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物报道传播效果的策略分析
2017-03-31高菲
高菲
摘 要 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种重要报道方式,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形势下,记者要增强“传播效果”意识,在报道过程中挖掘典型的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着眼于时代特点,体现人物个性特征,运用生动传神语言让人物“活”起来,用典型细节刻画烘托人物,以及创新传播方式很有必要。
关键词 人物报道;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4-0122-02
人物报道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党的新闻史册中,雷锋、焦裕录等一系列的人物典型报道,影响了一代代人。人物报道在新闻报道中有着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新形势下,面对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提升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弘扬主旋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见诸报端的一些鲜活报道,笔者认为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从几个方面着力。
1 着眼于时代特点体现人物个性特征
作为一个典型人物,其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我们在报道时,要根据时代的需要,有现实针对性地提炼报道主题,取舍他们典型事例,使其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
这要求记者在采访中,精心选择那些个性鲜明、寓意深邃、情节细腻、入情入理,富有生活气息,能够铭记人心、耐人回味的典型事例和个性化语言。抓住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把其事迹围绕其思想与个性去挖掘,写出的报道,才会有血有肉、形神兼备、丰富生动,引起读者共鸣。
兰州军区某工兵团官兵常年驻守在高海拔的雪域高原,担负着繁重的国防施工任务。官兵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高原书写了一曲献身国防工程的时代壮歌。为了让读者如临其境,在脑海中浮现出这一英雄群体的形象,《解放军报》记者采写的人物报道《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采用了“英雄树”这个比喻法,采用细节刻画和白描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生命禁区”一群有血有肉的军人风骨和情感世界。许多读者表示这篇報道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随州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的通讯《大孝无声——记随州市道德模范、随县公路养护女工王何林》,写了王何林数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养父母,虽然历尽艰辛,负债压力大,却无怨无悔。记者在采写时,着重选取了一些反映她价值观念和精神境界的事例,让读者看到人性光辉的流露和诠释,引起了社会的共鸣。
2 语言生动传神让人物“活”起来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古人云:“言,心声也。”典型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往往可以通过其语言表现出来。一篇好的典型人物报道,都不乏精彩的人物语言。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语言总是受自身地位、社会经历等影响而不同。我们在采写人物通讯时,如能注意把握这一点,将使报道增加冲击力和感染力。通讯《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写到方永刚对理论工作的热爱时,引用了他的一句话,“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他定格在自己的岗位上,永远保持一个思想理论战线英勇战士的冲锋姿态,让有限的生命为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而燃烧”。语句不多却情真意切,方永刚带着真挚的信仰,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书写精彩人生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只有抓住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让采访对象展示出一个真实的自己,才能把握住人物的鲜明个性。要避免人物语言一般化、雷同化,记者必须深入采访,熟悉人物,捕捉那些能体现报道主题、体现人物个性与光辉的新闻素材。
3 用典型细节刻画塑造人物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告诉我们,细节看起来似乎是些细小末节的东西,但是选择运用得好,就可以小中见大。因此,记者深入基层采访,要细心寻找并挖掘能体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的大多数先进典型,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每个人肯定都有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都市快报》刊发的通讯《吴菊萍:勇敢的妈妈伟大的母亲》,全文大处立意、小处着手,善于用细节来展现人物性格,丰富事件内涵,深化作品主题。例如,记者在病房首次见到吴菊萍时,病友说她是个大英雄,流了很多血,记者写道:“吴菊萍听了有些害羞,轻声说:‘哎呀,没什么,没什么。”一个“害羞”,一个“轻声”,主人公的品性为人跃然纸上。通讯的结尾:“我们让吴菊萍说说自己,她想了半天,说:‘我是个农村来的孩子。我一直蛮普通的,没啥特别的。”记者另起一行续了一句:“吴菊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2000年入党,党龄11年。”戛然而止,意味深长。这种四两拨千金式的细节性描写,在这篇通讯中用得很多,让读者的认知与记者的认知产生共鸣,对吴菊萍充满敬意。
笔者曾经报道过石嘴山市惠农区南街矿务局社区里的一位高龄老人高继堂。这名老矿工,为了践行自己对党组织的诺言,不计个人得失,倾尽所有地照顾瘫痪在床的工友王怀亮。稿件里,记者抓住了很多细节。例如,高继堂的住所简陑、狭小,面积不到50平方米。屋里家具漆面斑驳,唯一像样的家电是一台电视机。与生活上的不富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人的精神很“富足”。客厅木桌上荣誉证书、奖牌一字排列,嵌有金婚纪念照的相框引人瞩目。这一切,无言诉说着高继堂情义无价的人生。
王怀亮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有时还会便秘。对此,高继堂不嫌脏不怕累。王怀亮大小便失禁弄脏衣物,他赶忙为其擦洗,换上干净的卧具和裤子。有时一天就要换洗三四次。王怀亮便秘,他就用手指往外抠大便。一个月下来,原本身体健壮的高继堂瘦了一大圈。为了照顾好王怀亮一家人,高继堂把自己的供粮关系迁到了王怀亮家,粮本上多年结余的存粮全都给了这一家人。此外,每月高继堂还拿出一部分工资补贴王家。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高继堂把个人物质生活降到最低点,却把助人的能量释放到极限的崇高思想境界。整篇报道通过各种细节描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高继堂灵魂深处所折射出来的一种人格力量。
4 创新传播方式拓展典型人物精神内涵展示平台
借助其他媒体的优势,也是提升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我国传播方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人物报道呈现多媒体传播态势,除了党报,都市报、新闻杂志、网络媒体等纷纷加入报道队伍,为典型人物的精神内涵展示,提供了广阔平台。西安女孩熊宁自愿赴青海省玉树救助雪灾群众时,遭遇车祸身亡,将青春的热血洒在了青藏高原这片热土上。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等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了她的事迹。有的从熊宁亲朋好友的角度对她进行报道,有的从社会各阶层人们对其缅怀追思进行报道。华商网还为熊宁开辟了网上纪念专区。《华商报》在报道熊宁时采用网友的留言来增加人物报道的魅力。与此同时,央视、《人民日报》等一批中央媒体以及搜狐网、腾讯网等也报道了熊宁的事迹,产生了联动式的传播效果。华西都市报社为传播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林语者:走近大山中的最美护林员”。在报道方式上,采用“先网后报”这一立体传播手段。以“城里姑娘与农村小伙的纯美爱情故事”为主线,首轮传播热潮在网络上掀起。报社官方微博发布《村民英雄救美美少女隐居深山18年》,微博发布一小时后阅读量超过20万次,加上新浪置顶,阅读量突破了120万次。紧随其后,《华西都市报》推出系列报道,大力宣传护林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执着坚守与默默付出,文笔细腻感人,网络阅读总量超过5 000万次,有效传播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的创新还体现在报道形态的创新,报道机制的完善。如,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人物榜单”,关注度高,从而使典型人物的社会认同度大大提高。“人物榜单”的评选是新时期人物报道创新的一个显著成果。总而言之,深刻理解人物报道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引领作用,把握新闻规律,通过报道产生涤荡心灵、催人奋进的震撼力,才能使人物报道常报常新,永葆青春。提升人物报道传播效果,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
參考文献
[1]罗毅.聚焦“小人物” 释放“大能量”[J].新闻战线,2014(9):59-61.
[2]黄新宇.鲜明的时代主题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通讯《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写作特色分析[J].采写编,2010(5):54-58.
[3]王珩.用讲故事的形式报道新闻——以通讯《吴菊萍:勇敢的妈妈伟大的母亲》为例[J].传媒,2013(8):67-68.
[4]谭成兵.如何强化人物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J].群文天地,2012(24):111-112.
[5]李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传播路径探析[J].新闻战线,2015(2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