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研究
2017-04-01寇荷超吴月华
寇荷超+吴月华
摘 要:高等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承担着师范生顺利择业和就业的重任,但现阶段就业指导工作的指导形式和内容创新度不高、指导教师队伍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指导课程形式单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形成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是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之举。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范生;全程化;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185-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各界积极培育和践行。“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所谓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就是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师范生的四年大学生活:大一学年培育职业意识;大二学年进行职业选择;大三学年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大四学年完善职业实践教育,并辅之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和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择业和就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开展高等师范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2014年10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在高等师范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育人、社会实践、制度建设的融合,将“推动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遵守职业道德、承担育人职责、永怀仁爱之心” 。由此看来,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師范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现阶段,大多数师范生是独生子女,由于受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终生”的崇高理想已经离现实越来越远。大多数师范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向往大城市、对待遇期望值过高、“编制思想”严重;就业观念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也愈演愈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边远山区支教教师为楷模,能够帮助学生改变一心向往大城市、好学校、高待遇的择业观。同时积极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让学生保持对工作的热情,积极对待工作,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加强学生的诚信和友善教育,落实诚信就业,培育学生端正的处世态度,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帮助学生改变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就业观,让学生在择业和就业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重塑个人价值与理想。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
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多数师范生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薄弱,出现了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导致“畸形”发展,这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相违背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等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师范毕业生。在实际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选择、职业发展教育和职业实践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敬业奉献、志愿服务、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等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等道德素养,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储备青年主力军。
二、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高等师范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帮助师范生顺利择业和就业、实现师范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的前沿阵地。但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机制和市场导向,体系还不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创新度不高
高等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是针对所有大四学生,并未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进行分门别类的指导。在就业指导形式方面,无非是开设理论性质过强的就业指导课,由就业指导部门为师范毕业生举办一两次专题讲座、召开就业动员大会、举办校园招聘会等。在就业指导内容方面主要是分析就业形势、宣读就业政策、提供职位竞聘信息等。在形式和内容上创新度不高,忽视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在职业选择阶段又缺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与品德的教育,使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不断膨胀。在职业发展教育阶段忽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的渗透,一些师范生在实习岗位工作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心,没有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职业实践教育阶段忽视对学生的诚信和友善教育,一些师范生在简历中弄虚作假,就业失信,无视三方协议的约束作用,忽视法治社会的规范作用。
(二)就业指导教师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
高等师范院校是向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主阵地,毕业生的主要择业和就业方向是教育行业。这就要求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素养和技能。当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由院系辅导员或学校招生就业处工作人员担任,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他们工作繁忙,时间和精力不足,并且他们非“科班”出身,缺乏专业性。以上两点主要原因导致他们很难针对师范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人生目标等方面培养其职业意识,帮助其进行教师、公务员、自主创业等职业选择;也很难有精力在职业发展教育阶段高效地处理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诸如高效课堂的开展、学生消极心理的改善等问题;更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进行渗透,让学生真正做到“24字”方针,摆脱个人主义的倾向,将国家和集体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走出择业和就业的困境。
(三)就业指导课程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仍以理论课程为主,形式过于单一。在课程实施中,过度强调理论,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并未形成系统的体系。以职业发展规划课程为例,本应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明确自己的职业意识,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但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就业观念,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受枯燥无味的规划理论,并未让学生进行职业体验,期末再让学生上交一份职业发展规划便草草收尾,而结果仅仅是学生利用计算机的“复制”与“粘贴”功能,并未加强学生对职业发展规划的认识。单纯以理论课形式呈现的就业指导课程不过是对课程实施的“敷衍”,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完善的就业指导。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等师范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的途径
在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破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创新度不高、指导教师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指导课程形式过于单一的现状,必须立足于学校的现实基础,根据高等师范院校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从而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研究提出以下对策。
(一)构建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教育、职业实践教育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第一,在大一阶段,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当前,部分师范生由于受家庭条件、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不愿就业,一心想做“啃老族”,充当“温室里的花朵”,加之我国的基础教育并未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职业指导,大多数师范生在报考师范院校时往往是基于高考成绩,但并没有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目标,师范技能也不强,出现了就业难的困境。在“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强大就业压力面前,部分师范生不敢就业。高等师范院校在对师范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应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就业指导相结合,改变学生贪图享乐、甘于安逸的生活状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勇于竞争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受挫能力,让广大师范生愿意就业、敢于就业,而不是一味地选择逃避。
第二,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第二个阶段应帮助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在职业选择方面,帮助师范生进行职业规划,明确目标。改变师范生毕业后仅从事教师职业的错误观念。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个人潜质、兴趣爱好等,可选择教师、公务员、自主创业者等职业。而对于广大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来说,首先得改变编制思想,避免在公招路上越行越远。同时,要加强对师范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改变学生一直期望的“大城市地域优势” “好学校资源和配置优势” “高薪酬待遇优势”。作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中的一员,应当树立起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利用基层的平台,不断拼搏,努力提升自己。
第三,在大三阶段,应加强对师范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根据前一阶段的职业选择,明确自己奋斗的目标,形成自己的职业规划,在此基础上,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当前,师范生的专业见习、实习、顶岗实习等主要集中在大四学年,从9月中旬开始。而每年10月份过后就有用人单位陆续到高校招聘,在11—12月份形成就业高峰期,这就意味着师范生刚踏上实习岗位不久,就要面临就业的压力。为改变这一状况,学校相关部门可将实习这一环节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让学生在上学期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下学期进入实践岗位,在实践中历练、感受课堂,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师范技能,感受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努力构建与学生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
第四,高等师范院校要建立起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体系,还需完善师范生的职业实践教育。就业指导部门要及时更新就业信息,保证就业信息的实效性。努力引进各类学校、企业召开招聘会,发布其他院校的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要寻得一份好工作,一份精美的简历和一个完美的第一印象尤为重要。就业指导部门还应开设一些简历制作的课程,为师范生制作精美的求职简历提供指导,同时开设“模拟面试”课堂,让师范生在课堂上展示面试过程的自我介绍,并通过环节设置,由教师扮演面试官、学生扮演求职者,让学生通过“一问一答”感受面试的氛围。在“讲”与“听”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掌握面试技巧。
(二)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要解决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必须构建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首先,努力丰富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知识结构,学习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课程,进行职业规划培训,上出高质量的职业规划课程。其次,积极提升指导教师队伍的职业技能,能够对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进行有效的预测,并做出合理的分析,对师范生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导。再次,积极培养指导教师队伍的责任心和公德心,在指导过程中,对于学生所遇到的择业、就业问题,要认真积极帮助学生,并及时对就业压力大的学生给予心理辅导,从心灵深处关怀学生、呵护学生。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平台,教师之间要积极交流心得,以促进就业指导能力的提升。学校要坚持“重点人才的引进”战略,以院系为依托,结合本专业特点,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弊病,对症下药,专业性地为学生指导就业方向,引导学生正确积极的择业和就业。
(三)改变单一的就业指导课程,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形式
完善的就业指导课程形式,是与实践相结合的就业指导课程形式。在指导过程中,就业指导部门要与各院系通力合作,突破就业理论教学,完善师范生的试讲、见习、实习的实践体系,通过试讲反复打磨教学设计和教态;通过见习感受课堂,认识课堂;通过实习将自己所学与课堂融合,让广大师范生通过实践学习不断提升师范技能。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强大功能,利用日常活动——“义务家教”的平台,鼓励广大师范生积极参与,在志愿服务的体验中扎实自己的师范技能、培养自身的感恩意识。此外,以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阵地,积极开发支教平台,让师范生将爱心与知识播撒在广大的农村艰苦地区,等待它慢慢“开花”,收获孩子们的成长。通过农村地区的支教,进一步促使学生了解艰苦地区教育现状,鼓励他们向艰苦的地区择业。
新形势下,顺利实现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择业和就业,需要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需要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更需要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基于学生自身特点和就业梦想,为学生量体裁衣谋划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质量,为社会培育一批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江平.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2]朱德建,吴俊.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融合途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5(8).
[3]辛立章.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