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初中物理教学难点的策略
2017-03-31黎飞华
黎飞华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课程中,很多学生认为物理是一门非常难学的课程。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及时地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突破物理学习的难点,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让学生爱上物理,乐于学习物理。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74-01
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教师应针对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难点,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物理学习,更加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掌握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下面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笔者谈几点如何有效突破物理难点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学生思考,透析现象抓住本质
在任何学习活动中,学生都需要独立思考才能有效学习。由于学生学习时存在较大的惰性,而且习惯了选择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进行简单的学习,导致在面对初中物理中比较抽象复杂的知识点时,就不会学习了。此时,教师要通过创设一些恰当的问题情境,开动学生的大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在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中去发现本质规律。
例如,在教学“浮力”这一概念时,为了让学生积累浮力的感性认识,教师结合初中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举出的一系列相关的例子。“我们看到木头、划艇、轮船等漂浮在水面上,所以认为这些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沉入水里的铁块、石块等是不是就没有受到浮力呢?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是不是也没有受到浮力呢?热气球慢慢地上升到空中是受到什么力呢?”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尽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关注到,甚至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有的找到了答案,有的则存在着很多疑惑。当教师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学生表现出浓厚的探寻答案的兴趣,此时教师给学生留足了课堂讨论的时间。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展开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最后通过这些问题形成了对浮力的初步认识,清楚地知道了物体在液体、气体中无论是沉浸其中,还是漂浮其上,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二、借助物理实验,验证定律增强体验
动手操作可以增强学生的感知,让学生亲身探究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增加学生对物理定律的感性认知,再结合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突破初中物理学习难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易实验,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去发现物理知识,并进行知识的重构,增强物理学习的良好体验。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时,教师通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认为这一部分的难点是理解“力的本质”,认识到“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说法是不对的。考虑到初中生对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也形成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于是,在課堂上就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牛顿第一定律的验证实验,证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方案,利用小车、玻璃板、斜面、毛巾等器材,相互配合完成实验。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当用手推动桌面上的小车时,小车开始由静止变为运动,当停止推小车时,小车依然会向前运动一段才会停下。学生为了解释这种现象进行了小组讨论,最后领悟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从而对牛顿第一定律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三、通过课后反思,完善不足实现拓展
物理知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比较深奥,不是通过简单的记忆就可以掌握的。即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通过教师的帮助对物理知识形成了初步的理解,也要引导学生在课后展开反思,进行巩固和强化。
例如,在教学《大气压强》一课时,教师通过在矿泉水瓶上扎小洞的方式,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再通过学生合作完成吸盘挤压分开的实验,丰富学生对于大气压强的感性认识。此外,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动画演示,并呈现问题“大气压强究竟多大呢?十六匹马都没有把这个半球分开。”学生开始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通过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探索大气压强的测量。最后,教师又把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视频资料发在学生群里,让学生进行反思。学生想到了可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改变原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能够更加准确地测量大气压;还有学生想到了大气压的存在可以为人类带来哪些用处。这样的课后反思化解了学习中的难题,巩固了学生的物理知识。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切实帮助初中生攻克物理学习中的难点,学生不但扎实地掌握了物理知识,打牢了物理基础,而且也充分体验了物理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信心。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