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情境 体味语言 发展思维
2017-04-01王思孔
王思孔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读”是不容忽视的,它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所要培养的主要能力。在教学中要恰当地选择“读”法,让学生在不同的“读”中理解文本,体会情感、体味语言、提高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理解;提高
语文教学不仅是识字、说话、写文章,更重要的是读文章。特级教师靳家严的“导读教学法”是值得我们重视的。田本娜教授在《我的小学语文教学观》也明确提出了语文这个工具性学科不容忽视“读”这个教学手段,语文教学中课文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读课文是加强学生语言训练最有效的方法。恰当的选择读法对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体味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创造性思维都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平时遇到的语文课堂,大多忽视了“读”,甚至课堂没有读书声,很少给学生“读”的机会。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读”,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让“读”渗透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在学习一篇课文(或范文)之前,要特别重视感知性的读。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将课文读一两遍,读正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破读,读准生字、新词的音节),读通顺,读后了解文章的大意或者主要内容(即主要讲了什么),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掌握文章段落层次。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为学生设计这样的自学提示:认真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小女孩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小女孩先后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想到这些?小女孩最后怎么样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等。同时要求学生做好勾划相关语句和记录,做好阅读展示和交流的准备。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自学能力,让学生通过初步阅读和思考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文章的初步感知思维能力。
二、细读课文,理解词句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对课文逐字、逐句、逐段去读(这时可以采取多种读法: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来理解词句的含义,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每段的内容及段与段的联系。让学生在读中思,思中读,必要时还可以反复去读,达到目的为止。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看似很平淡、自然的话,但在指导学生进行细读下就可以得到:表面上伯父在夸自己的记性好,实际是幽默、委婉的批评“我”读书马虎。这样从下文“我又羞愧,又悔恨”又可以读出“我”听懂了伯父的话,并接受了伯父的批评教育。这样细细的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分析文意的能力。
三、深读课文,分析语言
教学时对课文的重点章节或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在读中懂,在读中体会文句的语言艺术和蕴含的思想感情。如《一夜的工作》让学生深情地朗读第二至六自然段,深切体会总理的伟大。让学生带着自豪、激扬的语气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作者在朴实无华的语言文字间渗透着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的真挚感情的表达。又如《林海》课文语言优美,特别是描写林海的几个自然段,用很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的写法,教学时让学生在深情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想象,并感受景色的美和语言文字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掌握语言艺术。
四、背诵课文,积累素材
对学习过的精篇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课文的重点语段进行背诵,进一步体会句子采用的描写手法、材料的组织安排、文字句式的选择、思想情感的表达,从而达到巩固并积累词汇、语言和写作知识、经验,作为开拓视野、发展思维和语言表达的基础。如:茅盾《白杨礼赞》的四至六自然段、老舍《草原》的第一自然段、朱自清的《背影》、峻青的《第一场雪》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是学生学习的范本。
五、拓展阅读,应用提高
一个单元后,围绕单元教学主体题,引导学生重新复读课文,并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单元主题内容,让学生围绕单元学习主题开展课外阅读和写作、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如小语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三篇课文:《一夜的工作》抒发了对周总理的热爱、崇敬之情,通过阅读周总理的故事、《总理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等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总理一生的劳苦,一生的简朴,感悟总理的伟大与崇敬。《林海》通过作者大兴安岭的林、岭、花的描写,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赞美之情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学习后培养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再次品读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查阅有关大兴安岭的书籍、图片等,在学习写法上用体会、日记、诗歌等自己所喜爱的体裁,写出学完《林海》的感受,并创作画面,配短诗文。《第一场雪》则借景抒情。《第一场雪》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景象。文章字里行间虽无直抒胸臆,但情溢言表,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思,而这种情思正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而要抓住这种情,只有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他们在自己的表情读者朗读中去领会,去感悟,才能阅读训练中达到突出重点,把握情感的目的。学习完后让学生复读课文,使学生不但知道作者寫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而且使学生真正入情入境、动心动情,从中受到感染教育。这样学生就能很自然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从中领悟到一点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懂得表达真情实感的关键是要对缩写事物有深厚的感情,写的时候要说真话,吐真情。这样学生通过复读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后,再去组织,加以自己的思维可以写出这类文章来,从而将学习的知识得以运用,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读应充满整个语文课堂,他是学生主动性学习的表现,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