉石心与杨继洲相距162年,看来一个学派的形成,是需要一个相当的历史时间。

3 针刺手法的第三次高峰

张缙教授把建国以后至今这一时期称为针刺手法的第三次高峰。其标志性代表是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等。

我国建国后不久就成立了针灸学会,学会下设分会,成立了针法灸法分会,这学会是国家搭的平台,“国家平台可以成就国家品牌”。借助国家平台我们完成了古典经络理论、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研究,针刺手法的研究,并制定了针刺手法的国家标准。

在经络理论研究上张缙教授领衔的黑龙江团队曾是国家队行列中团队之一,并做出过较大的贡献。张缙教授在仔细研读了《内经》中本输(第二)、根结(第五)、经脉(第十)、经别(第十一)、经水(第十二)、经筋(第十三)、血络论(第三十九)、卫气(第五十二)、皮部(《素问》第五十六)后提出指导针刺手法的经络理论是向心而行的井合流注,而不是如环无端的肺肝流注。把本输第二和经脉第十进行比较,经脉第十是按照循行,是动病、所生病,最后是人迎寸口比较的模式进行书写的,经脉第十讲的脉是血通道,并发展为后世的脉诊,因此从肺到肝的循行是脉的循行,血的循行。本输第二所记录的才是经,是气。这十一脉就是马王堆出土的《十一脉灸经》,当时是用帛书记录的,用的是灸,书中无穴,叫脉。发展到《内经》时有了“针”,有了“穴”,“脉”发展成为了“经”。而脉则成为血通道并向脉诊发展。

在现代循经感传的研究中,黑龙江省于1977年合肥全国第二届穴位针感和经络感传研究经验交流会上接题,张缙教授带领团队前后做了两次研究,第一次是观察了2104例,第二次是观察了1717例。经过这两次研究总结了八项循经感传规律性,即普遍性和潜在性(即隐性),可激性和可控性,趋病性和效应性,循经性和变异性。研究期间在不同病人身上用声电鍉针激发感传的方法测绘了五十幅气至病所图,而且从这些研究中成功绘制了循经感传调节模式图[4]。

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搭的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的平台,使针灸人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切磋,这就极大地促进了针刺手法的发展。张缙教授被选为理事长,在其在任的20年,每年都有1-2次的学术活动,广邀名家进行针刺手法的演示。也就是在这个平台张缙教授先后见到了山西师怀堂,广东文介峰、陕西郑毓琳,浙江楼百层……并把他们的手法进行整理归纳,以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为例。

现代名家 烧 山 火 透 天 凉郑毓琳速 刺 先浅后深 针向下插紧握针柄 重 按 胀痠感速 刺 先深后浅 气 至针向上提 拇指向后捻 麻胀感陆瘦燕三进(天气入)紧按 徐进(提插、九六、开合)三退(地气出)紧提 徐退(提插、九六、开合)焦勉斋 速 刺 紧 按 先浅后深九阳数 三进一退 得气 插针速 刺 紧 提 六阴数提 针 一进三退管正斋先深后浅 由下向上提升指力向上 向右转针 一进三退徐 出 紧 提 六 阴文介峰先浅后深 九 阳 插 针紧 按 三进一退先浅后深 由上向下插针指力向下 向左转针 三进一退徐 入 紧 按 九 阳先深后浅 六 阴 举 针紧 提 一进三退

现代名家 烧 山 火 透 天 凉楼百层先浅后深 九 阳 得 气紧 按 插 针先深后浅 六 阴 得气紧 提 举 针李志明速 刺 捻 转 得 气守 气 痠胀感 紧 按拇指向前捻 九 阳 先浅后深速 刺 捻 转 得气守 气 胀麻感 拇指向后捻紧 提 六 阴 先深后浅

继2010年“中医针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程莘农、贺普仁、郭诚杰、张缙4位为传承人代表之后,2013年由张缙教授,东贵荣教授,王顺教授等起草的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也正式发布了。规范中记录单式手法,复式手法等。规范中的单式手法是依据张缙教授整理的二十四式单式手法,即揣、爪、循、摄(穴上经上),摇、盘、捻、搓(左右运作),进、退、提、插(上下运作),刮、弹、飞、摩(针柄上),动、推、颤、弩(针身上),按、扪、搜、拨(进出针后穴位上)。此二十四法是张缙教授在前人基础上按韵进行研究、甄选、厘定、按韵对比、配对分组[5]。复式基本手法就是烧山火和透天凉,为此张缙教授写过专篇文章《《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之立论依据》进行论述。张缙教授研究针刺手法用了五十年的功力,在近几年才正式提出针刺手法的定义和定位,张缙教授认为针刺手法是用毫针激发起穴内经气,并调控经气的性质,驾驭经气传导方位,使之气至病所的技术。针刺手法是针灸技术中的核心技术,是针灸技术的高精尖部分,也是针灸医生水平的标志和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

综上所述,张缙教授把从《内经》时期到现代两千余年针刺手法的历史分为三次历史高峰。在这三次高峰中都涌现出各个时代的领军人物,从理论到实际操作把针刺手法进行了逐步的完善,为针刺手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 张缙.针灸大成校释[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袁宜勤,等.窦汉卿的刺法学术成就探要[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29-30.

[3] 谈太鹏,王顺.浅述张缙教授“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之揣法[J].中医学报,2015,08:1135-1136.

[4] 张缙.张缙教授针刺手法学术讲稿(内部资料)[G]·哈尔滨: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2002:7-15.

[5] 刘高峰.试论张缙教授“二十四式单式手法”中之搓法[J].黑龙江中医药,2016,05

猜你喜欢

内经手法针灸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