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三环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探讨
2017-03-30赵明
赵明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读书能力:一是先钻进去,把书读厚;二是再跳出来,把书读薄;三是复习、巩固、回味、加深;四是培养读书能力向更高阶段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读书能力
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学教师来说是多方面的.但是抓好读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带有根本性的.谈到对于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很多名家各有论述.华罗庚教授谈读书的两句话给我们的印象很深.他说:先“钻进去,把书读厚”,再“跳出来,把书读薄”.数学教师应力图使这两句话具体化.
一、预习环节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引领学生先钻进去,把书读厚
学生在读数学教材的时候,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浮在面上钻不进去.读书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不会深入思考,提不出问题.教师怎样引导他们呢?首要的是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在思考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它既是初步思考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前提.把书读“厚”的过程正是在一系列问题的不断提出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预习的进程中,当扫除了一般性的障碍之后,教师设计情境问题,引导学生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思考和提出问题:
1.深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原理等的实质.
2.广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定理、法则等能不能做出推论或推广.
3.纵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和原理等之間的相互联系,以及基础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
4.横的方面,就是抓平行概念(或性质等)之间的联系.
5.用的方面,就是抓概念、原理等有什么用途以及在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五个方面,关键是“深”字.深入钻研的程度决定了广、纵、横、用的水平.这样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初步养成深入钻研问题的兴趣和习惯.他们不再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一般理解,而是总想钻得深透些.
二、课上精讲,学生总结,再跳出来,把书读薄
书越读越厚,认识越来越深广,这是读书进程的第一阶段,或称分析阶段.这时所获得的知识虽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还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读书还有待于发展到归纳总结阶段,或称综合阶段,很多教材的章末小结就属于这方面的内容.但是,我们所说的归纳总结是着力于探索揭示本章的概念和原理等之间的“纵、横”联系.
三、课后复习、巩固、回味、加深
教师可要求学生逐步学会按下面的步骤复习:
1.回忆每章教材结构是怎样建立的.通过回忆既温习了局部,又胸有全局,更突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复习数学的根本.
2.学会运用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解题的能力.学生习惯于记住例题的类型去做习题.教师应要求学生遇到问题联想理论,站在理论之上分析问题.
3.学会总结解题的经验.对于典型习题,做后要养成总结经验的习惯:什么是决定性的一步?什么是主要困难?在解题中暴露出在知识上或思路上的弱点或不足?解法是否可以改进?是否还有别的解法?条件中哪些是本质性的?哪些是非本质性的?能否把这个题目做出推广从而发现同类问题的一般解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加深了对题目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效地提高了解题能力.这是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的有效措施.
4.做错了题一定要找出原因.教师应要求学生回到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的运算、绘图上.
5.做章末解题小结.教师在一章教学之后,应要求学生把本章分散做过的习题进行一次系统的分类,总结出每一类题目的解法和技巧,并且把它们上升到理论.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读书能力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几个问题
1.在教学内容上,要把知识教学和方法教学相结合.具体地讲,就是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和不同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某个方面的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2.在教学进程上,一般应先见森林(或树木)后看树木(或森林).处理好知识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一个学科要这样做,一个单元也应如此.更重要的是,这样做能把问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揭示出来,诱导学生去思考、去钻研、去探索,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在教学形式上,把读书和研究相结合.在某种意义上讲,读书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研究是读书进程的继续和发展.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读书趋向更高、更深的阶段.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在阅读教材中引导学生狠抓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使读书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2)在阅读教材中引导学生模拟科研人员发现真理的某些过程,使读书和研究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新课时,尽力捕捉时机,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探索内容,引导学生把读书和研究(创造)相结合.由于思维的主体是学生,他们亲身经历了发现真理的某些过程,所以,不仅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亲切深刻,而且感受到做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的喜悦.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研究才能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