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训练应循序渐进

2017-03-31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1期

袁 媛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训练内容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朗读要提倡自然,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添字漏字、读破句子、唱读等现象比比皆是,即使是五、六年级的学生都不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更不要谈有感情了。走进课堂,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中,教师常常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要求去读课文: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通常教师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但对于一些问题,总缺少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很多教师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目标等同于过生词关,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要知道,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重视朗读训练,循序渐进,从字、词、句、篇做起。下面,我以苏教版三上《掌声》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朗读训练中的做法。

一、重视字词的正音

读好一篇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把课文读通、读顺。首先便要扫除拦路虎,解决文中的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努力做到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务求字字正确。其次,还要掌握音变规律,读好轻声、儿化音,读准多音字。《掌声》一文中除了要让学生读正确生字词,还要指导学生读准许多特殊字音。

(1)轻声

时候、样子

(2)儿化音

一会儿、眼圈儿

(3)多音字

“时候”等词还在课文中反复出现,教师只有指导学生读准这些词,才能为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二、读出词组的意境

在朗读课文时,经常有学生一字一字地顿读,唱读现象也是比比皆是。这不仅仅是因为没有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文章中词组的理解不到位。汉语中每个词都有特定的意义,有些词对于人物特点的烘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朗读时,首先要理解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才能用相应的语气读出来,把对词语的理解表达出来。例如:

1.描写小英动作的词语:

默默地坐、把头低了下去、慢吞吞地站、一摇一晃地走、深深地鞠了一躬。

2.描写小英神态的词组:

眼圈儿红了、感动得留下了眼泪、微笑着走下讲台。

这些词语也是小英内心世界最直接的体现,教师应该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让学生间接体会到小英情感的变化,为后面理解“人人都需要掌声……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这一中心思想埋下伏笔。

3.描写掌声的词语:

掌声热烈、持久、掌声渐渐平息、经久不息的掌声。

通过朗读描写掌声的词语,学生能够马上意识到掌声一共响了几次,并且也能明白掌声带给小英的鼓励,为学生领悟“掌声”的内涵做好铺垫。

三、读出句段的味道

读好句子的关键是要处理好朗读中的停顿、重读和语调。

1.在学生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子的停顿。例如:“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朗读时,顿号、逗号、省略号的停顿时间是不一样的,顿号停顿略短,而省略号停顿稍长,因为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恰到好处的停顿,能使语句的意义更准确地表达出来,并且增强了韵律美、节奏美。

2.对句子中重读的把握,同样依赖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例如:“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

突出重读部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这种理解远比教师空泛的讲解效果要好很多。

3.学生在朗读时思维处于激活状态,表现形式为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这就是语调。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掌声渐渐平息,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故事十分动人,她的普通话也很好。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这是《掌声》一文的重点段,描写了全班两次为小英鼓掌的事。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走上讲台—鼓掌(鼓励)—感动流泪—讲述故事—鼓掌(肯定)—鞠躬、微笑的全过程,当这样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出现,教师应适时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小英的内心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调才能表现出小英的内心世界呢?”学生细细体会就会明白,当小英走上讲台和讲述故事的时候,可以读得轻缓、平淡一些,而在学生鼓掌和小英感动鞠躬的时候,可以读得急切、热烈一些。语调掌握得越好,表达就越充分,用心去读、去感悟,对词句的理解和感受就会越深厚。

四、读出作者的感情

读好字、词、句,便可读好整篇文章,把握好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便会体会到作品的结构、意境和感情。只有当学生真正弄清了文章的脉络,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中恰如其分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指导学生进行全文朗读变得容易了很多,因为学生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情感。课文通过写小英的变化表现了学生之间的鼓励和关爱,所以要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的朗读节奏不宜过快,总体感情基调是平和的,但在小英变化前后的基调应有所区别,变化前的小英很自卑,应读得低沉些,而变化后小英活泼开朗起来了,则应读得更欢快些。

朗读时要能做到有变化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我们已经在前面字词句段的教学中做了渗透,学生能领悟到情感变化也就不难了。当然,这其中还需要教师的示范朗读,学生在教师语言魅力的感染下,一定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其实,朗读的指导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而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闪光点,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但指导朗读时一定要细致、到位,层层递进,切不可“粗枝大叶”。“朗读”是表现色彩和挖掘闪光点的重要途径,是课堂上主要的活动形式和理解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我们只要在教学中注重朗读的指导,充分将学生的情感、想象、动态语言和内心世界有机结合起来,朗读训练就一定会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