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母猪群急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与防控总结
2017-03-30曲向阳陈焕昌朱春燕张颖颖任夫波
曲向阳,陈焕昌,朱春燕,张颖颖,任夫波,夏 天
(环山集团养猪事业部,山东 威海 264200)
一例母猪群急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与防控总结
曲向阳,陈焕昌,朱春燕,张颖颖,任夫波,夏 天
(环山集团养猪事业部,山东 威海 264200)
传染性胸膜肺炎(APP)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所导致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是猪最重要的细菌性肺炎的病原菌之一。该病广泛存在,属于条件性致病,但仅感染猪。各阶段的猪都可能发病,以生长育肥、种猪群为多,可导致严重而迅速的致死性肺出血性、坏死性病变。
笔者于2016年10月17—24日之间经历一次基础母猪群急性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病例,通过诊治,病情迅速转归,总结如下,希望对同行有启示或帮助。
1 临床描述
山东烟台某母猪场,存栏基础母猪群7 700头,后备母猪1 800头。产房与妊娠均为大栋舍,自动环境控制系统,周批次生产。自2016年10月14日起,该场利用20%某品牌国产替米考星(每天8 g/头)对基础母猪群加药保健,但妊娠母猪群是通过水槽饮水加药(图1)。
10月17日,该母猪场报告:当天死亡5头基础母猪,其中4头疑似传染性胸膜肺炎(突然死亡,鼻孔出血),1头出血性下痢。随机抽测20头母猪体温,全部介于38~39 ℃之间,体温正常。猪群采食量正常,个别厌食(猪群0.2%左右有剩料)。10月18日清晨7点发现,基础母猪群于夜间急性死亡10头,(喂料时发现已经死亡,死亡母猪体表温度已经降低),下午死亡4头,全部疑似急性传染性胸膜肺炎(急性死亡,鼻腔出血)。遂诊断分析。
生产数据分析:1)从图2与图3可知,该场10月份前17 d死亡母猪19头,相当于月死亡33头(该母猪群正常月死亡应为12头,依照年度死亡2%计算),约为正常死亡率的3倍。其中14头疑似传染性胸膜肺炎死亡,占比74%。2)过去7周基础母猪群死亡数来看(图4),发病前6周中有三周的母猪群周死亡头数高于正常(周死亡头数应为2.96头,以2%的年死亡率计算),发病当周死亡急剧上升(正常死亡率的10倍),属于急性发病。
2 剖检病变与初步诊断
主要剖检病变:病死猪鼻孔流血或血色泡沫(图5),肺脏膈叶大面积出血或斑块状出血(图6),气管内有大量血色泡沫(图7),肺门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图8)。部分病死猪心包粘连、胸腔积液、胸膜炎(图9)。
基于临床症状与剖检病变,初步诊断为急性传染性胸膜肺炎。采集急性病死猪肺脏,送至公司检测中心,分离细菌,进一步确诊。
3 处理措施与转归
3.1 建议处理方案
1)盘点可用药物库存:快速统计场内存库的20%替米考星预混剂、20%氟苯尼考预混剂、30%的氟苯尼考注射液、10%的头孢混悬液及头孢噻呋粉针的数量。计算可用药物数量。紧急采购所需药物。
2)全群母猪群投药:替米考星依照每天20 g/头 (20 mg/kg体重)投药。将20%替米考星20 g/头与玉米粉30 g/头混合(改善替米考星的适口性),逐头投料筒饲喂。连续用药5~7 d。
3)重点区域个体给药预防/治疗:因人员与注射液库存量限制,需分析易感母猪群阶段,对易感群优先利用30%氟苯尼考注射液(20 mg/kg体重)15 mL/头或10%头孢噻呋混悬液(5 mg/kg)10 mL/头,逐头注射1次或2次(依据注射给药后猪群死亡情况而定)。
4)检测环境控制:分析死亡母猪所分布的位置、妊娠阶段、胎龄信息,检查妊娠舍通风设置、舍内各角落的风速与氨气浓度、过去3 d的栋舍温差变化与各风机实际运行状况、风机与进风口工作是否正常等。
图1 妊娠母猪饮水给药的水槽
图2 基础母猪群疑似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日死亡头数
图3 死亡母猪的疑似病因分析
图4 发病前7周,各周急性死亡母猪头数
3.2 方案执行情况
1)10月18日:全群逐头投药,每天20%替米考星20 g/头+玉米粉30 g/头混合后,向料桶内逐头投喂。对重点发病区域(妊娠后期)利用30%的氟苯尼考注射给药1 400头(占猪群18.2%),用完库存的氟苯尼考注射液。
2)10月19日:全群继续投喂20%替米考星每天20 g/头。并根据药物库存与药物到货情况,将易感母猪群分为3组:第1组:10%头孢噻呋悬浊液 10 mL/头,注射1 000头;第2组:头孢噻呋粉针,注射450头;第3组:30%氟苯尼考注射,注射2 500头。除淘汰猪与后备猪外,完成妊娠猪群的群体注射预防。对比各组的预防效果。
3)10月20-24日:对产房所有哺乳母猪注射给药一次30%的氟苯尼考(15 mL)。全群继续添加20%替米考星每天20 g/头(累计给药7 d)。采食量差的妊娠母猪继续注射氟苯尼考1~2次。
4)10月20日之后,增加妊娠猪舍的最低通风量。每天对氨气浓度与风速进行测定。氨气浓度范围4~12 mg/m3。
3.3 转归
10月19日死亡6头,均为未注射给药预防组。10月20日死亡2头,其中1头为注射头孢噻呋混悬液组,1头未注射预防组(淘汰猪)。10月21日死亡1头。10月22日,无死亡。10月23日死亡1头,曾注射给药头孢噻呋混悬液。
10月24日:妊娠舍死亡6头妊娠母猪,疫情反复。清晨巡舍时,舍内温度20.4 ℃。死亡猪位置相临,与10月18日死亡猪位置相仿,且均在10月18日注射过30%的氟苯尼考注射液。立即加大妊娠舍的通风量。舍内温度调整为16 ℃。
根据本次传染性胸膜肺炎转归情况,24日决定再次调整方案如下:
1)注射给药:第1次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的1 400头、头孢噻呋粉针组450头、头孢噻呋混悬剂组1 000头,这3个猪群属于高致病风险群,重新注射30%的氟苯尼考注射液15 mL/头。
2)免疫预防:10月24日开始,对所有母猪群免疫国产某品牌的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
3)通风管理:邀请通风设备的供应商到现场检查、指导通风设备的使用、运转等情况,评价空气质量。
再次调正方案后的转归情况:
10月25日:死亡1头空怀母猪。曾在19日注射给药氟苯尼考一次。
10月26日:死亡1头断奶母猪。曾在23日注射给药氟苯尼考一次。
10月27日-29日:无死亡。母猪群之后逐渐正常。转归曲线如下(图10)。
4 总结
4.1 致病因素
我国的传染性胸膜肺炎阴性场很少,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属于常在菌,发病通常有致病因素。故发病后,应首先排查出致病因素,才能事半功倍,达到釜底抽薪的功效。
图5 病死猪鼻孔流血或血色泡沫
图6 肺脏膈叶斑块状出血
图7 气管内有大量血色泡沫
图8 肺门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
图9 胸腔积液、胸膜炎
图10 综合干预后的猪群死亡曲线(18日/19日/24日集中注射干预)
发病后,需要对以下环境控制性因素进行排查并及时调整环境:1)猪群密度是否过大,是否超过了通风设备的最大承载量;2)通风是否足够?3)温差变化:日温差是否超过5 ℃。4)是否存在转群应激等。实践证明:通过降低猪群密度、增大通风量、稳定日温差可显著降低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病率。本次发病死亡的母猪主要是妊娠后期,且位于栋舍中间位置(通风较差)的母猪。故本次发病后,加大了通风量,并对每日的空气流速、氨气浓度等进行监控。
虽然有报告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与猪伪狂犬病毒感染对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生有促进作用。但未得到广泛证实,也并非是母猪群发病的主要诱因。
4.2 干预与预防措施
根据本次疾病的转归过程可知:最急性发病猪,死亡前无任何临床症状,而急性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病时母猪的采食量会受到显著的影响且发病、致死很快(2~3 h)。故最及时、有效地预防性给药方式是注射给药,同时配合饮水给药或拌料给药。可根据劳动量、药物库存及猪群转归情况,对易感群注射给药1~2次。本案例中已选注射药物:30%氟苯尼考注射液>(优于) 头孢噻呋粉针剂>(优于) 10%头孢噻呋混悬液。
从本案例看,氟苯尼考注射液的药效保护期在3~5 d左右。头孢噻呋粉针的保护期在1~3 d。而头孢噻呋混悬液因有缓释功能,对急性发病的治疗效果不及头孢噻呋粉针。
口服给药(饮水给药/拌料给药)可选择的药物是替米考星、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等。对于母猪群而言,综合考虑药物的安全性、药效等因素,优先选择替米考星。母猪群个体逐头拌料给药更及时,时效性好。若猪群体温普遍升高,需要配合使用退热药(卡巴西林钙/氟尼辛葡甲胺)。
国产APP疫苗免疫效果需要进一步跟踪、评估。可作为一种备选预防措施。
4.3 健康数据日/周监控
因APP的发病急、致死率高,且广泛存在、条件性致病,故对该病的日/周监控至关重要,以便疾病预警,早日干预。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猪早期注射治疗的效果较好。
应将因APP导致的年母猪群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当因传染性胸膜肺炎导致的年死亡率(以周为单位进行预警)超过2%时,应考虑进行药物提前干预。以本场为例,可接受的因传染性胸膜肺炎导致的周死亡数为:7 700头×1%/52周=1.48头。当因传染性胸膜肺炎导致的周死亡数超过(7 700头×2%/52周=2.96头)3头时,应及时排查致病诱因,并针对性及时进行药物干预。
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