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

2017-03-30张志云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人文设置大学生

张志云

对高校课程设置的若干思考

张志云

高校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教育目标。当前大学生存在人文精神欠缺、心理压力增大、就业竞争激烈等现象,高校应当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人文教育以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和高尚情操,开设大量不同领域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培养其自主创业能力。此外,针对大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导致轻生行为,以及面对将来婚后缺乏育儿常识等问题,高校也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加以疏导和指引。

高等学校;课程设置;人文教育;心理疏导;自主创业

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课程设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学教育目标只有通过课程教学才得以实现。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已经关注到高校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并对当前的高校课程设置现状、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方向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①段红安指出高校课程设置应该由学年制向选修制转变。参见段红安、冯世斌:《高校课程设置改革与课程选修制》,载于《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王春英等认为高校课程设置改革必须开发国际化课程以培养全球通人才。参见王春英等:《高校课程设置:问题与对策》,载于《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8期;张顶政认为当前高等学校课程设置与时代需求脱节,结构不合理。参见张顶政:《高校课程设置改革刻不容缓》,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0期。颜红菲指出高等教育课程亟待改革,它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参见颜红菲:《高等学校课程设置与改革探析》,载于《学习月刊》,2006年第12期。众所周知,本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办学规模和办学形式上都有了快速的发展。一方面,在校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高校的课程设置往往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道德价值的教育,导致很多大学生在精神修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整体素质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准。此外,大学生面临各方面的压力,部分人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处理各种问题时他们可能会走极端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关于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若干想法。

一、为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高尚情操,开设人文教育的公共必修课

在物质文明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却是极不对称地滞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泛滥;道德素质低落、人际关系淡漠等等无不影响到高校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初步形成,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甚至侵扰。如果高校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道德价值的教育,大学生也许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水平,但在个人修养、道德品质等方面却未能达到“高素质”的目标。在笔者工作的单位经常能看到图书馆和教室的抽屉里甚至校园的草坪上散落着大学生留下的果皮纸屑;校园广场边的长椅上常常有年轻的男女学生相依相偎甚至搂搂抱抱,对身旁的人熟视无睹;学生之间互相攀比消费;在社会上,大学生过马路闯红灯、公交车上不让座等现象也非常普遍。我们不禁要问,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为何出现这些不文明行为?高校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笔者看来,这与高校重传授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不无关系。

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除专业课程之外还开设了部分公共课,主要是“两课”以及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知识等,针对师范专业学生还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除了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善于发掘专业知识中的人文因素外,高校还应当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人文教育课程,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中国传统礼仪》《国学经典导读》《西方文化导读》《欧美文学经典导读》等等。加强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的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高尚情操,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师在授课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否则就无法达到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讲授海伦·凯勒和张海迪的成长经历,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通过剖析《诗经·邶风·击鼓》篇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刻内涵、分析舒婷笔下《致橡树》的木棉、小仲马《茶花女》中玛格丽特对阿尔芒的忠贞、艾米丽《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利夫对凯瑟琳的执着等,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爱情观;通过介绍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应开设大量的公共选修课

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目前高校各专业的招生存在严重不平衡,部分专业如工科、艺术、外语、金融等填报志愿的学生人满为患;而很多专业如理学、哲学、历史等往往需要调剂才能达到招生计划。例如笔者所任教的历史学专业,2015年招生80多人,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不到15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5年招生60人,只有20多人第一志愿填报此专业,其他是从外语专业调剂过来的。很多学生由于未能就读自己理想的专业而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其实,社会需要各方面人才,“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选择并非完全限于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大学四年可以利用图书馆阅读更多的书籍、自学感兴趣的知识。

目前很多高校各学院、专业之间的课程设置呈现明显的分割性,缺乏合理的融通性。各学院不同专业面对本学院学生开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当然这很大程度是由于不同学科知识的专业性使然。然而很多学生对本专业之外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可以在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但不少学生反映缺乏教师的系统传授,自学非专业知识的效果并不理想。学校应多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既能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又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笔者曾在任教的历史学专业学生中作过一次调查——你们希望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什么公共选修课?结果学生的回答非常广泛,大致包括家庭医学、家庭社会学、人际交往、礼仪知识、文学作品鉴赏、书法艺术、考古知识、摄影知识、家电维修、汽车驾驶、影视文化、心理学、宗教文化、民俗知识、宇宙天文知识、自然生物、旅游知识等。可以看出,比较固定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很难满足高校学生的求知需求的。多开设公共选修课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天生的爱好和特殊才能都应该在教育中受到尊重,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独特才能的课程才是最有价值的课程。公共选修课能满足学生个人的不同兴趣,把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外加转为内发,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质量。

三、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生的意义与责任》《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等课程

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人们面临的生存压力越发加大。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主要有学习压力,包括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经历高中三年的紧张刻苦学习走进高校,很多大学生感觉终于可以放松了。有的大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者其他因素,导致每学期的专业课考试不及格而重修,而大多数学生为了毕业找工作要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其他各种资格考试,为了能谋取更好职业而参加硕士入学考试等等。因此,在校大学生首先面临的是学习和升学压力。此外,他们基本没有收入来源,完全靠父母提供学费和生活费。不少学生为了减轻父母负担或者了解社会而从事社会兼职,面对社会和学校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无形之间产生了一种压力。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已经趋于成熟,情感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生活,感情和学业的冲突,感情的出路问题等困扰着他们。在诸多压力面前,不少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出现轻生行为。在笔者工作的单位,曾发生过大学生因为考研未被录取和处理同学和家庭成员关系不当而选择自杀的事件。

所以开设《人生的意义与责任》的必修课,应当让学生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个体,都是自身家庭的一员。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而是要为家人、为社会担当应有的责任,面对诸多困境无法解决时不能只想着一死了之。《孝经》载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开宗明义章》)可见,儒家认为个人的躯体和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每个人不可对其加以毁坏和伤害,这是孝道的起点。教师在讲授《人生的意义与责任》时,应该告诫大学生,人一生可能会面临很多困境,这是很正常的,面临困难时要考虑如何去化解问题、如何走出逆境。遇到困境我们绝不能走极端而选择轻生,因为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此外,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都要面临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笔者经常看到新闻报道中,年轻父母缺乏育儿常识,面对新生儿的种种问题茫然失措。因此,开设《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课程很有必要。可以邀请医院新生儿科医师和幼儿园教师来参与讲授。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大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做父母的不易从而激发对父母的感恩,同时在今后的结婚育儿时也具备一些必要的常识。

四、针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应对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相关课程

据人口结构测算,目前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000万。在正常增长条件下,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只有10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即使大学生这个整体素质较高的群体,也有相当一部分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就业比较困难。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种类和范围越来越多样化,只有部分学生能够获得和自己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是由于很难把某种能力与某一工作任务对应,用人单位往往更为强调毕业生的知识广度和灵活性;二是大量需要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的工作,要求跨学科学习或合作学习等;三是许多用人单位质疑当下的高校能否恰当地为学生以后工作中实践技能的再学习和提高奠定必要的基础;四是用人单位在聘用毕业生时,除要求基本的知识结构外,往往更看重社交技能、态度和动机。这些变化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口头交际技能、书面交流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对实际工作情境的理解能力、应付工作压力和时间管理以及组织技能等普遍不甚满意。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的应对策略为:其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各专业设置的课程除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加强其实践技能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尤其是市场需求。其二,重视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国家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自觉服从社会的需要,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同时,要关注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咨询,开设《大学生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帮助大学生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向他们系统地传授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其三,开设自主创业的相关课程。高校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提高毕业生为国家服务的自觉性,既然我国每年就业存在超过1000万的缺口,大学生如果能够自主创业,则是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如果能雇一个以上的劳动力,则是为国家做了贡献。现在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于如何自主创业感觉很迷茫,高校应当给高年级学生宣传国家给予毕业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开设《如何自主创业》《公司法》等课程,传授相关的基础知识,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及发展。

综上所述,面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毕业生就业的日趋困难等现状,高校应当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人文教育、满足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此外,为避免大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导致轻生行为以及面对将来婚后缺乏育儿常识等问题,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加以疏导和指引。

[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舒婷.中国当代名诗人选集·舒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7).

责任编辑:何 言

G642

A

1671-6531(2017)10-0039-03

张志云/延安大学历史系讲师,博士(陕西延安716000)。

猜你喜欢

人文设置大学生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