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插图,让学生充满阅读的乐趣
2017-03-31蒋吉芬
蒋吉芬
[摘要]课文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直观、最简便的“教具”和“学具”。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课文中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插图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助于拉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兴趣,帮助学文识字,培养观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现成的教学资源,让它为课堂教学服务。本文根据第一学段教学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低年级语文课文插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关键词]低年级 课文插图 开发与应用 乐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容易被形象直观的插图所吸引。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几乎每一篇都配有色彩斑斓、惟妙惟肖的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十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插图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思维,丰富想象,让学生轻松地学文识字,培养语文能力,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该如何开发与应用低年级语文课文的插图资源?结合自己多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试着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图激趣。引人入胜
教材中的许多插图采用了拟人化手法来表现事物的情态,平添了几分童趣。因此,在学生进入文本之前,我们可以凭借课文插图作为辅助工具,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进而加强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意识。如《雨点儿》教学中,借助插图观察,说一说:图中的雨点儿与我们平时见到的雨点儿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回答:图上的雨点儿张着大嘴巴。教师再引导:“那它们会说些什么呢?认真读一读课文吧!”如此导入设计符合学生们好奇的心理特点,引发了他们读文的兴趣。又如《小柳树和小枣树》《美丽的小路》《我要的是葫芦》等课文的插图前后对比明显,可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发现不同并产生质疑。这样,学生和文本还未见面却产生了亲近感,对文本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二、依图识字。妙趣横生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课本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字理图。我们可以利用它来搭建学生记忆汉字的桥梁,把汉字放到有生命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学生记忆。例如学习汉字“目”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说说这图上画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图上画的是一只眼睛。”也有的学生说:“眼睛就像一个横着的‘目字。‘目和眼睛有关。”我不失时机地表扬道:“真厉害,不仅观察得非常仔细,还把意思也讲出来了。是的,这个‘目就是眼睛的意思。”这样,学生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不但记住了字形,还理解了字义,一举两得。同样,像“山”“田”“羊”“鸟”“兔”“口”“耳”“目”“日”“月”“火”“木”“禾”“竹”“水”等象形字都非常适合借助插图来教学。
三、看图解词。轻松有效
课文中的有些词语,入学不久的低年级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他们对词语的掌握常常需要直观形象的事物来帮助,而插图正是把各种事物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的一种载体。因此,在词语教学中,利用图画把观察和理解有机结合起来,既能降低学习难度,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教学自然事半功倍。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追上去”和“迎上去”二词,学生不好理解“追”和“迎”这两个带有方向性的动词,通过看画面再演一演就容易多了。在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小蝌蚪朝乌龟的同一个方向游去,虽在后面却在“追”前面的;蝌蚪朝着两条鲤鱼面对面地游过来,就叫“迎”。这样结合插图讲解,学生就非常容易接受了。这样的插图运用,既能达到理解词语、发展语言能力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
四、借图学文。事半功倍
低年级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理解文本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适当提问,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突破难点,理解文本。如《风娃娃》一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难以理解。于是我利用插图提问,帮学生梳理一下文章脉络。在学习课文的途中,我让学生看书上的三幅插图,提问:“风娃娃来到什么地方都做了哪些事情?”学生观察了插图后,很轻松地就理解风娃娃做的好事和坏事,也明白了人们为什么称赞和责怪风娃娃了,学生根据画面就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
五、绘图释疑。动手实践
让学生自己动手给课文配插图,不仅能够直观形象地突破難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教学效果往往是单纯地学习课文所难以达到的。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中利用沟渠里的积雪辨别方向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一开始,几乎所有学生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南边化得快。其实不对,应该是北边化得快。沟渠里的积雪不同于平地上的,更不同于山坡上的。因为它被沟岸挡着,阳光是先斜照到北边的。为了讲清楚这一难点,我先在黑板上分别画了沟渠、山坡、平地三个画面,接着画上照射下来的阳光,让学生观察比较,在不同地方,积雪融化的快慢是不一样的。然后请学生们试着用简笔画给这段话画上插图。这样,简简单单地动动笔,就把课文意思清清楚楚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轻轻松松地解决了难点。给课文绘制插图,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有序观察。引导说话
低年级学生由于语言积累不够丰厚,口头表达时常常三言两语或言之无序。而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的插图,能激发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兴趣。教师应善于开发和利用这些插图来设计说话训练。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就应指导学生要注意一定的观察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到景色,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到神态,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了对图意、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话有条有理。如观察《秋天的图画》,先让学生按照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插图,从中找出图中景物“高粱”“苹果树”“梨树”“池塘”“小鱼”“稻田”“树”“房子”,再看蓝天上,由大雁排成的“人”字形。图文对照,理清它们之间的方位关系,并引导学生按观察顺序作口头表述,学会把观察到的东西用口头语言有序地说出来。借助课文中的语言,鼓励把画面说准确、说生动。如果看多幅图时,如《酸的和甜的》,则先依次弄懂每幅图的意思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再指导学生抓住中心图进行观察,接着看这几幅图总的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把图意写出来。从低年级开始练习看图说话,可以夯实写作基础,打好写作基本功,为今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带来莫大的好处。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课文插图,能降低学生学习文本的难度,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愿说、愿想、愿写,学得轻松有趣;而且易记、易懂、易会,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悉心揣摩这一幅幅小小的插图,仔细思考如何巧妙地开发与利用编者提供的这一系列教学资源,使小小的插图“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让插图这个廉价、实用、传统的课程资源焕发出时代的魅力,让语文教学焕发艺术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