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瓜州石窟寺玄奘取经图探究

2017-03-31刘润钰

丝绸之路 2016年22期

刘润钰

[摘要]瓜州县境内石窟寺中保存有6幅玄奘取经图,图画的情景构成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描述的玄奘过瓜州的经历完全一致,是研究真实玄奘取经最直观的资料。

[关键词]: 玄奘取经图;榆林窟;东千佛洞;玄奘文化

一、玄奘取经图在瓜州石窟出现的历史背景

瓜州是古丝绸之路上中西交通中的枢纽地区,丝绸之路在瓜沙地区分为南、北、中三道,其中北道是从瓜州直接行至哈密地区,古代称伊吾道。伊吾道从今瓜州锁阳城遗址西北行,经乌山驿、广显驿等到达伊州。唐贞观三年(629),玄奘法师由凉州潜行至瓜州,在瓜州阿育王寺停留一個多月,停留期间受到瓜州官吏和百姓的热情相助。玄奘法师在瓜州停留期间的经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有详细的记载:“自是不敢公出,乃昼伏夜行,遂至瓜州。时刺史独孤达闻法师至,甚欢,供事殷厚。法师因访西路。或有报云:‘从此北行五十余里有瓠芦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关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里,中无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贺延碛,伊吾国境。闻之愁愦,所乘之马又死,不知计出,沉默经月余。未发之间,凉州访牒又至,云:‘有僧字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县宜严候捉。州吏李昌,崇信之士,心疑法师,遂密将牒呈云:‘师不是此耶?法师迟疑未报。昌曰:‘师须实语。必是,弟子为图之。法师乃具实而答。昌闻,深赞希有,曰:‘师实能尔者,为师毁却文书。即于前裂坏之。仍云:‘师须早去。自是益增忧惘。所从二小僧,道整先向敦煌,唯惠琳在,知其不堪远涉,亦放还。遂贸易得马一匹,但苦无人相引。即于所停寺弥勒像前启请,愿得一人相引渡关。其夜,寺有胡僧达摩,梦法师坐一莲花向西而去。达摩私怪,旦而来白。法师心喜为得行之征,然语达摩云:‘梦为虚妄,何足涉言。更入道场礼请。俄有一胡人来入礼佛,逐法师行二三匝。问其姓名,云姓石,字磐陀。此胡即请受戒,乃为授五戒。胡甚喜,辞还。少时赍饼菓更来。法师见其明健,貌又恭肃,遂告行意。胡人许诺言,送师过五烽。法师大喜,乃更贸衣资为买马而期焉。法师乃窃念,在长安将发志西方日,有术人何弘达者,诵呪占观,多有所中。法师令占行事,达曰:‘师得去。去状似乘一老赤瘦马,漆鞍桥前有铁。既睹胡人所乘马瘦赤,鞍漆有铁,与何言合,心以为当,遂换马。胡翁欢喜,礼敬而别。于是装束,与少胡夜发。三更许到河,遥见玉关。去关上流十里许,两岸可阔丈余,傍有胡桐树丛。胡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1这一段话记载了玄奘法师在瓜州停留期间讲经说法、收徒买马、夜渡葫芦河的经历。此外,玄奘法师在瓜州期间的事迹,《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唐西域记》也有记载。诸多的文献记载为玄奘取经图的创造提供了文献资料,瓜州石窟寺保存的玄奘取经图取材于真实的玄奘在瓜州的过往经历,画工们在此基础上又进行艺术创造。此外,玄奘取经图在瓜州石窟寺的绘制和西夏统治瓜沙地区时弘扬佛教、提倡译经事业有密切关系。

西夏统治瓜州期间,为维护统治,大力支持佛教发展。据《西夏书事》记载:“曩宵(元昊)五月五日生,国中以是日相庆贺,旧俗止重冬至,曩宵更以四孟朔为圣节,令官民礼佛,为己祈福”2这种利用国家制度来发展佛教的方式使西夏统治区域佛教事业发展很快,加之瓜州地区地处丝绸之路要塞,各种文明交流频繁,佛教事业兴盛。在西夏的统治下,瓜州的佛教发展更如日中天。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佛教洞窟的开凿和彩绘壁画的绘制。瓜州县境内现存玄奘取经图均在西夏时期的洞窟中。此外,西夏统治者非常重视佛经的翻译和传播,从元昊到乾顺执政前期,大约用了50余年时间,西夏就翻译出西夏文佛经3579卷,共820部,形成了西夏文《大藏经》。西夏译经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与西夏统治的崇佛有很大的关系。

二、瓜州石窟寺六幅玄奘取经图内容探析

瓜州石窟寺共发现6幅玄奘取经图。最早开始研究瓜州石窟寺玄奘取经图研的是敦煌研究院段文杰先生。1990年,段文杰先生发表了题为《玄奘取经图研究》的论文,对瓜州石窟寺的唐玄奘取经图作了系统的研究,引起了学界关注。参考段文杰先生以及学界诸多老师的研究成果,结合笔者的调查,现对瓜州石窟寺玄奘取经图内容进行探究。

榆林窟2窟开凿于西夏时期,在洞窟西壁北侧水月观音图右下角绘有一幅唐僧取经图,壁画剥落严重。图中玄奘法师头圆面方双手合十,站在河对岸膜拜观音。他身披淡褐色袈裟,内穿宽袖长袍,袖口为青色,腰间束有腰带,腰带两端垂于脚部,脚穿麻鞋。由于颜料氧化,模糊不清。玄奘法师身后跟随有一徒弟,尖嘴猴腮,头上带有头箍,身穿淡绿色圆领短衫,领口为黑色,腰间束腰带,腿穿小口裤,画面小腿至脚处剥落严重。他右臂举至额头处,呈眺望状,左臂弯曲,左手放于胸前。左臂下方有一绳子系在身后马头部,马匹呈黑色,仅露头部与颈部的一小部分。画面周围环境以绿色为主,在人物右上方画有一片茂密的竹子。

榆林窟3窟的两幅玄奘取经图,一幅绘制于西壁南侧普贤变中,图中玄奘师徒站立于河岸边缘,河道下宽上窄如葫芦形状,玄奘法师正侧面站立在前,光着头,头部有背光,高鼻大耳,面部表情慈祥和蔼,双手合十,指尖朝下礼拜观音,上身穿中袖长衫,下身穿松口裤,右肩披裹袈裟,腰间束有一长带,小腿处有绑腿,脚穿麻鞋。在玄奘法师左后方,站立着一位猴脸行者,毛发很长,双目圆睁,龇牙咧嘴。猴行者双手合十,指尖朝上,举至下巴处,小臂上有长毛,上身穿长袍,衣袖上卷,腿穿穿小口裤,小腿部有绑腿。脚穿麻鞋与白马并排站立。白马仰头上望,口微张,马鞍上驮莲花台,台上有经袱,经包向四周发光。师徒二人身后有祥云环绕,远处茂林修竹。3窟东壁北侧的玄奘取经图,画面残损严重,基本无法辨别。目前仅有段文杰先生绘制的猴行者线描及《安西榆林窟》一书中有该壁画的描述。从画面上看,榆林窟3窟的两幅玄奘取经图描绘的均是玄奘取经归来时的情景。

榆林窟29窟中北壁东侧也绘制有一幅玄奘取经图。画面中绘一大树,枝叶茂密,北侧绘一俗士左手拿物,右手指树,回头向猴行者和玄奘谈话。猴行者和玄奘均为侧面像,猴行者双目圆眼睁,大嘴龇咧,长发凌乱披肩,脖子戴有金环,身上背有一袋。猴行者身后为玄奘,光头穿袈裟,合掌交谈,玄奘身后白马空鞍相随。

东千佛洞2窟南壁西侧的唐僧取经图,玄奘法师为圆形脸,有头光,略躬身前倾站立,前方是滚滚河水,双手合十,身穿褐色交领僧衣,左肩披红色袈裟,垂至脚踩处,下露朱红色云头鞋。法师身后,站立一人,头戴发箍,相貌奇特古怪形似猴子,长发,圆眼,宽鼻,下颗浅,闭口但三颗牙齿外露,他身穿青绿色圆领长衫,腰束带,下身穿褐色小口裤,脚穿麻鞋。左肩斜跨包裹,左手抬起四指,拇指伸开,指向后方,另一只手贴于胸前,在他身后有一匹褐色马,背面站立,头扭向玄奘一侧,马鬃厚密,绿色马鞍上空无一物。马的臀部两侧各挂小灯笼,马尾长垂至地,中间打结。

东千佛洞2窟北壁玄奘取经图画面斑驳。图中玄奘法师侧身站立,身体略前倾,双手合十,眼睛微闭,身穿长袍僧衣,外披袈裟,身后站立一人,穿淡青色短衫,褐色小口裤,小腿上缠有青蓝色绑腿,脚穿马鞋。左肩扛一长棍,头向后方眺望。猴行着身后有棕褐色马匹,身上鞍髻等物因壁画斑驳看不清楚。

上述玄奘取经图绘制时间均在西夏,玄奘取经故事在瓜州地区的流传应当是在西夏或者更早些时候。就画面内容而言,瓜州石窟寺的6幅玄奘取经图4幅是水月观音的配图,两幅是作为普贤变、十一面千手观音的配图。画中人物构图情景基本一致,玄奘带领一位长相似猴形的弟子牵着一匹白马而行。玄奘身披袈裟,猴行者武士装扮,他们身后一匹白马随行.不同的是,榆林窟3窟的两幅玄奘取经图中白马驮有发光的经包,而其他四幅马鞍上没有驮物。

三、对猴行者形象的分析

猴行者是玄奘法师到达瓜州后收的第一个徒弟。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俄有一胡人来入礼佛,逐法师行二三匝。问其姓名,云姓石,字磐陀。此胡即请受戒,乃为授五戒。胡甚喜,辞还。少时赍饼菓更来。法师见其明健,貌又恭肃,遂告行意。胡人许诺言,送师过五烽。法师大喜,乃更贸衣资为买马而期焉”。3这段话详细描写出了玄奘取经中的猴行者是一位名为石盘陀的胡人,但并未描述石盘陀的形象。但我们从在瓜州石窟寺中看到石盘陀形象均为身材矮小、尖嘴猴腮的形象,这种长相很明显是画家在绘制时进行了丑化。笔者认为,这种丑化与石盘陀和玄奘取经的经历有关。,《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还记载:“法师既渡而喜,因解驾停憩,与胡人相去可五十余步,各下褥而眠。少时胡人乃拔刀而起,徐向法师,未到十步许又回,不知何意,疑有异心。即起诵经,念观音菩萨。胡人见已,还卧遂眠。天欲明,法师唤令起取水盥漱,解斋讫欲发,胡人曰:‘弟子将前途险远,又无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须夜到偷水而过,但一处被觉,即是死人。不如归还,用为安隐。法师确然不回,乃俛仰而进,露刃张弓,命法师前行。法师不肯居前,胡人自行数里而住,曰:‘弟子不能去。家累既大而王法不可干也。4这段话记载了石盘陀在陪玄奘取经途中到渡葫芦河时心生恶念,准备杀师回返,玄奘察觉后默念观音化险为夷的经历。石盘陀虽受五戒,但他未经任何佛理熏陶,未受戒前只能算是信佛之人。正因如此,画家在進行绘画时将石盘陀的形象进行了兽化,突出了他本性未泯的一面。

瓜州石窟寺玄奘取经图是研究玄奘文化最原始、最直观的资料,史学价值与艺术价值无与伦比。玄奘取经图比《西游记》成书早300多年,对于还原真实的玄奘取经、弘扬玄奘文化、传承玄奘精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注释]

134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点:《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页、第11页、第14页。

2吴广成:《西夏事书》第27卷,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331页、第212页。

参考文献

1.郑贻楠.瓜州石窟寺唐玄奘取经图研究[J].敦煌学辑刊,2009,(12).

2.贾维维.榆林窟3窟壁画研究[J].首都师范大师,2014,(5).

3.杨国学.安西东千佛洞壁画新探[J].南亚研究,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