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样的对话别样的精彩

2017-03-31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1期
关键词:巨浪尘埃树木

周 健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充分倡导把课堂空间交还学生,师让学于生,师生、生生对话自由、平等,教学相长。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有尊严、有个性、有见地的鲜活的生命个体,任何试图主宰课堂、统领学生的教学行为,都会让语文失去应有的魅力,让学生逐渐沉默和抵触。唯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从思维上解放学生,真诚给予学生关怀,才能充分激起他们的智慧和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参与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在我的语文课堂中,民主平等、广开言路、尊重激励成了主旋律,学生在宽松、无拘无束的氛围中,个性得以彰显,思维得到激活。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鼓励知无不言

【片段一】“尘埃”仅仅是“灰尘”吗?(《长江之歌》)

师:“巨浪荡涤着尘埃”,这里仅仅是说长江水荡涤着空气和地面上的灰尘吗?你有没有发现作者隐含的意思?

生:我觉得这里的长江,已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大江,而是见证人类从远古走到今天的历史发展的长河。

师:长江=历史长河,你的联想真丰富!

生:巨浪,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人类发展各阶段的一个个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浪潮?

师:你太聪明了!

生:也就是历史前进的脚步,冲去了那些阻碍社会前进的东西。

生:先进的文化制度,不断淘汰了封建的糟粕,像三年级学到的《孙中山破陋习》,这样的事情就可以说是“巨浪荡涤着尘埃”。

生:还有古代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父母包办婚姻、君臣和父子之间的绝对服从……这些都是历史的尘埃。

……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上述片段中,学生由长江波涛滚滚联想到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由尘埃想到历史上种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不良现象以及各种陋习,他们的认知再一次在阅读交流中得到拓展和延伸,作者暗喻、象征的手法得到发掘和感悟,“巨浪”“尘埃”的内涵不断丰满,外延逐渐扩大。

“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华东师范大学袁振国教授如是说。我们的探究课堂,就是让学生全心投入的实践练兵场,学生因阅读而产生的相关体验、感受,都需要我们教师热情鼓励,在这样的平等氛围中,学生才会乐于表达,并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二、尊重多样表达,允许个性飞扬

【片段二】“悬”与“浮”,“挨”与“碰”。(《三亚落日》)

师:“夕阳也渐渐收敛了光芒……悬在海与天的边缘”,这里的“悬”字可以换成“浮”吗?

生:我觉得不行。“悬”是挂在空中,显然没有碰到海面;“浮”让人觉得太阳已经像个落下的气球,漂在水面上了。

生:“悬”说明夕阳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让我们感到他还不愿意过早回家,依然释放着光芒。

师:祖国的语言就是这样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你瞧,简单的一个字,传递的情感截然不同。谁再来说一说“……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中的“挨”字能不能换成“碰”?

生:“刚一挨到海面”中的“挨”在这里有碰的意思,但比“碰”的力度要小很多。

生:“挨”是轻轻地靠近,若即若离;“碰”表示完全接触。

生:“碰”是中性词,用在这里还会让人有冷冰冰的感觉。“挨”有亲密接触的意思。

生:“挨”让我感到太阳悄然无声,毫无声息,“碰”却是有声音的,这里的“挨”字不能换成“碰”,因为夕阳不会真的沉入海中。

师:大家的分析很深入,体验也很深刻。我们要学会玩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并能在自己的习作中精选词语,巧妙表达。

汉字是有情感温度的,一个个鲜活的词语往往有着无穷的意蕴,让人越琢磨越有味儿,文中的“悬”“挨”用字贴切形象,十分传神。像此类赏析,我们有时不妨通过替换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感悟作者表达的精妙。

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先凭直觉感受,而后从情感上比较,在相互讨论中激起每一个小脑瓜中的思维火花,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多维度发散思维、多层次体悟感知,很好地进行一次实实在在的语文体验。

三、正视质疑的声音,真正广开言路

【片段三】“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的说法合理么?(《少年王冕》)

生:老师,大雨过后,树木经过了雨水的洗礼,这是正常的,可是课文为什么要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呢?本来就是被水洗过嘛!

生:我也觉得这里写得不对劲儿。直接说树木经过雨水的冲洗,或者树木经过雨水的洗礼,就可以了。

生:这个问题应该属于前后矛盾。作者说“像水洗过一般”,可以理解为事实上没有被雨水洗,与这一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一阵大雨过后”就前后矛盾了。

生:我还发现了一个问题,课文里说阳光照得湖水通红,而事实上湖周围是青山,湖面漂浮着大大的荷叶,湖水怎么会被照得通红呢?

生:“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这句话的主语是“树木”,树木可以葱茏,但是说“青翠欲滴”就不大合适了。

生:我看改成“山下树木葱茏,绿叶青翠欲滴”比较合适。

师:老师错了,本来以为这段文字写得极美,没想到你们竟然提出这么多问题!老师向你们学习。同学们可以以自己的理解修改这段话。

一直以来,我们都将《少年王冕》一课中那段关于雨后荷塘的描写相对独立于本文其他朴实的描述之外进行赏析,并视其为景物描写的神来之笔。然而,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并产生了质疑,这着实让我为之一振。我原先准备好的教学方案以及酝酿好的高涨的热情宛如遭遇冰凉的寒流,使我立马重新静下心来。是的,确实如学生所说,雨后的树木怎么能说是“像水洗过一般”呢?明明就是被雨水洗过嘛!我们不也经常说这大雨过后的树木就是被洗礼了!同样,主语统领不当,阳光照红湖面的过分夸大,都是这段话存在的问题。因此,我没有打断学生的思路,而是退至一旁做了一位忠实的聆听者,因此,学生的思维在互相碰撞、互相启发中变得更加敏捷,他们不仅发现了问题,还拿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这远比教师竭力启发、诱导的效果好得多。常言道,只有敢于质疑,才会有所创新。正是有了对学生个性化体悟的珍视,学生的思路才真正得以打开,主动探究、积极质疑的精神才得以开发,这样的阅读效率也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经过角色调整我欣喜地发现,当课堂真正属于学生时,他们会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我体验,自由表达,还会有学习伙伴间的优势互补、思维碰撞、动态生成,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这远比教师引领要有效得多。因此,要想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投入其中,并乐此不疲,那就请放开手,转而站立于学生战线,做他们快乐阅读的同路人,一起为有所发现而欣喜,有所困惑而皱眉,进而发自内心地接受新知,融入已有知识建构,并在此真实参与中切实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巨浪尘埃树木
不染尘埃
树木之最
尘埃有多老
尘埃不定
辨认树木
巨浪中漂浮的红叶船
树木之最
尘埃闪烁
冲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