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在读写结合之路上流连
2017-03-31王茹芳
王茹芳
[摘要]本文以《雾凇》一课为例,阐明了指向语用的语文课也可以缘美而入美,激发学生的向往之情,沉浸之态,在情与趣中学法悟法,在“美”的陶冶中表达美。教师教学时创设美美与共的共生课堂,让文字之美转化为学生感受到的美,转化为学生心中之美,以美引美,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最后一步步设置台阶,引导学生通过手中的笔描摹那份美,让智慧美在创造中进发,完成心灵的共鸣与思维的共振。
[关键词]读写结合 有效教学 激情创造
于永正老师说:要“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情趣,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要形式多样,今天是趣味识字,明天是成语乐园;今天是“无用之用”,明天是“显性之用”;今天是比赛促读,明天是“隐形之用”……如果我是学生,我也会喜欢这样的课堂。即使是写作本位的语文课,能唯美处不妨唯美,这样不是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唤起他们丰富的情感体验吗?王菘舟老师也说:“放弃了情与境的语文学习是机械的语言文字训练。”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上《雾凇》一文时,就希望能上得唯美一点,能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在情与趣中学得写法,感受优美文字带给自己的成就感。
一、语文课与“美”。有“美”就有效
从古至今,一篇篇美文浩如烟海,我们总是被那无限的风光所陶醉,被那动人的情节打动着,被那美丽的情感引导着……多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方块字的结构之美,朗读的音韵之美,领悟的意蕴之美,想象的酣畅之美……语文课与“美”,生来就有这样相生相伴的关系,忘却了“美”,语文课上会少了多少“情与境”“感与趣”?语文课上,去触摸那丰盈的形象美、神韵美、空灵美、理趣美、语言美、情感美……让学生心随“语”动。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所以“美”是有效学习的一个强有力的激发点。
《雾凇》一文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以及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美丽动人。”“这蒸腾的雾气……镀上了白银……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这样的句子多么富有形象美、画面感!它美在色泽,美在形成,美在姿态,美得动人,美得壮观,美得纤尘不染!这样的课文让学生涵咏回味、品读想象,使学生融入课文的境界,就能产生共鸣,获得美的熏陶、美的享受,为之心醉神迷,学生自然能学得投入、学得有效。
二、以美引美。有“美”有激情
那流淌在笔尖的文字是作者敏锐的眼、陶醉的心开出的美丽之花。如何让文字之美转化为学生感受到的美,转化为学生心中之美?这是我在研读教材时所深思的。反复思量后,我引领学生先走近那份美,感之悟之,以美引美,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希望自己也能来叙写那份美。
1.完成导入、检查预习等常规套路后,我请学生欣赏画面,让那份圣洁、如诗如画般的美带来惊艳,而后让学生说说想到的四字词语(联系学过的描写雪景的美词,教师再适当补充),如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玲珑剔透、冰清玉洁、雪树银花、玉树琼花、玉琢冰雕、凝霜挂雪、披银戴玉、银装素裹、粉妆玉砌、千姿百态“等。其实,这些词语是为后面激发“智慧美”,即学生的语用——“描绘雾凇的姿态”服务的。
班中学生从未真正欣赏过雾凇,缺乏的实际感知就用生动的视频资料来弥补。摄像师的镜头引领着学生进入那唯美的世界,既有全景图,又有特写镜头,学生忍不住发出一声声惊叹。这样的过程契合学生的内心需要,从而强化其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2.联系课文的一、三自然段,扣住关键词语,结合画面,感悟雾凇的壮观美、颜色美、光泽美、姿态美,在此基础上品读、美读,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那份美。有画面有配乐的美读,烘托了课堂气氛,调动着学生的情绪,从而进一步感受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內容与情感。美感包围着学生,引领学生进入作家作品浑然天成的意境,使学生在文本与意象的交融中感悟体验,升华美的情感,学生想用自己手中的笔也来描绘雾凇之美的激情一触即发。
三、问智而激智。有“美”有创造
我们读着、品着、回味着、想象着,当我们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时,不经意间,我们已发挥自己的再创造能力,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原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对原有画面进行加工,或叠加,或移入,或剪切,或首创,这时我们产生了鲜活的内心视象,文本中的雾凇与那个专属于自己的雾凇在融合,在幻化,学生的想象与思维便处在一种蓄势待发的临界状态。“雾凇的千姿百态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加以描绘,文章写意笔法中的留白,我们不妨加以补充。让我们来描摹这份美吧!”我见机布置了“任务”。
学生拥有了很多优美的四字词语,看着一个个定格的画面,兴趣萌生,主体性勃发,思维也处于愤悱之间。这种状态是自主的,是在内部兴趣的激发下自觉探求答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渗透着情感,饱含着渴求,充满着急切的意念,伴随着欣喜与焦灼。学生很想赞一赞雾凇,来表达那份美,可一时又觉得自己的语言很是苍白。这时就为学生的表达设置台阶:
1.有目的地选用图片,让学生运用比喻手法绘其形,如银菊、雪莲、银珊瑚、白孔雀、雪浪花等。发现规律:用白色的美好事物来比拟。
2.结合美词说具体,描绘雾凇的姿态,如“____银菊地怒放”或“____的银菊正____。”
3.提供范例,进一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如“像古朴典雅的白兰,开出晶莹透明的花瓣。”“松柳凝霜挂雪,披银戴玉,玉琢冰雕般,如朵朵琼花,似排排雪浪,蔚为壮观。”的句子。
美好的情境唤醒了个体潜在的情感和体验,并激发个体对这些信息作进一步的加工,形成新的主观意象。学生欲说还休,不知如何把雾凇的美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加以描绘,各种创想被潜抑在头脑中,不断奔腾、冲撞、融合、激荡。此时给予方法的指导、佳句的引路,学生当然会怦然心动,跃跃欲试。在交流中,想象与创造的火花互相碰撞,学习的思维渐渐进入一种澄澈明净的境界,体验到一种拨云见日、悠然心会的喜悦。于是学生们思绪绵延,笔之所至,兴之所至,情之所发,对美的表现处于自由流畅的状态,或工笔细描,或粗笔勾勒,一一历数。这是一椭层次的要求,也是更高的境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读又有写,始终让“美”流连其间,缘美而入美,缘情而激情,自然之境、内心体验与创造想象圆融互摄。学生的内驱力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在碰撞,想象在喷涌,学生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互生互融。这是一个相互激发,动态生成,滚动前进的过程,课堂上形成生命发展的共同体,完成了心灵的共鸣与思维的共振。美始终引领着学生去欣赏,去感悟,去想象,去述说,去创作;学生有惊艳,有赞叹,有沉醉,有激情;还有用自己的笔来赞雾凇所带来的成就感。相信美已从学生心中翩然飞出,幻化成灵动的思绪,诗化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