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
2017-03-30赵玺
赵玺
[摘 要]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把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还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思维互动、交流、发展的平台,触发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
[关键词]地理思维;地理教学;地壳;物质组成;物质循环
地理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单纯文字性的知识传输造成教学的枯燥乏味。教师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方法,积极利用图片、音像等素材辅助教学,让学生对基础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下面以《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一、以图为引,初步了解
图片的引入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要素,对物质循环有更加全面生动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在网络上搜索到了有关石英、方解石等金属和非金属的图片,引导学生开展读图、判图、用图。我先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物质的图片,询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是哪些物质吗?”经过了简单的介绍与识别,学生对石英、方解石等物质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随后,我再提出问题:“在生活中,这些物质经常被用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更加全面地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元素。在学生对地壳的物质组成有了基础性的辨别以后,我再列举了玻璃、陶瓷、水泥、塑料、牙膏等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材料的来源是什么。这种反向性的思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分析,提高了图片利用的效果。
在图片的选择与利用上,教师必须要以教学的内容、目标作为基础。同时,教师不仅应该关注知识点的讲述,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分析,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
二、交流探索,分析奥秘
图片的引导只能打开学生地理思维的大门,要想让学生主动探寻地理学科的奥秘,必须要触发学生积极的交流与沟通,让不同的观念充实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对此,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公平的环境,实现生生、师生之间的充分沟通。
我在教学中就以主题互动的模式为核心,专门设置了“探索地壳的奥秘”一课。在初期图片的引导下,学生已经对地壳的物质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其内心的质疑、对地理知识的感悟缺乏一个抒发的“点”。这时我不仅提供有效的平台让学生自己说说矿物的属性、功能与实际运用,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矿物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组成多个小组,列举出其他的矿物,并且猜测、分析、整理不同矿物形成的原因。这时我选择在一旁倾听、了解学生的思想与认识。接着,我将分享成果的机会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谈谈小组研究的成果,深入揭露“地壳的奥秘”。最后,我对学生的研究与交流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将“地壳的奥秘”全部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我也对学生的思维认识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地理知识奥秘的揭露需要全体学生的协作与互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交流探索的活动中,教师应该开展积极的教学评价。例如在小组合作中,为了避免滥竽充数现象的发生,教师应组织组员之间的监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三、动手绘制,灵活模拟
在奥秘揭示之后,学生的思维处于极为活跃的状态,这时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模拟来加深对“地壳的奥秘”的认识,鼓励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理清不同岩层之间的关系。教师必须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让学生脑、眼、手并用,运用绘图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记忆。
为了加深学生对地壳物质循环的认识,我特意增加了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灵活地展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岩石的形成过程。不同的学生所绘制的图形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选择创设出岩石活动的情境,即绘制出大海、陆地、火山等地表以及地下等整个循环系统,通过情境的模拟来演示岩石形成的过程。虽然这种演示方式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其对过程的展现较为生动、形象。有的学生则选择通过绘制出简单的逻辑关系图来展现地壳物质的循环。这种演示方式较为直观,能够让学生直接整理出不同岩石形成的原因,对地壳物质的循环有更加系统、明确的认识。我肯定了每个学生动手绘制的图形,并引导学生从绘图中找到自己在知识理解上的缺陷。
教师不仅应该为学生提供绘制图形的机会,还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绘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多维的空间观念与动手意识,在灵活模拟的基础上巩固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地壳物质组成的多元性、循环的复杂性对学生理解相关知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从学生主体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在引入图像等生动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互動,在逐步加深学生认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绘图、动手实践,实现对地理奥秘的全面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