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三部曲写出好新闻
2016-08-11张凯培
张凯培
【摘要】典型人物报道是主流媒体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典型人物报道,不仅仅需要从平民视角寻找典型人物的可学可敬之处,还要从细节着手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是展示人物身上的时代精神。只有三者皆具备,才能让报道精彩大气有说服力,才能让读者印象深刻受启迪,才能更好引导舆论、传递社会正能量。
【关键词】典型人物;新闻报道;平民视角;细致采写;时代旋律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一个榜样就是一面旗帜。典型人物报道在主流媒体中的重要位置,目的就是为了树立榜样、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回顾以往的优秀典型人物报道,无论是著名记者穆青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还是新华社记者张严平采写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每一篇大气磅礴的文章背后,都蕴藏着感人至深的故事,都凝聚着记者倾心的采访与书写,都弘扬着社会好声音和时代正能量。典型人物报道具有令人着迷的力量。笔者很幸运,作为一名地市报新闻工作者,曾多次参与本地典型人物的采访报道,如时代楷模高思杰、舍身救人的好书记韩勇、大爱医生李永平、人物群像阜阳蓝天救援队等等。这些典型人物的采写,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也让笔者对于典型人物报道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比新闻前辈的优秀作品,结合自身多年采写体会,笔者认为要想写出一篇好的典型人物报道,必须“唱好三部曲”,即从平民视角、细节挖掘以及时代精神等多个方面着手,才能让典型人物真实有特色、让先进事迹入脑入心,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靓丽风景线。
从平民视角看典型人物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提起主流媒体的典型人物报道,不少人有着这样固有的印象:典型人物都是高大上的,他们的事迹都是遥不可及的。甚至正是因为这样,一些读者会对典型人物报道产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认为不可学、不真实。
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会有新闻记者在采写时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但纵观当今优秀的典型人物报道,已经没有这种高大上或是高大全的视角,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往往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平民典型”。他们的形象更加深入民心,他们的事迹也更加接地气。
以当前“典型人物报道的代名词”——张严平的作品为例,在她的笔下,无论是乡村代课老师杨忠明、基层卫生中心医生王争艳或是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甚至是四川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二炮某导弹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笔下的人物要么本身就是基层普通群众,要么就是与基层群众联系紧密的党员干部。他们并没有多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细水长流的无悔付出,让他们书写了平凡岗位上并不平凡的故事。
平民视角可以采取白描的手法引入。对于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中是这样引入他的形象:“眼前这位苗族汉子矮小、苍老,40岁的人看过去有50开外,与人说话时,憨厚的眼神会变得游离而紧张,一副无助的样子,只是当他与那匹驮着邮包的枣红马交流时,才透出一种会心的安宁。”
这样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语言,却用最普通的白描手法抓住了读者。单从这样的开头,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个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他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作品有了让人继续读下去的愿望,自然在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上赢了一小半。
平民视角也可以采取设疑的方法引入。笔者在采写已过世的颍上县红星镇卫生院院长李永平稿件时,用了这样几个连续的疑问:
李永平,我问你:拖着病体坚守在门诊一线,一次次为患者垫付药费,却不舍得给自己买特效抗癌药,你为了啥?
李永平,我问你:一年一年扎根基层行医,你本有机会走上更好的平台,但却从未选择离开,不是人往高处走吗,
你为了啥?李永平,我问你……太多的不解萦绕心中,太多的疑问需要答案。
几个连续问号开头,反差强烈的做法对比,让广大读者很容易对于这位基层医护人员有了这样的认可——“那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与奉献,是一位医者的大爱和情怀。”顺着思路走下来,可以更加契合文章的主题《医者仁心大爱情怀》。
感动万千读者的《听风再奏思念曲》,是新华社记者吴晶、吴晓颖为追记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兰辉写下的一篇经典作品。这个作品中,同样选择了平民视角设疑的方法引入,不妨一起来看看:
兰辉走了,留下一个问:
一个干部究竟做了什么,能被老百姓唤作好人、恩人、亲人?
走过他走过的路,翻过他翻过的山,找到和他交心的老百姓,我们试图一点点还原他的一生、再现他的故事。
答案逐渐清晰。
无论是白描或是设疑,均是为了从平民的视角出发,娓娓道来人物身上特有的、却彼此并不相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群众身边,却深刻反映了当今社会、尤其是基层群体涌现的各类先进人物的思想情操、高尚品德、感人事迹,不仅增强了报道的时代性、贴近性和可读性,更突出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是一篇篇精彩大气的人物报道佳作。
从细节着手塑人物形象
新闻因人而美丽。在当今时代,典型人物身上或许有共性,但一定会具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新闻记者只有从细节角度出发,才能充分展现典型人物的个性特点,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看到、记住、受教育”的目的。
可以这么说,典型人物之所以形象生动、经得起时间考验,很大程度来自于新闻记者的细节运用水平。从细节角度讲故事、找情感、树形象,不仅可以充分展示每一位典型人物的成长轨迹,更能够令人探寻“人物是什么、为什么”的精神特质。
比如人物细节描述。笔者在采写时代楷模高思杰系列报道中,是这样勾勒他的人物形象:“高大削瘦的身躯始终充满能量。熟悉他的人说他是‘拼命三郎,总爱劝他多休息注意身体;接触过他的人说他特别敬业,常常为了一条新闻报道熬到凌晨两三点也毫无怨言;听说过他事迹的人说他太令人感动,街头巷尾传议着赞誉之言……”
短短几句话,标注了高思杰的部分典型特点,比如身材高大消瘦,做事动力十足,爱岗敬业等等。有了这些初始的印象,再加上后期“10个手术刀口的故事”“一碗欠了18年的水饺”等故事道来,便将这个人物扎实、生动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比如,他的裤脚总是沾满泥土,因为新闻工作者的成就有多大,关键在于其扎根泥土的根有多深;他的笔端总是饱含深情,因为心中装着老百姓,为民抒情、书写和抒怀是新闻人的不懈追求;他的心中总是装满大爱,因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就是最好的宣传;他的眼中总是深藏泪水,因为“舍小家顾大家”,有遗憾有亏欠更有真情。
优秀的典型人物报道,往往会包括一些正面、侧面的细节描写。比如安徽新闻奖获奖作品、安徽日报记者张岳采写的《“兵王”传奇》,就有着这样的正面细节:“1.65米的个头,脸庞黑不溜秋,身板消瘦笔直,站在第二炮兵某导弹旅的队伍中,相貌平平的王忠心毫不起眼,却让习近平总书记一眼认出。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第二炮兵某基地,当他在军史馆内看到一名普通士兵的照片时,立刻说‘这个兵我认识。此前,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亲切紧握王忠心的双手。”
再如穆青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中,一开头是这样交代了背景:“一九六二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对比两个细节,第一个可以让读者很直观地了解到主人公王忠心的特点,第二个则让人间接了解到焦裕禄即将面临的困难——环境差、压力大、担子重。两个细节都生动地反映了人物形象,让读者有了过目不忘的感受。
事实上,细节运用还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场景的展示、情感的描绘、大人物的小细节以及小人物的大细节等等。这一个个小而生动的细节,将人物形象进行了突出展现,写作手法愈发柔软化、细腻化、温清化,宣传效果也更加入脑、入耳、入心。可以这么说,细节的运用,是一篇优秀典型人物报道成功的关键。
当然,细节运用也并非越多越好。适当的细节可以突出形象,但过多的细节则容易扰乱读者视线,成为主题展现的一种妨碍。
从先进事迹探时代精神
有人曾说过:“在新闻采访中,人物报道是比较难的。为什么?一个事件报道只要把事件搞清楚,就可以写出稿子来了,但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是有各种心理活动的个体,要做到感动人确确实实不太容易。”
光明日报副总编赵德润,在评价穆青作品时也有着这样的说法:“读穆青的作品,总感到有一种正气,一种风骨,一种时代精神。”
两种说法,事实上表达了相通的两层意思:第一,人物报道很难,因为要反映精神、引领社会风尚;第二,好的作品能够实现这些目的,人物精神在文中得以充分展现。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一定要注重探求精神实质。任何一个好的典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采写者或是记录者,要善于从人物的成长过程、家庭环境、工作历程等多个方面,了解人物精神演变的一个过程。“志在云中走,脚在泥里行”,读者从人物踏踏实实的脚步中了解到他们的成长变化,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思想与精神,从而达到在感动中情感升华的目的。
笔者在做高思杰系列报道中,在《奔向希望的春天》一文中解读了他的成长轨迹:从他的愿望是“做一名干净的、有良心的记者”,到坚定“身处基层仰望全省全国,这样才能‘溢得出来”的想法,再到“希望把更多的光和热奉献给我深爱的这片土地”的爱恋,再到“希望退休时,有人发自内心喊我一声高老……”这样的内心期盼。文章刊发后,许多读者表示,之前更多被他的事迹所感动,但读过这篇文章,更容易被他的思想和精神所感动。
典型人物的精神,要反映时代的特色。张严平在《爱因信仰而璀璨》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一个为了信仰和理想而战的人,他付出了一生,不求人们记住他一个字,只愿人们懂得一个理:共产党好。”人民日报记者赵婀娜在《燃一团火,可以温暖许多人》中,也有着这样一段话:“周恩义,原辽宁盘锦市兴隆台区宣传部长,用20年的努力,点燃了一团火,温暖了许多人。这种温暖,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净化心灵树立风尚、助推宣传思想工作开展的力量。”
两篇文章、两段话,明确了宣传的主体,更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一个是党的基层好干部,一个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先进典型。有着相应的背景铺垫,有着扎实的人物事迹依托,典型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且有血有肉。不得不说,这是对人物精神的一种升华,这也是时代旋律的一种唱响。
典型人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当前的时代浪潮中,典型人物宣传需要契合时代的精神,但重要的是要表现出人物特性。笔者认为,在先进事迹中触摸时代风尚,不是单一的只看其中一个方面,才能使两者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要想做出优秀的典型人物报道,需要新闻记者在采访上下功夫,在细节上多挖掘,只有切实唱好平民视角、细节塑造、时代精神的“三部曲”,才有可能写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好作品,让人物走进内心,让精神成为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