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理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2017-03-30杨铭姜贵民杜健
杨铭+姜贵民+杜健
【摘要】 目的:探讨自拟理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急诊科2015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气滞血瘀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抗心绞痛治疗,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理气活血汤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时间、心电图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时间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理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自拟理气活血汤; 气虚血瘀型; 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
doi:10.14033/j.cnki.cfmr.2017.8.0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8-0035-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临床特点为发病率较高,且病情变化较快,有进一步恶化的倾向,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性猝死等心血管危重症,若抢救不及时甚至死亡[1]。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扩血管、抗凝等常规西药治疗,但具有不良反应且易产生耐藥性,对于部分患者疗效欠佳[2]。近些年,笔者所在医院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自拟中药方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均为气虚血瘀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6~75岁,平均(60.5±2.3)岁;病程10~32个月,平均为(20±10)个月。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8~74岁,平均(61.5±2.0)岁,病程12~34个月,平均(22±1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有关《不稳定性心绞痛诊疗建议》中关于不稳定心绞痛的诊断标准:患者48 h之内至少有1次心绞痛发作,1个月内心绞痛发作频繁,有一定的诱发因素,疼痛时间较长,且发作时静息心电图显示ST段>0.1 mV[3]。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根据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气虚血瘀型的诊断标准:其中主症为胸痛、胸闷,次症为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晦暗、自汗,舌脉象为舌淡紫或淡暗或有瘀点,脉弱而涩或结代[4]。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关于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且同时满足中医辩证符合气虚血瘀型胸痹者;年龄40~80岁;实验室检查,静息心电图检查显示ST-T段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患者依从性好,能按规定的时间服药;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应用硝酸脂类扩血管药物无法耐受者;经过检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疾病引起的胸痛者;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近期接受过介入治疗或其他手术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西药抗心绞痛治疗,嘱咐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以及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片、硝酸酯类硝酸异山梨酯片等改善缺血,辛伐他丁等他汀类调节脂类药物及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理气活血汤口服,方剂组成为党参12 g,黄芪30 g,陈皮15 g,熟地20 g,当归12 g,芍药15 g,川芎12 g,丹参10 g,桃仁12 g,红花12 g,乳香12 g,没药12 g,柴胡15 g,枳壳15 g,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两组均1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时间、心电图疗效等。
1.5.1 临床症状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发作时间减少超过80%;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发作时间减少50%~80%;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时间减少不足5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5]。
1.5.2 心电图 显效: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原有的缺血性ST段基本恢复正常;有效: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原有的缺血性ST段未恢复至正常,但ST段回升≥0.05 mV或倒置的T波变浅超过50%;无效:静息状态下心电图ST-T段异常无任何好转倾向[6]。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时间对比
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心电图疗效对比
治疗组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主要是由于心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性缺血缺氧引起的一种临床表现[7]。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多采取增加冠脉供血治疗,但其治疗方法有诸多限制[8]。本病属于中医的“胸痹、真心痛”范畴,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有心悸、肢冷、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灵枢·厥论》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中医认为本病发生与年老体衰、阳气不足、七情内伤、饮食失调、寒邪内侵等因素有关,总的病机为本虚标实,其中以气虚血瘀型较为常见,故中医辩证治疗应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治疗本病。
笔者所在医院对不稳定性心绞痛采用自拟中药方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时间、心电图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拟理气活血汤治疗,药物组成为党参、黄芪、陈皮、熟地、当归、芍药、川芎、丹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柴胡、枳壳、甘草。其中党参、黄芪、陈皮具有补益心气之效,熟地、川芎、桃仁、红花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芍药、当归、丹参养血活血,乳香、没药二药同用可活血行气止痛,柴胡、枳壳行气豁痰开胸,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共用,共奏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多数活血药可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进而改善心脏代谢。
综上所述,自拟理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能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减少其发作的次数及降低发作时间,且改变心电图缺血性情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申浩,胡晶,谢雁鸣,等,参麦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系统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85-288.
[2]刘德蕊.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穩定性心绞痛54例[J].河南中医,2015,35(4):717-719.
[3]冯静,李占全,孔宏亮.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随机平衡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5):93-95.
[4]刘振,王昕,刘亮亮,等.益气逐瘀丸对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X-CL16、MMP-9水平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4):314-316.
[5]高慧锋.益气化痰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11):1481-1482.
[6]宋水田.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18):119-121.
[7]文旭,马民强,朱晓娜.化痰逐瘀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44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4):33-34.
[8]崔俊峰,梁宏,刘爱东.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分布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3,33(5):482-483.
(收稿日期:2016-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