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政府公信力建设探析
2017-03-30郑云天吴彬
郑云天+吴彬
【摘要】政府是公信力的客体,但却是政府诚信的发出者。公众是政府公信力的主体,也是对于政府诚信的接受者和评价者,新媒体则成为沟通两者的桥梁,并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承担对政府公信力放大和消减的作用。文章在分析新媒体环境对政府公信力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政府电子网站公信力,建立政府回应机制,强化与网民的互动,健全公众利用新媒体参与政策制定制度,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实现网民自律等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政治信任 公信力 影响 对策
互联网的崛起和发展,尤其是由网络新闻、评论跟帖、论坛、博客、邮件、微博、播客、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等所搭建的新媒体语境已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政治行为,为人们从事各种私人和公共事务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交往的平台,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会关系形式,这种关系形势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活动和社会关系。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公信力是指主体(公众)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概念,即主体(公众)对于客体信用的期望,而客体的期望就是要赢得公众的信任,其中信任是公信力概念的逻辑起点。主体(公众)对客体的信用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客体为了赢得主体(公众)的信任也会从自身出发,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不难看出这一关系模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体的认知程度与客体的调整方式都会影响到公信力的高低。依此,有研究者从政府角度出发,将政府作为概念的主体.认为政府公信力指政府通过自身信用获取公众信任的情况或程度(周红,2007);也有研究者从公众的角度出发,认为政府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张旭霞,2004)。
从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可以分析出政府
公信力具有以下特征(林翔华,2008):
(1)政府公信力的载体是具有公共权力的政府,具有公共性。主体是社会公众,单一的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不足以成为政府公信力的要件,至少需要有足够数量的公民参与到这个信任关系中来,是一种集体行动。
(2)政府公信力是在长期实践中得以发展的一種信任资源,它不同于制度资源、权力资源、经济资源,而是一种“软实力”或“软权力”。
(3)政府公信力的建立过程呈现出非对称性,即政府公信力的建立和维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公众通过这一过程中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对其公信力的程度进行判断,而信用的破裂却相对短暂,某个看似微小的负面事件就会给政府公信力带来破坏性的影口向。
二、新媒体时代的政府公信力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以微博、论坛等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中国已经步入了一个新媒体时代。由于传统上中国政府属于全能主义的政府,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公共舆论和媒体处于政府控制之下,因此媒体对于政府的监督功能有限。政府也往往通过“引导”、“宣传”等手段来筛选“事实”、左右舆论导向。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大众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政府已经很难垄断舆论话语权,公共舆论呈现分散化、多元化的特点。
一些学者提出,政府必须加强自身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和网络信息传播能力,构建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体系,提升各级政府和党政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和宣传沟通技巧,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各种传播工具,积极掌握传播主导权,引导主流舆论走向,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李瑞昌,2012)。还有一些学者主张通过增进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推进政务公开化,帮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同时也要完善网络媒体监管机制,控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和扩散(陆丹,2012)。
三、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政府是公信力的客体,但却是政府诚信的发出者。民众是政府公信力的主体,却也是对于政府诚信的接受者和评价者,新媒体则成为沟通两者的桥梁,并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承担对政府公信力放大和消减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或放大地方政府公信力呢?
(一)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政府电子政务公信力
电子政务对于公众的物质表现形态即是政府的电子网站。因此提升政府公信力先要提高政府电子网站的公信力。政府具有信息资源优势,而新媒体的开放性,传输的快速、便捷性都能够使政府的这一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公共信息的共享范围得以扩大。如果政府不能及时提供信息或者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会通过其他非正式渠道寻找信息,这样谣言或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就不可避免。
(二)建立政府回应机制,强化与网民的互动
通过新媒体听取民意,并积极、迅速回应公众的质疑并与其互动,这是新时期地方政府官员的一项基本素质。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对一些热点事件应积极展开调查、取证,快速及时地对事件做出处理并回应。政府的这种回应充分体现了对民众的尊重,对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红.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的基础[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6).
[2]张旭霞.论官僚制条件下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关系[J].教学与研究,2004,(2).
[3]林翔华.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研究—以“华南虎事件”为例[D].复旦大学,2008.
[4]李瑞昌.诚信政府建设:以争夺传播主导权为视角[J].政治学研究,2012,(4)
[5]陆丹.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提升[J].电子政务,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