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氨基酸水平对里岔黑猪生长性能的影响研究
2017-03-30王小明杨在宾杨维仁田开文
王小明,杨在宾*,杨维仁,田开文,崔 超
(1.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青岛市胶州畜牧兽医局,山东 青岛 266300)
不同氨基酸水平对里岔黑猪生长性能的影响研究
王小明1,杨在宾1*,杨维仁1,田开文1,崔 超2
(1.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2.青岛市胶州畜牧兽医局,山东 青岛 266300)
本试验旨在通过不同氨基酸水平饲养试验进行里岔黑猪的生长性能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试验选用16头去势(11.66 ±0.34 kg)的健康里岔黑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进行饲养试验。整个试验期分为保育期(11~30 kg)、生长期(30~60 kg)和育肥期(60~90 kg)3个阶段,分别饲喂4个不同氨基酸水平的饲粮,各阶段饲粮的赖氨酸、蛋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的比例保持一致。结果发现:饲粮中氨基酸水平对整个饲养阶段以及各个生长阶段的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保育期,饲粮总赖氨酸水平不影响里岔黑猪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P>0.05);生长期,总赖氨酸水平为0.7%和0.8%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总赖氨酸水为0.7%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育肥期,总赖氨酸水平为0.6%和0.7%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总赖氨酸水平为0.7%组的料重比低于其他组(P<0.05)。综上,结合各项,在理想蛋白质模型下,里岔黑猪在保育期、生长期和育肥期适宜的总赖氨酸水平分别为0.8%、0.7%和0.7%。
里岔黑猪;生长性能;氨基酸模型;生长规律
随着消费者对猪肉品质要求的提高,地方品种猪的开发利用备受关注。里岔黑猪是山东省优良的地方特色猪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山东省的胶州市及周边地区,具有繁殖力高、哺育力强、肉味浓郁香鲜、抗逆性强、杂交优势明显等优点,近几年其产肉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长期以来,很多营养学家致力于研究动物的营养需要量,为各品种的饲养标准制定奠定了基础。现阶段,国内有关里岔黑猪的生长性能及生长规律的研究报道尚少。为此,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的不同氨基酸水平对里岔黑猪生长性能、采食量的影响,确定里岔黑猪的生长变化规律,为里岔黑猪饲养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饲养试验
1.1.1 试验动物
选用16头胎次和体重相近(11.66 ±0.34 kg)的健康去势里岔黑断奶仔猪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
试验用猪来源于胶州市茂华里岔黑猪原种场。饲养试验的全过程在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试验站进行。
1.1.2 试验设计
里岔黑猪属于我国特有的地方特色猪种,由于我国目前并没有关于里岔黑猪等品种的统一饲养标准,本研究参考国内外地方特色猪种的饲养标准,借鉴豫南黑猪、湘村黑猪、烟台黑猪等品种的前人研究成果,以及里岔黑猪原种场的实际饲养经验、里岔黑猪的生长特点并结合本试验研究目的,把里岔黑猪整个生命周期分为保育期(11~30 kg)、生长期(30~60 kg)和育肥期(60~90 kg)3个阶段,并进行研究。
本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4个处理分别饲喂不同氨基酸水平的饲粮,但氨基酸比例保持一致。
1.1.3 饲养管理
里岔黑猪在单体试验笼内(1.2 m2),试验期间自由采食与饮水。每天7∶00、13∶00和19∶00共饲喂3次,提供的饲粮总量按预试期内剩料多少加以调节。试验开始,第1周维持猪舍内温度在30 ℃左右;从第2周开始,猪舍内环境温度维持在26~28 ℃左右;猪舍相对湿度控制在65%左右。试验前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洗并消毒,里岔黑猪日常管理和免疫按常规程序进行。
1.1.4 试验饲粮
保育期(11~30 kg)4个处理分别饲喂总赖氨酸水平为0.8%、0.9%、1.0%和1.1%的饲粮,根据中国肉脂兼用型仔猪营养需要推荐量添加合成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保证饲粮赖氨酸、蛋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100∶27∶54∶59∶16)比例一致;生长期(30~60 kg)4个处理分别饲喂总赖氨酸水平为0.7%、0.8%、0.9%和1.0%的饲粮,通过添加合成氨基酸,保证饲粮赖氨酸、蛋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100∶24∶48∶52∶14)比例一致;育肥期(60~90 kg)4个处理分别饲喂总赖氨酸水平为0.6%、0.7%、0.8%和0.9%的饲粮,通过添加合成氨基酸,保证饲粮赖氨酸、蛋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苏氨酸和色氨酸(100∶21∶42∶46∶13)比例一致。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表1 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风干基础) %
1.2 测定指标
生长性能:试验期间,以每个重复为单位,每周测定一次采食量,每两周测定一次体重,每个饲养阶段末称量全部试验猪体重。准确记录每个重复中猪的重量,计算每头试验猪的平均日增重(ADG, g/d);准确记录每个重复中猪的投料量和余料量,计算每头猪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 g/d);根据ADFI和ADG计算料重比(F/G)。
1.3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AS 9.2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差异显著性采用Duncan氏多重比较检验(P<0.05者为差异显著,P<0.01者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产性能比较分析
表2为饲粮中氨基酸水平对里岔黑猪不同阶段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粮中氨基酸水平对整个饲养阶段以及各个生长阶段的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中氨基酸水平不影响里岔黑猪保育期(11~30 kg)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和阶段末的体重(P>0.05),并且,随着氨基酸水平的增加平均日增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生长期(30~60 kg),各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无差异(P>0.05);饲粮总赖氨酸水平为0.8%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赖氨酸水为0.7%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赖氨酸水平为0.8%和0.9%组的阶段末重高于其他两组,但二者之间无差异。育肥期(60~90 kg),总赖氨酸水平为0.6%和0.7%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饲粮中赖氨酸水平为0.7%组的料重比低于其他组,且阶段末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2.2 生长变化规律
2.2.1 平均日采食量变化规律
饲粮中氨基酸水平对里岔黑猪平均日采食量的影响见表3。统计分析表明,各处理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以4个组平均日采食量的平均值为因变量,以周龄t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数据拟合结果见图1,可以得出在7~24周内里岔黑猪的平均日采食量的变化方程为:ADFI=-3.411t2+264.36t-1027.4(R2=0.9627,P<0.01)。
表2 饲粮中氨基酸水平对里岔黑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表3 饲粮中氨基酸水平对里岔黑猪平均日采食量的影响
图1 里岔黑猪平均日采食量变化规律
图2 里岔黑猪体重变化规律
2.2.2 体重变化规律
里岔黑猪生长阶段的体重变化规律见图2。由图2结果可知,饲粮中氨基酸水平对里岔黑猪各阶段末的体重有影响(P<0.05)。从图2中可看出,在保持氨基酸比例一致的前提下,随着氨基酸水平的增加,里岔黑猪的体重稍有降低。
3 讨论
3.1 饲粮中氨基酸水平对里岔黑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氨基酸是猪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饲粮中适宜的氨基酸水平,可提高猪的生长性能;但在饲粮中氨基酸水平过剩时,生长性能则会降低。氨基酸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饲粮中的粗蛋白质水平,是影响动物采食的重要因素。随着饲粮中氨基酸水平以及粗蛋白质水平的增加,猪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但研究发现饲粮中的氨基酸水平没有显著影响采食量。本研究结果中,饲粮的氨基酸水平对里岔黑猪的整个饲养阶段的平均采食量无显著影响,可能是:家畜采食饲粮首先会满足自身对能量的需要,所以饲粮中能量的含量成为调节家畜采食量的重要影响因素,饲粮氨基酸水平对猪只平均日采食量的影响更多的是间接影响而非直接影响。也可能是试验猪品种不同及饲粮营养物质含量不同造成的。
在整个饲养期,各阶段末体重随着氨基酸水平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这与葛长荣等(2008)和高洋等(2012)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能是饲粮中过高水平的氨基酸导致摄入粗蛋白质含量增加,引起呼吸作用增强,造成蛋白质合成与降解速率加快,减少体内净蛋白质的沉积,导致生产性能下降。
3.2 生长变化规律
在猪的育种、繁殖和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猪的生长曲线进行分析和评定体重以及平均日增重性状,也可以推选猪在实际条件下的营养物质需要量并建立相应的饲养方案。本研究发现,里岔黑猪的体重随周龄变化呈典型的“S”型曲线,符合家畜体重由慢到快再到慢的变化规律。里岔黑猪达到最高平均日增重的周龄要比其他猪种晚,说明其具有生长速度慢,生长周期长的特性。本试验研究结果还发现,里岔黑猪的平均日增重随周龄的增加呈二次曲线变化,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这与刘建等(2014)的结果类似。
4 结论
1)饲粮中氨基酸水平对里岔黑猪各个生长阶段的平均日采食量无影响。
2)饲粮中氨基酸水平显著影响里岔黑猪各个生长阶段的平均日增重和阶段末体重。
3)在保育期、生长期和育肥期适宜的总赖氨酸水平分别为0.8%、0.7%和0.7%。
略,若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2016-11-01)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生猪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SDAIT-06-022-04)
王小明(1990-),男,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E-mail:xmwang29@163. com
*通讯作者:杨在宾,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yangzb@sd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