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教学方法的三大误区

2017-03-31顾庆荣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学误区评析案例

顾庆荣

[摘要]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文章体裁形式多样。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反之必入误区而不能自拔。本文仅从三大方面论述教学方法之误区。

[关键词]教学误区 案例 评析

教学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在平时的教学中,或因教学理念的落后,或因教学方法的缺失,或因个人教学素养的限制……我们常一不小心就陷入误区,不能自主。

误区一:方法不当

方法不当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顺着教学的内容,不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一味地追求教案的执行;当生成跳出预设时,教师不能机智地变通,灵活地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方法的选择,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其次,要关注课文文体的特征。当然,方法的选择还需要考虑教师的自身特点。

[案例]《槐乡五月》

教学片段: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师:同学们,作者描写了槐乡的哪些地方的景色?

生:山山洼洼、坡坡岗岗。

师:你发现了吗?作者在写这些地方时用的都是叠词。除了从这两个叠词中能感受到槐乡到处是白茫茫的槐花,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槐花的姿态很美,有的像玉雕的圆球,有的像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儿。

师:你看,短短的一段文字,不仅表现了槐花的多,而且表现了槐花的美。让我们一起美美地品读这段文字。

[评析]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出现了两大问题:第一,教师规避了学生的阅读发现,学生从“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这两个叠词感悟到教師所预设的“槐花多”即可。这里应该追问这两个词用得怎样,要让学生去体会语言的表达美、节奏美。第二,教师陷进了阅读感悟中不可自拔,从品词到赏读,步步紧随,环环相扣,始终围绕着“内容”展开教学,以这两个字的含义为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我们必须要思考: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上完这节语文课,学生获得了什么?这节课,对学生今后的语言文字的习得有什么帮助?这是一段写景的文字,从这段文字的内容来看,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感受槐乡槐花的多和美,还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顺序,而且在描写局部时,作者抓住了“抱”和“挂”两个动词,根据这两个动词的形态写了一系列比喻。只有这样的品读才能为学生今后语言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只有这样的品读,才能让学生在“得意”“得言”的基础上“得法”。

教学方法不当,究其原因是教师对课堂的教学应变能力不够以及对教学目的认识不明确。语文教学只有以语文学科为本,把握语文本色,以学生为主体,从教材出发,将语言、内容、形式三者有机统一,才能让学生得意、得言、得法,才能让语文学习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发芽、成长。

误区二:方法花哨

影像、图片、资料齐上阵,师生一会儿表演,一会儿歌唱,一会儿绘画,课堂气氛活跃,热热闹闹,花里胡哨。这样的教学行为,大大改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学习方式。“花哨”背后带来更多的问题:教师热衷于课件的精致和场面的创设,无暇顾及教材钻研,更无法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学生的身上。师生间的对话,已不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而是演变成教师、图像(视频)、音效、学生之间的对话。课堂上气氛是热烈了,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文字越来越不敏感。读书时,也许他们只会关注色彩斑斓的图画,自然就不能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不能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更不能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案例]《九寨沟》

教学片段:(课文重点段落第三自然段的教学)

师:同学们,就让我们去九寨沟这个童话世界看看吧!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生:雪峰、湖泊、石块、森林、蓝天白云、河谷、瀑布……

师:这些景与物又有怎样的特点呢?老师带来视频,大家想看吗?

(生看视频,不断发出惊叹声。)

师:美不美?你最喜欢那些景物啊?

学生回答,老师借机出示画面,并将文字附于图片下方,配乐朗读。

[评析l在苏教版国际本教材中,这样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比比皆是。这类课文一不小心就会让教师“乱花渐欲迷人眼”。教《看菊花》一不小心变成了菊花欣赏课;教《泉城》稍有不慎演变成了录像观看课……上述案例中所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就是所谓的看图画(视频)理解文字。学生的感悟是基于图画(视频)之上的,可以说教师们此时已经完全忘记语文教学的本质。尽管我们无数遍地强调“语文姓语”,专家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语文的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教学方法的花哨,究其原因还是教师们对语文学科认识的不足。语文教学本质就是理解、感悟、积累、运用。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应该是听、说、读、写。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需要摒弃那些花哨的、游离于文字外的东西,把精力放在文本的钻研上,将目光聚焦在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上。

误区三:方法单一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受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影响较深,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导致学生学习活动单一,课堂气氛沉闷,从而使学生很难掌握、吸收语文知识。

[案例]《掌声》

教学片段:(默读课文2-4小节,体会掌声内涵)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当老师请小英上台讲故事时,小英有怎样的表现?

生: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师:画出表示小英动作的词,思考小英为什么要这么做。

生:她害怕同学们注视的目光。

(课件出示: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红了。点红:犹豫/慢吞吞地/眼圈儿红了)

师:小英为什么犹豫?小英为什么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小英的眼圈为什么红了?

(学生一一回答)

师:你觉得小英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生:难过、委屈、害怕、紧张。

师:小英这时候太需要大家的掌声了,这掌声是多么地及时啊!这时候,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在掌声中对小英说些什么呢?

[评析]领悟掌声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因此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小英的情感变化,体会内涵。这样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样一问一答的对话法显得枯燥、单调,教学方法极其单一。教师显然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是机械式地灌输掌声的内涵,不但缺乏主问题的引导,甚至把文章、字句肢解得支离破碎。同样的答案在不同的问题中反复出现,教师还反复地问,把对语言文字的情感解读变成了试题的反复练习。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数不胜数,教师往往采取单一的教学手段来妄想突破教学重难点。如上面例子中,教师想以问答法解决掌声的内涵,徒有对掌声的理解,但缺乏有感情朗读有关语句的指导,以至于学生只记住了掌声的特点和掌声里有什么,没有情感体验。

“教学有方,但教无定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至于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果你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得不到很好地发展。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会选教法,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感悟、运用语言。

猜你喜欢

教学误区评析案例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点滴体会
高校青年教师课程意识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中职德育课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