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汽车的双重价值
2017-03-30广佳琳
广佳琳
试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汽车的双重价值
广佳琳
《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于20世纪20年代,这是美国经济繁荣的时期之一,消费主义盛行,汽车作为新兴的科技产品受到大肆追捧。在这部小说中,汽车出现的次数更不在少数。汽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更体现在它的符号价值上。通过对小说中汽车双重价值的剖析,不仅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特性,更能从中窥见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消费主义追求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不论是作为物品存在的汽车,还是作为符号存在的汽车,看似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实则是人的精神空虚与道德沦丧的反光镜。
汽车;使用价值;符号价值;消费主义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个时代,“那十年是经济繁荣、讲究物质享受和玩世不恭之风盛行的十年”(于冬云,200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一战后和平的世界环境,使得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结构以及人们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环境的有利条件孕育了一批暴发户,这些新贵们与传统的贵族阶级形成了鲜明对照。同时,“以节俭、勤劳、克己为特征的清教主义生活方式已渐趋没落,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投机钻营、一夜暴富、宣扬享乐与满足为特征的新的生活方式”(杨道云,2004)。《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这一时代的产物,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的生活状态。看似繁华的背后,其实是人们精神的空虚与道德的沦丧。
经济的繁荣,消费主义的盛行,汽车和其他大部分商品一样,在20世纪20年代的制造量急剧增加。在这部小说中,汽车多次出现,而且故事中的人物不论处于什么阶层对于汽车都有一种渴望。目前从汽车视角入手解读小说的文章中,鲜少有人关注到汽车作为一个物品所具有的双重价值。汽车的使用价值是人们决定消费的基本要素,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它表征的符号价值才是人们肆意追捧的主要原因。
一、汽车的使用价值
汽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经济水平的提升、广告商的大肆吹捧、政府的鼓励性消费,这一切使得人们对汽车的追求从未间断,渴望其带来的速度感与便捷。但也随之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超速、车祸。汽车作为一种技术产品,有其有利的一面,也必然有其弊端。
小说中有汽车出现的地方不少于50次,多数都是在强调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运输功能。不论是普通的出租车还是盖茨比的豪华车,功能都是一样的,让人进行快速的位移转换,体验汽车代步的便捷。盖茨比的车第一次出场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他的劳斯莱斯就成了公共汽车,从早九点开始一刻也不得闲,直到深更半夜还在接送着从城里来参加聚会的人。”很显然,这里的汽车就是作为交通工具而存在的,把人运输到目的地就完成使命。从中我们也可窥见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纵情声色,追求物质享受。而对于盖茨比来说,再豪华的汽车,能实现它的使用价值才有意义。他的“劳斯莱斯”被充当公共汽车,一方面凸显了汽车的使用价值,当然也从侧面显示出了他的富有。小说中盖茨比作为新贵,通过举办豪华宴会提升自己的名气与地位,这也表明“盖茨比式”的人物在那个时代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常态。此外,小说中凸显汽车使用价值的描述还有很多,比如尼克在纽约街头闲逛时,看到“一堆出租汽车挤在四十几号街区,……自觉地五辆一排排成队,它们都是前往前戏院区的”,盖茨比家中来来往往为宴会运送东西的汽车,尼克和盖茨比乘着他的豪华座驾去纽约吃饭,黛西坐着大敞篷车去尼克家喝下午茶,几个人开车去城里玩乐,这些场景中的汽车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不过是体现其使用价值,但也正是从这些叙述中,我们看到了当时人们生活惬意的一幕幕,游玩、享乐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所有,汽车的存在为他们追求物质享受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蓬勃发展的经济让人越来越想要追求财富与成功,“他们渴望的已经不仅仅是成功,而是尽快成功,不再是变富,而是一夜暴富。他们的口号就是‘抓紧时间’,抓紧时间获得成功,抓紧时间享乐和冒险”(曹蓉蓉,2009)。汽车作为新兴的技术,带给了人们不一样的体验和刺激感,速度是马车远远不能及的,在那个渴望速度的年代,汽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他们驾着汽车飞驰,享受着速度带来的快感,以为再快一点离他们的梦想就更进一步,所以不断地超速。小说中也出现了好几处描述汽车超速的场景,这其实也就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人们只顾拼命加速,却没想到加速后的后果。尼克和盖茨比去纽约吃饭的途中因为超速被警察拦了,紧接着一辆大型的豪华轿车也飞快地超过了“我们”,好像超速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每个人都会这么干,超过了别人,自己似乎就成了赢家。汤姆在来回城里的路上,不是“猛踩油门”,就是“一路飞驰而去”,用速度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与气愤。而黛西在从城里回来的路上,也是想借着速度来平息自己内心的躁动,好像只有在速度带来的快感中才能找到自己,以致不停地加速终酿成惨案。公路上都是“汽车疾驰的声音”,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似乎只有速度才能让人平静,但平静的背后却往往藏着危险。
汽车能给人提供便捷和舒适,其速度能带给人快感,但汽车也始终隐含着危险,这种危险从汽车诞生之日起便一直存在,而且不可能消失。美国交通事故中,不论是死亡率还是受伤率,汽车所占的比重都远远高于火车、公共汽车和飞机(曹南燕,1995)。汽车既是伤人的利器,也是杀人的凶器。在小说中,作者一共描述了4次车祸。第一次是在盖茨比宴会结束后,一辆崭新的小汽车撞上了路边的墙,直接撞掉了一个车轮,不过没有人员伤亡,这是一起酒驾引起的事故,肇事者已经醉到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发生了车祸。这场车祸更像是一场闹剧,但这一出戏实际上已经为最后的车祸埋下了伏笔。第二次算不上车祸,只是一个小事故,乔丹驾车从几个工人身边路过时,汽车的挡泥板擦着一个工人的纽扣而过,也正因为小,所以乔丹才满不在乎,还说“双方都出问题才会发生事故”,足可见她是一个爱推卸责任且比较自私的人。第三次车祸是通过乔丹口述的,汤姆和酒店女服务员开车出去与大卡车撞上了,汽车前轮被撞掉一只,女服务员的胳膊也撞断了,二人的私情也因为这次车祸被曝光了。第四次车祸也是小说中最严重的一次,黛西在回家的路上开车撞死了汤姆的情人威尔逊太太,甚至都没有停下来看一眼就疾驰而去。在利己主义盛行的年代,每个人都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也正因为人们的这种心态,让汽车潜藏的危险性被无限放大。
汽车的使用价值带给人难以比拟的便捷与速度,也正因为如此,一直过着清教主义生活的人们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式生活和物质享受有着无限的追崇。他们在速度的路上越走越远,逐渐抛却了传统的道德品质。用豪华的汽车接送客人就能带来声誉名望,他们不再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去赚取;汽车的速度能让他们随心所欲地去往任何地方,各种各样的物质生活都吸引着他们,那些精神生活已经没有什么人在意了。盖茨比家的图书室,虽然都是书,却都没有裁开纸页,仅仅只是摆设而已。汽车的出现,带他们见过了太多花花世界,他们已经无心去关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有让汽车不停地加速,才能填满他们内心的空虚。即便对于汽车隐藏的危险,他们也是满不在乎,利己主义至上的原则已经逐步侵蚀了他们的道德感。他们对汽车的渴望越甚,越是能反映他们精神生活的空虚。
二、汽车的符号价值
符号价值主要是指商品的文化和精神等方面的附加值。在20世纪20年代,受消费主义的影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而不是其使用价值。商品的符号价值满足了他们将消费品与自己的身份对等的欲望,以为自己占有的越多,所占有的商品越名贵、越稀罕,自己的地位也就越高。再加上政府对追求物质享受与奢华生活的鼓励,整个社会都屈服于拜金主义的裙摆下,“所占有的消费品的档次和舒适程度,则成了炫耀自己物质成就的手段和身份的标志”(谢田芳,2008)。
(一)汽车象征着财富与地位
工业革命的到来,经济的蓬勃发展,让很多人渴望取得成功,获得财富,也确实有很多人借着这股“春风”一夜暴富。新贵的诞生从某种程度上冲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但世袭财富的旧贵族们却对这些暴发户不屑一顾。渴望得到社会上层阶级认可的新贵们,只能通过不断展示自己的财富来宣示自己的地位。宫殿式的住宅、豪华的汽车、花哨的宴会成了他们炫耀财富的常见手段。小说主人公便是这样一位靠着倒卖私酒而发家的新贵,为了赢得上层社会的认可,也是为了引起旧爱的注意,在他那宫殿般的房子里几乎夜夜笙歌,豪华的劳斯莱斯车仅仅成为他接送参加宴会客人的“公共汽车”,自己的座驾更是奢华无比,让人只是一瞥便能感受到其所拥有的巨大财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威尔逊太太并不拥有汽车,却依然想借车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在和汤姆去城里幽会时,她放过了前面的4辆出租车,唯独选中了一辆淡紫色的新车。在她看来,坐上这辆新车似乎就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变成上层阶级的贵太太。在那个以世袭贵族为尊的社会,不管是对于新生的富人,还是对于无权无势的底层人来说,汽车俨然成了他们心目中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二)汽车暗含了虚幻
小说中的汽车除了象征财富与地位,更是各种风流韵事发生的场所。盖茨比跟黛西在车上深情凝望,依依不舍;尼克和乔丹在汽车里彼此靠近,互生情愫;汤姆跟女服务员驾车出游,私情曝光;汤姆跟威尔逊太太在汽车里初次相识,恋情萌芽。尼克在纽约街头看到“出租车里的人们紧紧地挨在一起,听不到他们在讲些什么,只能听到他们不时爆发出的阵阵欢快笑声”。汽车的流动性、隐蔽性确实暗藏了无限的可能性,但也正是这些决定了发生在这狭小空间里的爱情故事是缥缈不定、不能见光的。所以,不管是盖茨比还是黛西,或是汤姆跟他的情妇终究还是为此付出了代价。汽车光鲜的外表很容易蒙蔽人的双眼,让人看不清真实,而汽车里的爱情也虚幻缥缈地随时都能幻化成泡沫。从人们对汽车抱有的虚幻中,可以看到当时整个社会都被营造的战后繁荣景象所蒙蔽,他们纵情享受,不务实业,沉浸在经济繁荣中无法自拔,然而在浮华的背后却是精神的空虚以及拜金主义的盛行。繁华的泡沫终将会破碎,以至于不过十年美国社会便遭遇了经济大萧条。
(三)汽车体现了人物性格和身份
Jack Stewart在其文章中曾根据那个时代的汽车生产情况,研究过故事中人物所驾驶的汽车车型。从作者菲茨杰拉德的安排来看,人物所拥有的车与其性格和身份是密切相关的。
小说中那辆奶油色的、金光闪闪的劳斯莱斯汽车确实很适合盖茨比。劳斯莱斯是非常知名的英伦车,不论是颜色还是装潢都非常夺人眼球,对于那些想要显现身份地位的富人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盖茨比仅仅是个一夜暴富的商人,没有显赫的家族,想要获得上层社会的认可,豪华汽车是他彰显财富、赢得关注的重要手段。
尼克的汽车只提到了两次,一次是刚来东部时提到“还有一辆旧道吉车”,另一次是准备回西部去把车卖给别人。尼克是来东部做债券的,对于他而言,汽车更多的是一个方便的交通工具,所以作者安排这样一辆比当时的福特T型汽车上一个档次的汽车也足够了。
黛西的白色跑车在文中出现的次数也并不多,根据Stewart的观点,虽是富家女但还是少女的黛西,不太可能拥有Packard(帕卡德)或者Pierce-Arrow(皮尔斯·阿洛)这样的豪华跑车,所以中等价格且时髦的跑车(比如当时的Jordan)是比较适合她的。黛西本人追求时尚,白色汽车刚好与她表面纯洁美好而实际空虚肤浅的性格相符。
至于汤姆的蓝色小轿车,作者只是一笔带过。Stewart认为高标准、造型低调且保守的皮尔斯·阿洛很可能就是汤姆的座驾。作为传统贵族阶层的代表,汤姆有显赫的家世和巨额的财富,并不像盖茨比一样需要借助汽车来寻求社会的认可,反而他是更倾向于传统的人。所以这种保守的汽车倒是与汤姆保守的性格很相符。
威尔逊是灰谷车行的老板,他车行里“唯一可见的是一辆福特汽车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也已破败不堪、灰尘满面”。威尔逊就像这辆车一样,在灰谷这个阴暗的角落里苟延残喘,不知道自己是活着还是死了。福特汽车就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菲茨杰拉德看似无意的汽车匹配,其实与每个人的性格身份都十分接近,从他们所拥有的汽车类型就能探析故事中人物的特性,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消费品的选取是十分注重与自己身份地位相符的。
相较于汽车的使用价值,汽车的符号价值似乎更受人关注。与传统的依靠正当途径赢得声望或是世袭相比,通过汽车等奢侈品来达到目的似乎更容易一些,这也是为什么盖茨比砸重金花在运输车和自己的座驾上,威尔逊太太也是通过淡紫色的新车来满足她那卑微的虚荣心。精神的丰富已经毫无价值,只有外表的一切才能彰显他们的身份,他们越是渴求汽车,越突出了他们内心的空虚,没有精神的支撑,奢侈的物品是他们唯一的机会。精神的空虚不是汽车带来的唯一结果,更可怕的是道德的沦丧。因为汽车的便捷与隐蔽,社会风气开始转型,促发了多少所谓的“浪漫”爱情故事,小说中就提到了好几次,这与之前清教主义的严谨形成了鲜明对照。小说的结尾,盖茨比的葬礼竟鲜少有人参加,而之前他的住所却是门庭若市,足可见当时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更让人气愤的是,黛西依然能平心静气地跟着丈夫出游散心,继续缩进车壳里,不理会外界。道德、良心对他们而言已不知为何物,汽车俨然成了他们的避难所。
汽车只是这部小说的众多意象之一,作为一个消费品它具有双重价值。汽车的使用价值便捷了人们的生活,缩短了空间距离,其速度带给人不一样的体验,追寻刺激与冒险的想法愈加强烈,但同时汽车也暗含着巨大的危险。其符号价值不仅象征着财富地位、性格身份,也暗含了不真实与不确定。通过对汽车双重价值的分析探讨,可以窥见消费主义在当时所受到的追捧,以及整个社会的一种生活状态。汽车表面上体现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对享乐主义的追崇,但从深处剖析,其实它凸显了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空虚与道德沦丧。人们越是渴望汽车这些奢侈品,越能体现他们想要掩饰自己内心的空虚。汽车的出现虽然是科技与经济的进步,但它实际上成为人们精神空虚与道德退化的有力挡箭牌。
[1]O'Meara,Lauraleigh.Medium of Exchange:The Blue Coupe Dialogue in The Great Gatsby[J].Papers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1994(1):73-88.
[2]Zhang Haibing.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s in The Great Gatsby[J].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2015(6):38-44.
[3]曹南燕.对美国汽车文化的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8):34-37.
[4]曹蓉蓉.《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进步”忧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51-55.
[5]陈法春.《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汽车隐喻[J].外国文学研究,1997(4):68-71.
[6]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7]蒋道超.消费文化、身份建构、现代化——美国二十世纪消费文化的流变 [J].外语研究,2004(2):71-75.
[8]李美华.论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对二十年代美国商业社会的抨击[J].福建外语,1997(2):58-62.
[9]乔纳森·休斯,路易斯·P.凯恩.美国经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72.
[10]谢田芳.现代商业社会中人性的彷徨——解读《巴比特》中主人公形象的现实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31-332.
[11]杨道云.《巴比特》:美国20世纪20年代主流价值准则的缩影[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2):46-48.
[12]杨玲,王盈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宴会隐喻批评性解读[J].作家,2014(22):93.
[13]于冬云.20世纪20年代美国商业消费文化与现代性的悖论——重读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J].外国文学评论,2005(3):5-14.
I106.4
A
1671-6531(2017)09-0018-04
广佳琳/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上海200237)。
责任编辑:贺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