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关系研究
2017-03-30华晓芳
华晓芳
摘 要: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方式由以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对我国高等教育大学生而言,因为局限于学习专业,地方产业发展情况还有人力资源过盛等因素影响,有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与创业过程中遇到重重障碍。一线城市的就业与创业环境相对比较好,而二三线城市很多学生认为没有没有用武之地,所以避之唯恐不及。针对此状况,高等教育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除促进学生就业与创业观念积极转变以外,还应当对当前人才就业与创业培养模式加以变革,探索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有效模式,把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改革视为打破当前就业、创业困难僵局的有效解决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大学生;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3001303
引言
伴随高等教育向社会大众普及,大学生选择职场的时候同样面对很多问题。在此情况下,社会的各阶级也应努力帮助大学生养成科学就业观与创业观,结合学习到的知识投入到就业与创业队伍中,不再受到传统就业与创业思想与模式的局限。所以,通过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对就业以及创业方向进行调整。就业与创业教育通常指的是为培育受教育者而应具备的就业及创业精神、能力与思维等整体素质,同时让被教育者掌握一定就业与创业技巧的教育模式。现如今我国各高校就业与创业教育更多被大家所关注,这是因为一边教育理念不断普及与更新,另一边高校开通新就业与创业渠道而进行不断尝试与探索。中国就业与创业教育结构调整做过试点以后,在国家范围内开始推广普及,尤其是在当前就业与创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形势逐渐严峻的当下,更多高等教育机构日益重视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相关内容,但又因为限于某些高校发展情况与学生学习特点,不可全部借鉴其他高校尤其是综合院校的就业与创业教育模式与经验,想要培养具备就业与创业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应当针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关系加以深入研究,同时探究高等教育新理念与模式,如此才能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高等教育结构和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概述
首先,高等教育結构。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宏观与微观结构这两个组成部分,宏观部分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外界因素存在密切关联,是关乎高等教育整体的结构,包含有管理体制、地区、能级、形式、科类与层次结构等;而微观结构指的是高校内部众多要素间形成组合状态,同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律息息相关,包含有各人员知识结构、队伍、教材、学科专业与课程结构等。而有很多专家学者指出,当前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中分别存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合理性;专业与学科结构失衡;道德水平不高,学风不正;管理人员能力及素质对管理水平提高形成较大制约;师资储备不够,教学效率不高;理论和实际脱节严重,以致学生实践能力差等问题。其次,大学生创业与就业。依据国际同行标准,年龄属于规定年龄范围,存在下述情况之一便可被判别为就业或创业者:一是处于工作阶段,指的是规定时间内从事有收入或报酬的工作者;二是拥有职业,临时无法工作者;三是自营业与雇主人员,或是帮家庭企业或农场等经营不收取报酬的人。
有关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困难,也有很多人认为高等教育调整力度无法满足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从而导致毕业生创业与就业难度加大。大学生见习实习方面环节薄弱,缺乏必要指导,而且传帮带培训环节设置也不够科学。通过对众多专家学者创业与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主要包含下述几方面:政府政策、市场供求关系、高等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和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等。而此次研究将重点由高等教育层面出发探索其与大学生就业、创业间的关系,还有对大学生创业与就业难问题加以解决。同时,大学生想要顺利进行就业与创业则需要知识、能力与个体品质等的集合,包含有非专业及专业素质两大类。专业素质指个体进行某类工作的能力与水平,需要个体具备从事社会职业相关活动的必备专业知识、能力与创新思维等。非专业的素养同专业素养正好互相对应,同专业素养比起来,该素养根本性与基础性特征更为明显。非专业性素养通常指的是除了专业知识与能力以外其他必备人格和通用能力,比如适应社会能力等[1]。
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关系
1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方向构成影响
随着国家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如今各类高校毕业生数也从20世纪末的100万人增加到600万人左右,全国人才整体情况也表现为供大于求[2]。实质上因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阶段有各种问题相继出现,致使国家社会需求和人才供给存在各类冲突依次表现出来,各种人才并未得到用武之地,各类型人才比重不均衡便为一个主要原因。前几年国家高校发展有片面追逐高层次的情况,专本还有研究生比例失调情况非常严重,很难满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对于各层次人才的需要,而在专科生与研究生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稀缺。该状况导致国家人才结构不健全发展:一是企业对于人才学历需求逐渐提升。专科生能做的事情却将最低门槛设置为本科生,致使大部分专科生面临失业危机,对人才资源形成较大浪费;二是毕业生尤其本科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结果最终对就业与创业结果不能称心如意。这种职业和学历错位也使得大量研发与基础研究工作缺少储备。虽说国内高等教育发展至大众化中期环节,但预计未来十多年间,我国还会处在工业化初期,还是需要大量技能型、应用型与技术型人才,不单要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还是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球大部分发达国家也是历经该时期才发展到高级工业阶段。产业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需要也表现出梯度结构,而且人才层次与经济发达情况呈正比。学校规模与教学资源对培养学生层次与类型起到决定性作用,不同学校招收比例、对象需要按照学校规模与教学资源还有培养目标等进行调整,而不能人云亦云,否则就可能造成人才分布不合理与资源浪费等问题。所以,对高等教育结构合理调整对于大学生合理选取创业与就业方向意义重大。
2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创业与就业选择构成影响
高等教育结构当中除比例关系和大学生创业就业关系比较密切外,高等教育结构间衔接程度同样直接关系大学生创业以及就业。而结构失业便是毕业生的层次供给和社会需求相互脱离而生成的结果,一是由于社会需求人才缺失,二是由于大量毕业生创业与就业形势严峻。相关资料显示,每年均有较多高考录取但是未报到的继续复读者,这其中大部分为专科学院与高职院校录取的。出现该情况和家长与学生思想理念陈旧不无关系,原因是他们认为从这些学校毕业者未来并不会有太好的发展。还有当前社会现实决定不论企业抑或高校,都要求就业者或创业者具有较高学历,就业者有较高学历才会被企业聘用,而创业者有较高学历才会被属下或合作伙伴等所认同。因此其宁可花一至两年复读,也不想去高职高专上学,希望可以考上重点大学获取稳定工作。另外,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不流畅衔接也让学生感到十分不便。因为高职高专和普通高校间缺少沟通桥梁,而致使高职高专学生难以得到继续学习的机会,被迫选择社会入职。各类因素致使高等教育结构突显出不合理性,进一步对学生创业与就业选择还有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构成影响[3]。
3大学生创业与就业问题限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想要缓解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创业压力,国家出台众多政策以解燃眉之急,比如鼓励大学生从事村官工作或自主创业、放宽升学限制等。当前考研成为国家、众多学校与学生普遍认可让学生打破创业与就业僵局的一种方式。所以一个班级超过半数参与考研的并不在少数,研究生的培养速度也明显加快,使得招生质量大大降低,培养模式单一,同时对本科教育也构成些许影响。有些学校十多个研究生跟随一位导师,讲课方式和本科也基本一致,这一高等教育结构变化情况是发人深省的。想要满足金融危机环境下国家就业创业政策需要,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结构当中研究生比例的冲突情况,适当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以及提速是必须的。但是,在缺少宏观调控和分级控制背景下,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太快增加,也使得诸多新冲突问题产生。
三、科学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解决大学生创业与就业难问题的途径 1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与就业观
高校要参照新形势引导学生看清新的创业与就业形势,更新创业与就业理念,让学生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规划。高校要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辅导相关工作,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相关教育,让大学生在学校里树立正确的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用乐观、积极心态参与创业与就业。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创业与就业的期望值太高,从入学之日起便打定去大企业、大城市创业与就业的想法,看中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而对于西部这些偏远地区及基层创业与就业存有抵触情绪,致使自身职业定位同创业与就业现实存在冲突。基于此,第一,要帮大学生培养创业与就业风险理念。目前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体制较为完善,市场经济依据优胜劣汰价值规律运行。高校应当帮助学生认清不存在终身铁饭碗,帮助学生树立创业与就业风险理念。第二,帮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目前有部分大学生认定只有到事业单位、公务机关、国有企业方才算有比较体面的工作,因此抱定宁缺毋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心态在家待业。基于此,高校要凭借理想信念相关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只有凭借自身勤劳努力方可以致富,而且无论做任何工作都应觉得光荣。第三,要帮助大学生构筑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社会飞速进步,技能与知识日新月异。要帮学生构筑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居于主动位置。最后,要帮大学生构筑爱岗敬业的观念。想要将一份工作做好,一定要热爱这份工作。大学生要加倍珍惜自己的创业与就业机会,树立乐业、敬业、创业及勤业、爱岗敬业理念。
2对创业与就业教育体系进行不断补充完善
创业与就业教育旨在将学生的创业与就业能力提升上去,因此创业与就业教育的课程是贯彻教育目标的有力手段。教师应当意识到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飞跃式发展,培养人才需要由专业人才过渡至应用型人才,对学生通识教育进行强化,对课程进行设计应当包含培养创业与就业意识、防控风险、工商管理、经济学与银行贷款等诸多领域,要引导学生掌握国家政策与法律有关内容。如医学院校学生应当掌握卫生管理部门有关条令与规定等,以让大学生开拓视野。要使本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资源加以优化配置,创业与就业教育应当具备高等教育专业特色。要知道高等教育专家教授的专业知识都是很丰富的,因而大学生应依赖该技术团队创业与就业,使创业与就业项目更富技术含量。
3把提升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能力作为核心
创业与就业能力中包含自主学习、机会识别与领导决策等方面的能力。想要扭转当前大学生被动就业观念,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能力的目的,就应当从下述两点出发:其一,将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意识作为突破口,对其创业与就业观念进行转变。为此,在开展高等教育过程中应当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的创业、就业与育人氛围,比如多举办些创业与就业设计和计划比赛等,对学生创业与就业训练给予鼓励,或请成功案例现身说法,带领学校各专业学生结合本专业特色,开拓创业与就业思维,强化创业与就业意识与能力培养,积极激发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积极性;其二,要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进行着重培养,尤其是组织管理、创新与决策能力等的培养,让学生全方位发展;其三,要差异化、分层次展开培养。面对全院校学生,采用比赛、讲座与论坛等方式,支持大学生把专业知识和创业、就业有效融合,夯实创业与就业教育基础知识,增强创业与就业理念,并对学生潜能不断进行挖掘开拓[4]。对想要创业与就业但是能力不足者应当着重培养其能力,对同时具备创业与就业意识与能力的学生应当在其专业性方面下大功夫,要由专业创业与就业导师加以跟踪式辅导,以此达到针对性培养目的。
4加快实践基地建设
创业与就业活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对于创业与就业能力也可以达到提升与锻炼作用。因为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更加应该依赖校企强强联合,同时应对高等教育资源加以优势整合,对创业与就业学生的创业与就业项目进行考察后,对可行的给予资金、场地与设施等方面的支持,让学生能够有实践操作的机会[5]。经创业、就业实践与实习岗位等的设置,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交流实践心得,并带动更多的学生培养科学创业与就業理念,同时对创业与就业能力进行不断提升。除此之外,带动大学生加入创业与就业队伍不应单纯局限在本专业中,如果条件允许也可考虑同其他专业联合,建立学生科研场地,培养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创新与创业或就业的积极性,提升整体凝聚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增长促使各国家之间联系更为紧密,在这一国际化进程环境背景下,我国要想在国际站稳脚跟,并提高国际地位,就需要人才力量予以强有力支持。可以说,无论是国家又或者企业在发展上都离不开创新,而具备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正是当前国家发展最需要的人才。但是就目前来讲,众多大学生却较为缺乏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这与高校该方面教育缺失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因此,高校势必要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并对大学生予以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培养。现今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可以说是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换句话讲,大学生从高校毕业之后不仅仅要掌握本专业技能以及理论知识,更加需要具备适应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因为现今时代进步以及社会发展并不缺乏满腹技能理论的人才,而是需要在原有技能知识基础上具备较强的技能创新以及知识创新和独立创业的人才,而该种人才将是未来国家发展严重缺失的人才力量,也势必将成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栋梁。由此,高等教育就需要针对当前大学生教育,进行人才培养实际模式的更新转变,积极科学地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尤其是对于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需要予以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马廷奇.产业结构转型、专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促进[J].中国高等教育,2013(Z3):56—59.
[2]王坤.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就业[J].前沿,2013(21):128—130.
[3]徐真.产业升级、结构转型与大学生就业促进研究——基于2015年吉林省大学生就业监测的情况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6(5):107—112.
[4]江彩霞.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6(1).
[5]孙阳春,梅海玲,欧阳润清.高等教育结构研究方法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