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训练点 促“语用”能力提高
2017-03-30武汉市育才小学
■ 武汉市育才小学 薛 莲
把握训练点 促“语用”能力提高
■ 武汉市育才小学 薛 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将着力点放在教材中,关注语言文字,聚集语用,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才能唤醒学生的语言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在研读教材时,总感觉一篇课文可教、可讲的内容太多,从文字内容到语言特点,从篇章结构到修辞写法,从蕴涵深意到拓展升华,似乎缺一不可。那么,到底该教什么呢?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参与湖北省李莉名师工作室“阅读教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的主题教学研讨活动,现场聆听了武昌区南湖第二小学吴军校长、蔡甸区第一小学戴绍莉老师的同课异构的四年级《灰椋鸟》一课,受益良多。两位老师风格不同,教法不同,但都能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营设情境,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位老师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法各有特色。结合这两位老师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融入我校老师们的教研所得,笔者认为,可以把握以下几点,进行语用能力的训练。
一、整体把握单元训练点,形成序列
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的安排都有其编者的意图,有些课文有着典型的结构形式,有些课文是精巧生动的句式表达。而每一篇课文都是置身于一个单元中,在选择“语用”训练点的时候,不能孤立单元整体而单一选择。
在授课时,吴校长就能抓住单元整体训练点,以“人以自然”为话题,循序渐进进行教学。抓住“我”的情感这条主线,感受到灰椋鸟的美好,从而激发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在教第4自然段时,吴校长认识到,这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更是学生阅读、积累、仿写的极好资源,于是抓住重点句子“有的……有的……”,营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述鸟儿飞翔的场景。
而戴老师执教的是第一课时,她对文本的解读深刻,切入点独特,抓住了我们很容易忽略的一个反问句——“有什么好看的呢?”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品词析句,扣住“排空而至”“倾诉”“呼唤”“应和”等关键词,感受归林时壮观、温馨的场面,学生从而得出结论——“好看,真是太好看了!”这种教法,使学生懂得了,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主线,也是从整体上解读文本的好方法。
二、精心提炼语言训练点,一练一得
课文大都具有示范性,在备课时,教师往往费尽心机去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来发现文本中的语言秘密。但贪多贪全,也往往让学生如蜻蜓点水,最终一无所获。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文本中“语文核心价值”,重点挖掘文本中隐含的学习价值,选择合适精当的语言训练点,不贪求全面,一练则一得。
如,吴校长的教学设计——用“真是”说三个句子。“林场真是_____啊!”“鸟儿归林的画面真是_____啊!”“这场景真是_____啊!”在课堂语言实践中,学生把握了文本的阅读核心点,还学会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情感的方法。又比如,教学第1自然段时,抓住“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体会“不喜欢”,教给学生用叠词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最有意思的是第5自然段的教学。老师问:“从哪儿看出对灰椋鸟的喜欢?”学生找到“盛装少女”后,即与前面“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进行比较,并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生动自然地让学生知道了融入情感写事物的方法,明白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道理。这些语言训练点,抓得准确,抓得自然,抓得巧妙。
三、依据学情拟定训练点,因材施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而学情分析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学情特点盲目设计训练,再好的“语用”训练点不能为学生所用,也是白费功夫,浪费时间。在确定训练点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依据学生的学情特点为学生度身定做。
在集体备课时,结合我校孩子特点,四年组的老师对本文的语用能力训练点也有一些独特的看法。老师们认为,对于一些语文能力比较强的孩子来说,本文也是篇很好的作文范本,可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写法,提高布局谋篇的能力。可以在第二课时即将结束时设问:①本文主要写灰椋鸟归林壮观情景,为什么要写林场?不写林场行不行?②为什么一开始要写不喜欢灰椋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于我校的一部分孩子来说,这些“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更有挑战性,更具吸引力,这样的课堂思想碰撞才更激烈,收获也会更多。
总之,我们应该站在“语用”的高度对教材进行透彻的解读,让每一篇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成为“语用”训练点。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简简单单、返璞归真;语文课才能关注语言,运用语言,才能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责任编辑 郑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