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择业观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

2017-03-30饶芸谢鑫黄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择业观高职学生现状分析

饶芸 谢鑫 黄娇

摘 要:择业观念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寻找工作职位的先导条件,其在高职学生就业初始就已开始发挥全面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但是受到社会、家庭教育及自身多种的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建立了错误或不完全的择业观,严重影响其就业。针对高职生择业观现状进行深度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期对即将就业的高职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职学生;择业观;现状分析;改善對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3006003

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而其中40%的学生就读于高职院校,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培养真正高质量的应用型高职学生,如何针对行业的特点,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且复杂。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寻找工作的先导,择业观在大学生就业时起着基础性和全面性作用[1]。中国职教学会会长王明达指出:“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这一直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灵魂。择业观教育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目标的核心,它不仅影响到个人未来的发展、成长,也影响到民族素质和国家的兴衰。”因此,必须对高职生的择业观进行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加强正确择业观教育,纠正其错误的择业观,促进高职生的职业发展。

一、关于择业观的理解

有专家认为,对择业的理解可分为狭义择业和广义择业两种。其中狭义择业是指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选择,可以是人们对岗位和职业的选择,也可以是人们对人文环境或自然环境的选择,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对职业和岗位进行主动选择的一个过程;而广义上的择业是指人们对事业的一种选择。除上述观点外,还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择业具体是指人们以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意愿以及实际工作能力,在社会各种职业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职业作为今后发展的基石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择业是一种选择的过程,具有选择性和计划性特点,人们可通过该选择过程实现就业期望。

而在本文中涉及到的择业属于第二种观点,即高职学生以自身的能力、职业理想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依据对一种职业进行主动选择的过程。其实,择业对人们寻找职业的过程做出相对较多的强调,在进行择业的整个过程中,高职学生首先需要对自己的需求、喜好以及能力等众多因素进行充分思考,同时还需要对社会的需求进行考虑。高职学生本身、兴趣、能力、个性、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以及学生的价值观与判断能力的差异,使高职学生对择业的理解以及做出的择业行为多种多样。总而言之,择业观对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择业有指导性或指向性作用。

二、现阶段高职学生的择业观现状

1调查情况

对浙江某高职学院的学生择业观的调查结果显示,约有40%的学生对步入社会后的就业前景保持乐观态度,20%的学生则选择悲观态度,剩余学生对就业问题思考不足;关于择业意愿的调查结果为,60%左右的学生认为毕业后应先就业后进行择业,约30%的学生选择创业,剩余学生则继续学习深造;针对择业中最重要的因素,调查结果选项排名为薪酬(35%)、个人能力发挥(28%)、升职空间(20%)和兴趣(10%);针对择业地区的回答结果为40%的学生向往省会大城市,28%的学生留在家乡,25%的学生选择沿海城市,剩余学生选择开发中的西部城市;关于用人单位最看重求职者的哪方面的问题,最终的统计结果为: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专业技能的学生约占总调查学生的53%,人际交往占36%,人品与职业道德占10%左右。

2择业认知问题

从调查结果上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自身有初步了解,但是有迷茫情绪的学生数量也有很多,大部分学生在被动条件下对各种就业政策有浅显的了解,但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没有明确的规划,也没有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加之社会上多种不良信息和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择业观存在认知上的错误。同时学生的择业意向与在校期间接受的专业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联系,择业观与专业培养相近。

3择业态度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受到我国就业形势严峻这种大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的择业过程中感受到巨大的就业压力,同时感觉很苦恼。在就业压力条件下大部分高职学生产生对未来十分迷茫的情绪,然后转变就业态度,做出先就业再择业的选择。还有部分高职学生表示如果能够从事与自己专业对口或是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可以将自己的择业期望值降低一些。调查结果显示,毕业前未做出明确职业规划的高职学生相比有明确发展目标的学生更容易感到就业的压力。

4择业标准问题

高职学生择业观调查结果表明,职业报酬以及个人能力的发展是其择业最注重的因素,大部分学生不仅希望用人单位给出的报酬高,同时还希望用人单位有完善的福利待遇以及健全的组织结构,有较大的升职或发展空间,最好是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类职业。而且性别不同择业观也有很大的差异,男生更希望到大中型企业工作,其充满奋斗精神,而女生则更倾向于较为稳定的企业白领工作甚至一般的企事业单位或社区服务工作等人员,追求安逸和稳定。同时在实现上述条件的基础上,他们还希望能够陪伴在双亲身边。从上述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学生对择业标准抱有过高的希望,不仅重视物质条件,还强调个人发展,想要“鱼”和“熊掌”兼得,这会增加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挫败感。

5择业取向问题

大部分已经毕业准备求职的高职学生都希望尽快融入社会,拥有一份喜欢的工作,体验社会生活,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继续学习和深造,他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素养,提升自己的价值,对于这类同学我们应该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鼓励其到更高一级的本科院校甚至国外继续深造。此外,还有约30%的学生尚未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就业取向,毕业后仍处于一种就业迷茫期。这对其今后的社会求职会产生一定的阻力,加重其就业迷茫或苦恼感,对其未来发展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基于高职学生不完整择业观采取的相应对策

任何即将就业的学生择业观的形成都离不开生活、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国外学者对择业和就业观进行研究,并提出职业生涯理论,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人们自5岁起已经开始对其择业观进行初始塑造,之后在不同的环境中逐步增加和完善,直至30岁前即可完成择业观的基本定型。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对高职学生择业观形成和转变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包括专业培养、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性别差异等。因此,纠正并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需要社会、校方以及学生本人做出共同努力。

1社会就业环境的优化

美国的高职教育诞生于20世纪初,在美国高职教育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多功能一体化,它将转学教育、补偿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中学后教育的多种职能集于一身,完成了传统高等教育机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使美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2]。随后英美德等国家的职业教育都有了较为完善的发展,并呈现出一些共性,各国高职教育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欧美国家。1991年,中国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从此中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3]。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开始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学校已不再是高职教育的唯一主体,用人单位和各行业开始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已成为职业教育常见的办学模式,然而社会环境中的多种因素都可对高职学生的择业观产生影响,因此在该方面的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两部分:

第一,倡导政府加强高职教育管理,出台相关针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政策,同时强化就业政策所具备的指导作用。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中的每一项内容都可能会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顺利与否。同时,政府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承担的责任也具备能力,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以及实施政策的导向作用,帮助就业学生清理就业障碍,还应根据当前就业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出台新的就业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将政策内容落在实处,以此对高职学生的择业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第二,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从2016年9月开始,95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 深入了解这个个性鲜明的群体,并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社会舆论是人们针对某一种思想或观念做出的传播和传播本身的氛围,其具有针对性、导向性、感染性以及约束性等特点。由于目前高校高职学生的年纪使其正处于“三观”塑造时期,极其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因此,需要发挥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引导作用,创建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传输社会正能量。最后形成媒体、社会之间的良性舆论循环,在这种正确且充满正能量的社会舆论环境下,高职学生的就业教育质量则可得到良好提升。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高职学生正确择业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学校也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因此,学校需要从构建正确完整的择业观课程、落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咨询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的择业观。

第一,构建择业观课程,开展择业教育[4]。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此基础上进行择业观教育和培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可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开设相关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课程,该课程是择业观教育的基础内容,目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张,每年就业人数骤增,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增,进而产生沮丧、迷茫等心理问题,这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可通过开展该课程对学生的不良心理进行正确疏导,增强其就业信心,保证学生持有乐观的心理。

第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始终。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方向对其就业、择业均会有不良影响。因此,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社会实践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主要手段,有效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对职业及职业生涯进行初步定位和规划,强化学生的职业观念与职业竞争力,进行合理的人职岗位匹配,制定出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提供可行依据。此外,在加强大学生理论教育的基础上不能忽视社会实践的作用,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市场,同时也需要学校将带有择业观教育的内容逐渐渗透进校园活动或社会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就业热情和信心,在该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5]。

3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优化社会环境、开展学校教育都是从外部对高职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属于外在因素,但是外在因素的影响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高职学生加强自身教育,提升就业“软实力”,提高就业能力,通过能够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内在教育改正自己偏颇的择业观。

首先,需要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进行调整,充分利用互联网对社会现状、专业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同时运用所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对自身现状及掌握就业能力等进行职业匹配分析评估,面对实际情况,端正就业态度,改正好高骛远的缺点,减少自己在择业过程中遭受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产生的挫败感。

其次,加强自我心理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择业失败,正视与自己想象中截然相反的现实生活,主动适应社会现实。辩证统一地看待主观期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增强心理素质。

需要调整好竞争的心理,勇于面对现实挑战,顺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正确看待优胜劣汰的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迎接挑战,最终获取理想职位。

第三,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要多与校外企事业单位接触。通过接触不同的社会人、物,结合本专业进行分析和总结,积攒人脉和经历;要参与实践,深入企业,学习书本外的企业知识,从而增加社会体验经验,为今后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淡然看待生活和择业过程中的失败和挫折。成功与失败总是如影随形,这是客观事实,而失败的时候远远多于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进行自我开导,选择一种正确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悲观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逐渐把失败与挫折当做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或者一种特殊的锻炼。同时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次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外,还需要加强文化知识的扩展和储备,知识永远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动力,通过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理想择业。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和必然结果。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也推进了高职教育的就业问题的研究。高职学生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正确的择业观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通过调查了解当前高职学生的择业观现状,进而抓住问题源头制定解决措施,纠正高职学生的错误或片面择业观,补充高职学生不完全的择业观,能够对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建设,使高职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永希,杜杰.試论陶行知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3).

[2]严智雄,陈以洁.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必须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

[3]朱雪梅.美、德、澳三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

[4]王立仁,张小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

[5]任家瑾,杨晓春.浅谈中国梦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J].人民论坛,2014(4).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择业观高职学生现状分析
家长择业观对高职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的探讨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