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问题分析
2017-03-31张妍
张妍
[摘要]社会信仰危机一词已成为当下日常生活中频率很高的用词。个人主义,利益至上,把人的心灵价值多元化也物质化。道德世界被“祛魅”,道德理想、道德传统的神圣和崇高遭到冷落乃至摒弃。尤其在青少年当中,他们对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动摇。本文从我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入手,深入探索转型时期青少年道德缺失的原因。进而了解社会信仰的重要作用和转型期青少年间社会信仰重建的重大意义,同时提出社会信仰缺失重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转型;道德信仰;德育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有机遇也有挑战,同样也会面临各种问题。其中,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道德信仰不仅赋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和意义,它也是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还是人们精神支柱和道德选择的坐标。道德信仰表现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设问、探索、追求和回答,制约和引导人生的道路和方向。每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上,但凡是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都会从某种程度上出现道德信仰危机,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在新常态下来研究社会道德信仰缺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尤其不容忽视。1
一、 新时期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原因分析
当今,道德信仰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青少年道德信仰问题也已成文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何在青少年中间道德信仰缺失的问题会日益凸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环境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古以来,环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人类通过适应和改造环境不断提高自己。环境是基础,没有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在当代社会,环境大致分为现实生活环境和网络环境两种。从现实生活环境情况来看,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重视专业课学习,对思想政治相关的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专业课,就掌握了生存和提升的技能,而将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课以及德育相关的课程都是浪费时间。同时,学校方面在课程建设上也未给予德育课程足够的重视,而是过分看重专业课分数,强调升学率。学校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准则就是专业课成绩,只是将思想政治课程做为专业课的辅助性课程。长此以往,这种评判标准和教学理念使学生偏科严重,严重者则出现了学生学习成绩好,道德修养不过关,甚至危害社会的现象。2
(二)文化是道德信仰的起源
众所周知,文化对教育起着保留传承和创新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多元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发展也是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至今,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加强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仍然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任重而道远。自古以来,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是互相制约、互相进步的。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设施资源和条件。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东南沿海省份相比,其经济社会发展任然落后,导致文化和教育发展缓慢,德育建设水平相对落后。
(三)人是问题的核心
人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高校教育由校领导、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共同构成。目前,高校部分校领导无视教育的真正作用和学生的成长。高校行政等级划分严重,行政化干涉到高校教育,使高校教育没有办法实现真正的学术自治。而高校老师,追逐于科研成果帶给个人的利润和名誉而并非科研本身的发展。3他们频繁参与到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商品的活动中,一味谋取个人利益。同时在某些高校一些不合理的评判标准下,老师仅仅追求科研论文的数量,忽略了科研论文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严重忽视论文的质量。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他们的道德信仰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必然选择
自古以来,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是相互支撑、互为前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尤其要从孩子抓起。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集中精力搞物质文明建设时,很多时候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由于发展步伐太快,人们来不及思考,来不及总结,精神文明缺失,青少年没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功利心严重,失去了应有的纯真和奋斗精神。并且对原来道德价值系统的崇拜感、神圣感没有了。感到困惑、迷茫、彷徨、焦虑。这都是道德情感麻木,也是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
二、新时期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重建的途径
(一)因地制宜,预防大于治理
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从青少年犯罪的具体心理来分析,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有效防御和治理。
一方面,很多青少年由于父母亲在外地打工或者工作繁忙的原因,对孩子照顾不周,导致他们缺乏自身心灵成长所需要的关爱和情感。精神上没有寄托,更没有人来引导他们健康的生活。终日孤独而变得空虚,不求上进,整日游手好闲,上网聊天或,寻求其他刺激来满足心灵需要。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他们接触到不良事物的引诱而犯错误,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及时了解可能引起青少年犯罪的这些不平衡的心理,及时沟通,及时发现问题的症结。通过校园心理咨询机构或者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矫正他们不健康的情绪、行为。在精神上给与疏通和鼓励,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4
另一方面,社会存在贫富差距,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作为心理还很脆弱的青少年而言,这种贫富差距会给他们带来十分不平衡的心理。互相攀比的行为导致部分家境贫寒的孩子心理落差大,心灵受到严重的刺激,从而爱慕虚荣,走上犯罪道路。同时,有不少家境较好、从小有优越感、中小学成绩也很优秀的学生,当他们进入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后,面对来自各地的优秀学生,优越感变成了失落感,心理产生不平衡又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去适应环境,日积月累就容易形成心理疾病,严重时就可能走向极端。
(二)加强教育法律法规传播
道德建设主要是通过法制教育、良心自律和社会舆论监督等途径得以实现。所以要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建设。而这一思想教育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就主要落在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里。要从小培养青少年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价值导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判断是非的能力。用法律来惩罚那些为谋私利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损人利己的违法行为。对青少年通过由他律到自律的进路予以磨砺。
(四)加强德育教育,汲取文化精髓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切实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国有益文化成果;推进文化创新,保持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同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用世界优秀的文化武装头脑。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加强社会各项管理,有效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行为。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家长要扮演好启蒙老师的角色
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在认识观、人生观方面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很多家长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尤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而缺乏耐心,批评多而鼓励少,甚至于实施惩罚。根本无视孩子的想法,更不会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去教育他。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和代沟,孩子不再信任家长,不会给父母谈吐心声。一意孤行,甚至和家长对着干。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于孩子交流沟通,学会尊重孩子。以免代沟的产生,使孩子逆反走上犯罪道路。5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解決新时期青少年道德信仰缺失问题是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学校、家庭齐心协力抓好这项重要工作。建立和发展与新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引领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注释
1陈新颖、花蓉:《积极心理导向的心里健康教育-基于99名大学生的实验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第234~236页。
2吴涛、王继元、徐利新:《协同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10期,第53~55页。
3张晨艳、周宗奎、耿协鑫、牛更枫:《应激性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希望的中介作用》,《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7期,第87~91页。
4罗栋:《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4期,第18~20页。
5黄加海:《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构建》,《三峡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55~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