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研究综述

2017-04-01樊祥成

关键词:劳动力城乡结构

□樊祥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显著。从建国到改革开放,我国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加深和固化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进行转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努力,城乡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学者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的特点、形成的原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二元经济转化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就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梳理。

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

城市和乡村的产业属性、发展路径有着天然的不同。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厉以宁[1]辨析了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二元体制的差异,他认为我国从宋朝算起就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至今已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但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二元体制不是一回事,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建立的。李昌明、王彬彬[2]强调城乡二元结构未必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因为在市场的力量下,社会分工可以使农村和城市实现双重繁荣;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大的问题是没能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却使得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3]构建的二元构系数解释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

59.62%,说明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4]也认为“三农”问题的困扰、城市化进程滞后、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都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反映。根据他们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将明显转换,到2050年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基本完成。陆学艺[5]分析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性。他指出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甚至被法律加以规范和体制化了。蔡昉[6]也认为与典型的刘易斯模式相比,中国的二元经济增长有其显著的特色:改革开放之前,二元经济发展同时又是计划经济式的增长,统购统销、人民公社和户籍政策等制度安排,阻止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工农业之间的流动,经济的增长不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增长形式;而在改革开放时期,二元经济发展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开始具有了二元经济发展的特征。段庆林[7]把二元结构划分为自然过渡性二元结构和制度约束性二元结构两种类型,他认为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社会结构是制度约束性二元结构。张桂文[8]总结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三个严重滞后”的特征: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由此他认为要推进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必需加速城市化发展进程,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二、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成因的解释

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形成二元经济反差的原因。作为对这种解释的进一步深化,高帆、秦占欣[9]证实了农业和工业的生产率差异源于不同的分工水平,特别是农业中迂回生产程度及中间产品使用都远低于工业,这就是二元经济反差产生的基本原因。基于这种分析,他们认为我国应在物质层面和知识层面提高农业的迂回生产程度,在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基础上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张定胜、杨小凯[10]把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生演化过程看成是一个伴随分工程度不同不断产生,又因分工程度接近而不断消除的动态过程;他们所揭示的二元经济结构并不局限在城-乡或工-农的两分,而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两分——现代部门的分工程度高,而传统部门的分工程度低。谷慎等[11]认为城乡之间不同的分工水平只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直接原因,企业和市场发育程度不同才是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根本原因。王京安、赖景生[12]则从信息和知识的角度,认为二元经济形成的关键在于不同区域在信息和知识的生产、收集、传递及利用能力及效率上的差异。他们给出的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原则是持续地提高部门或区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与知识的效率及能力。另外,郑绍庆[13]认为长期以来财富由农村部门向城市部门转移也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他认为当前政府采取适度向农村倾斜的转移支付政策不是无原则的对农村部门的恩赐,而是对农村部门长期支援城市部门所作牺牲的一种补偿和回报。黄中伟[14]的观点与此相同,他推演了在市场力量主导下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和工农、城乡关系的演化过程,认为如果采取工业化和城市化倾斜政策,通过国家经济政策大量剥夺农业剩余,就会使农村和农业经济丧失持续发展的基础,从而出现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

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上,王检贵[15]认为二元经济结构内生出分割的要素市场,由此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不能与现代部门的资本有效对接,从而形成了劳动与资本的双重过剩;蔡昉[16]认为二元经济结构难以发挥市场的竞争机制和工资的拉平机制的作用,现代部门不能通过涓滴效应惠及传统部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难以缩减,反而有相对扩张的趋势;林毅夫、刘培林[17]的研究认为,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一些省份特别是中西部省份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与这些省份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相违背,从而导致大量的赶超企业缺乏自生能力,这是各省区市之间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高帆[18]认为二元经济结构致使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缓慢,这在萧条时会通过抑制需求和投资而加剧通货紧缩,在过热时会因缺少来自农村的熨平机制而放大通货膨胀。此外,二元经济结构还具有“繁衍”特征,整个经济体系以产业为核心,会引申出区域、金融、技术二元经济结构等次生产物,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彼此缠绕,共同构成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阻力。

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刘元春[19]证明了二元经济转型引起的产业结构升级无论从增长质量的改善上还是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上都高于经济制度变迁。他认为未来经济改革的核心应当从过去的所有制改革、市场化和开放化转向以二元经济转型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之上。高帆[20]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绩效取决于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程度,我国各省区的经济差距是由各地二元经济结构的相对变化决定的。据此,他认为协调地区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是一致的。王海军、张峁[21]的研究发现,无论是从长期角度还是短期角度来看,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与GDP增长都呈现动态均衡关系,即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而二元反差系数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当然,也有学者对经济结构转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持有不同的看法。比如,郎永清[22]认为虽然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只有总量的高增长率才能导致经济结构的高变换率,因此结构变化并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因。推动经济增长乃至于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而人力资本则是影响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他认为提高人力资本的平均水平是实现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另外,张利庠[23]研究了二元结构下城乡消费差异形成的原因;朱恒源等[24]的研究发现,城乡二元结构也对新产品的扩散有显著的影响;段婕[25]认为二元经济结构对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造成管理体系的部门化、区域与水平以及内容等方面的差异;焦建国[26]认为教育的城乡差别是整个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

虽然国内存在诸如三元经济结构、四元经济结构、环二元经济结构等多种关于中国经济结构形态的不同见解,但这只是因为对国情的认识不同而已,大多数学者研究中国经济结构的视角还都是城市现代工业与农村传统农业的二元划分。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一元化发展,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本见解,也是国内学术界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的主流思想。最近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在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弱化的趋势。[27-29]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主要动力来源,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源源不断的转移[30]。蔡昉、都阳[31]指出劳动力流动不仅是伴随经济发展必然发生的规律性现象,而且会由于中国二元经济转换的特殊艰巨性而长期存在。他们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所引起的最大的社会经济效果是促进整个经济由乡村和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向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社会转变。张卓元、路遥[32]主张为了顺利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应逐步取消人口和劳动力流动的种种限制,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包括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等。陈宗胜、黎德福[30]认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增加对农民的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投入,实现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尽可能的自由流动,是加速二元结构转换的关键。他们指出,如果劳动力不能在城乡之间流动,那么对农业进行技术改造的投入就不可能持续,非农业的资本积累也会停止。

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作用是有条件的。侯风云、张凤兵[33]的研究揭示出这样的事实: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需求的扩大导致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和城市人力资本存量的无成本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向城市的单向溢出使得中国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据此,他们认为单纯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很难打破城乡发展的困境,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是加大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改变人力资本储备中对城市的投资倾斜和劳动力城乡流动与迁移的非对称特征。高帆[40]强调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方式、影响因素和客观结果具有超越于劳动力流动的复杂特征。他认为,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镇能否导致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是不确定的,只有在农村资本流出程度小于农村劳动力流出程度,以及农村人口迁移程度同步或大于农村劳动力流出程度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外流才能引致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减。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途径——工业化、城市化

学术界普遍认同工业化、城市化是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根本途径。同时,学者们根据我国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历史阶段,提出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工业化的技术选择问题。曾寅初[41]认为1996年以后工业化选择的技术类型与国内市场的需求导向存在着矛盾,迫于市场的竞争压力,企业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引进,导致工业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降低,由此工业化带动二元结构转型效果有所降低。因此,陈宗胜、黎德福[30]强烈建议,在现阶段,不宜盲目强调以资本密集度上升为代表的非农产业技术升级,以劳动力部门转移为特征的结构转换,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可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仍然可以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实现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

第二,乡镇企业在经济结构转化中的作用。有的学者把以乡镇企业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作为中国经济的独立一元,把中国经济结构看成一种三元经济;也有的学者把其作为农村经济内部的一元,把农村经济也看成一种二元结构。这都说明国内学者十分重视乡镇企业在经济结构转化中所发挥的作用。林刚[42]认为中国经济现代化途径不是单向的现代部门取代传统部门,而是多方向的、特别是通过传统部门自身的现代化来消化劳动力,通过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协调发展提高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张彩江、马庆国[43]认为乡镇企业降低了农村不充分就业人员转移就业的阻力,增加了农业剩余。当然,也有学者持批评态度,认为乡镇企业使我国农村走了一条分散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没有与城市化同步发展[44]。

第三,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特征。蔡昉、都阳[31]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是促成经济走向城市化之路的主要动力。史晋川、战明华[45]也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强调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将取决于城市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中具有聚集效应的那一部分经济的发展速度,而且,具有聚集效应的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发展还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和我国城市化层次的提高。周天勇[46]认为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是抑制城市化发展的,正是因为我国的政策在一定时期自觉或不自觉地依照了托达罗模型,从而导致了城市化严重滞后,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对于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张卓元、路遥[32]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节约用地,在人多地少的地区,应多发展中小城市,避免过多过滥的发展小城镇。

第四,对刘易斯拐点的认识。王诚[48]注意到,“民工荒”现象引起农民工工资普涨,而这可能标志着“刘易斯拐点”或者“准刘易斯拐点”的提前到来。经过分析,他认为这种现象是对前期农民工过低工资状态(如果考虑物价因素,长期以来农民工的实际工资呈现负增长状态)的一种调整。中国经济完成这次由于“民工荒”冲击所做出的调整,有望真正进入现代经济发展阶段。通过观察人口转变在中国的变化过程和趋势,蔡昉[6]判断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正在消失,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初见端倪。他指出在这种不熟悉的发展环境下,需要一系列制度创新:首先,经济增长方式要从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转变到依靠提高生产率上来;其次,分配结构的调整:提高劳动工资的收入份额,降低资本的收入份额,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更加平等;第三,制定有利于普通劳动者阶层的新的制度:改善劳资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政府立法和社会政策。许经勇[49]认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将会驱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乃至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形成越来越强化的“倒逼机制”。

(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中农业的发展和作用

国内学者大都重视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中改造提升农业,发挥农业的能动作用。黄泰岩、王检贵[50]认为,在工业化的不同时期,农业的作用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在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农业的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一般会逐步减少,而市场贡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日俱增。在农产品已经保持充足供应的情况下,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农业基础性地位对工业化进程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宋洪远[51]认为,改造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须用适用技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根本的改造,将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和现代化轨道。陈宗胜、黎德福[30]的研究发现由于各级政府的不适当干预,片面追求非农产业领域的升级,严重忽视对农业的投入,以致1998年至2002年,中国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几乎没有转移,非农业部门劳动力比重还略有下降,结果“三农”问题越来越严重,城乡收入分配差别不断扩大。他们认为,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业的持续技术进步。

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需要进行工业化的战略转型,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宋洪远[51]指出应该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否则工业化将会受到农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安同良等[52]把工业反哺农业的反哺主体概括为现代工业企业和政府两大主体,他们的研究发现两种反哺主体对农业的反哺具有互补性,主张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的市场导向型反哺路径,以提高反哺效率。他们建议,应鼓励资金、技术等资源流向农村投资,发展农村工业吸收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内部转移,提高就业收入,同时实现农业自身生产效率提高。另一方面,应鼓励对农村中小企业投资,并形成农村工业集群,提高技术能力。

(四)其他因素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影响

一些学者还注意到其他因素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中发挥的作用。彭建刚、李关政[55]的研究表明我国金融发展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有显著的影响。其中贷款相关比率越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性状越强;非国家金融机构的作用越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性状越弱。他们认为为了改变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不能单纯追求金融规模的扩展,应注重调整金融的财政性功能,以引导金融剩余的合理流动;要大力发展非国家金融机构,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李林等[56]分析了FDI促进城乡二元经济转型的途径:通过提高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率来促进二元经济转型;通过提高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产值来影响二元经济的转型。许经勇[57]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过程,就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秦海林、门明[58]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固定资产投资、FDI和劳动力流动均会改善二元经济结构,而对外贸易则会发挥相反的作用。王颂吉、白永秀[59]认为地方政府对生产要素配置的非农偏向以及由此造成的要素错配,可能是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的重要原因。钟海燕、徐宝亮[60]研究了包容性增长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互动效应。任燕妮、李录堂[61]认为信息技术直接为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提供了技术保障,也间接为破除该体制必备的人力资源条件以及制度条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国内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内容广泛,视角多样,其中一些观点和结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在指导我国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互动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方面要发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农业、农村的带动作用,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另一方面要立足农村的发展优势,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挖掘农村发展的潜能,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为城乡居民提供令人满意的生态产品和农副产品,使生态环境成为农村地区参与社会分工和利益分配的一个重要载体,从利益分配格局上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1]厉以宁.论城乡二元体制改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11.

[2]李昌明,王彬彬.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10):76-79.

[3]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34-45.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经济的阶段性变化和面临的问题[J].管理世界,2002(9):3-17.

[5]陆学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28-35.

[6]蔡昉.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J].中国社会科学,2007(3):4-12.

[7]段庆林.宁夏城乡差距及二元结构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6(5):51-56.

[8]张桂文.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历史考察与特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1(8):33-38.

[9]高帆,秦占欣.二元经济反差: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解释[J].经济科学,2003(1):97-103.

[10]张定胜,杨小凯.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04(9):3-12.

[11]谷慎,马敬彪,马翰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途径——基于分工动态循环演进的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1):83-92.

[12]王京安,赖景生.略论二元经济的实质与转化——基于信息和知识视角[J].经济问题,2007(3):7-10.

[13]郑绍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财富的隐形转移[J].调研世界,2005(9):29-31.

[14]黄中伟.自然工业化: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分析框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72-78

[15]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6]蔡昉.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区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7]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3):19-25.

[18]高帆.论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趋向[J].经济研究,2005(9):91-102.

[19]刘元春:经济制度变革还是产业结构升级——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源泉及其未来改革的重心[J].中国工业经济,2003(9):5-13。

[20]高帆.中国各省区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同步性:一个实证研究——兼论地区经济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差距的关联性[J].管理世界,2007(9):27-36.

[21]王海军,张峁.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0(5):5-10.

[22]郎永清.二元经济条件下的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J].南开经济研究,2007(2):128-139.

[23]张利庠.二元结构下的城乡消费差异分析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7(2):11-16.

[24]朱恒源,刘广,吴贵生.城乡二元结构对产品扩散的影响研究:以彩电采用为例[J].管理世界,2006(4):66-72.

[25]段婕.二元经济结构对我国保障制度的影响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1):71-72.

[26]焦建国.农村教育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乡教育比较与我国教育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5(3):171-178.

[27]周月书,王悦雯.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城乡资本配置效率关系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5(3):44-55.

[28]段禄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测度研究[J].生态经济,2016(3):33-39.

[29]赵颖文、吕火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5):21-32.

[30]陈宗胜,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的再解释[J].经济研究,2004(11):16-27.

[31]蔡昉,都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长期性、效应和政策[J].学术研究,2004(6):16-22.

[32]张卓元,路遥.实现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是新世纪前20年战略任务[J].宏观经济研究,2002(4):6-7.

[33]侯风云,张凤兵.从人力资本看中国二元经济中的城乡差距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3-138.

[34]乔根平.经济增长与结构转换——一个三元经济模型的理论框架[J].教学与研究,2002(10):29-33.

[35]黄泰岩、李德标.我国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1):35-41.

[36]高帆.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M].上海三联书店,2007:72-75.

[37]李勇.刘易斯拐点、资本非农化倾向和二元经济结构转化[J].当代经济科学,2016(4):98-106.

[38]韩俊.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J].理论前沿,2006(22):14-20.

[39]叶建亮.公共产品歧视性分配政策与城市人口控制[J].经济研究,2006(11):27-36.

[40]高帆.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影响因素分解:1981——2009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9):5-18.

[41]曾寅初.我国工业化带动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6(8):5-12.

[42]林刚.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3):38-63.

[43]张彩江,马庆国.“剩余劳动”与“劳动剩余”:对结构转换中劳动力转移的一种新解释[J].学术研究,2004(11):33-40.

[44]辜胜阻.解决我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1994(5):59-66.

[45]史晋川,战明华.聚集效应、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城市增长机制的重构——转轨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古典模型的拓展[J].财经研究,2006(1):5-19.

[46]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容量扩张的思路[J].经济研究,2001(3):75-82.[47]蒋永穆,戴中亮.双重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统筹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5(10):22-29

[48]王诚.劳动力供求“拐点”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J].中国人口科学,2005(6):2-10.

[49]许经勇.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现实[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5-108.

[50]黄泰岩,王检贵.工业化新阶段农业基础性地位的转变[J].中国社会科学,2001(3):47-55.

[51]宋洪远.调整城乡关系: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3):88-91.

[52]安同良,卞加振,陆国庆.中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与模式:微观行为主体的视角[J].经济研究,2007(7):23-35.

[53]王学真、郭剑雄.刘易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的否定之否定——城市化战略的理论回顾与现实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3):77-80.

[54]王瑜.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及争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6):106-112.

[55]彭建刚,李关政.我国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内在关系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6(4):90-100.

[56]李林,曾华珑,黄日福.FDI与二元经济转型:基于中部地区的理论及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6):95-101.

[57]许经勇.解决“三农”问题的两种互补模型:外生性发展与内生性发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4):50-53.

[58]秦海林,门明.投资结构、对外开放与劳动力流动影响二元经济结构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2(2):15-24.

[59]王颂吉,白永秀.城乡要素错配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理论与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7):31-43.

[60]钟海燕,徐宝亮.二元经济结构与包容性增长互动效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12):49-58.

[61]任燕妮,李录堂.信息技术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机理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6(4):99-105.

[62]燕小青,张琴.民间金融、农户增收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J].社会科学战线,2015(7):52-58.

猜你喜欢

劳动力城乡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论结构
城乡涌动创业潮
论《日出》的结构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