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探讨
2015-04-29海尔尼沙·肉孜
海尔尼沙·肉孜
摘要: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NSTEMI)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 选取62例UA和N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相关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病情分级,及时给予药物、介入治疗,观察患者心绞痛改善情况。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记物明显升高,规范治疗后心绞痛分级明显改善。结论 心肌损伤标记物检测可作为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积极合理的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治疗
不稳定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是ACS(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急性冠脉综合征最主要的原因是易损、不稳定性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斑块在冠脉内形成血栓,导致心肌缺血,患者发生心前区剧烈疼痛。依据冠脉官腔是否完全闭塞,分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后者同时伴有不稳定心绞痛[1]。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危险程度不同,分期及预后也不一样,应结合临床表现及全面辅助检查及时确诊UA和NSTEMI患者,尽早进行有效的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月我院心血管科收治的62例UA和NSTEMI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男41例,女21例;年龄56~73岁,平均(61.3±5.47)岁。病程2~11年,平均(5.8±2.39)年。排除年龄超过80岁、存在严重性心力衰竭、药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压及血小板数量异常的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标准,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相关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1.2.1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采取超声心动图监测患者室壁运动情况、运动心电图评定患者的心脏运动耐量和分级、血管造影判断心肌缺血情况,心肌负荷量检查补充心电图及推测患者预后。实验室检查心脏标志物(肌红蛋白、CK-MB、cTnT和cTnI),依据心脏标志物增高程度及持续时间,对UA和NSTEMI的危险性作出相应的诊断。
1.2.2心绞痛病情分级诊断 依据以上相关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病理学诊断,对患者进行高度危险性、中度危险性及低度危险性患者划分。病情危险程度诊断标准如下:①低危UA和NSTEMI:检查前15d内发作;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无明显变化;临床辅助检查均为阴性;心脏标志物检查结果未升高。②中度危险:静息时出现胸痛症状,时间持续20min,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可改善;心电图T波明显倒置;有心肌梗死及使用阿司匹林病史;体检阴性;心脏标志物一定程度增高,cTnT(0.01~0.1)ug/L。③高度危险:心绞痛呈进行性加重,持续时间>20mim/次;心电图显示ST段压低(幅度>0.05mV)、室性心动过速;有心肌缺血病史,心脏标志物升高明显,cTnT>0.1ug/L。出现以上1项及以上指标异常即可诊断为相应高度危险性UA和NSTEMI。
1.3治疗 参照《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
1.4疗效评定 参照美国心脏学会制定的新的诊断标准(2007年)评定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的等级改善情况[3]。I级:日常基本活动不会发作心绞痛;Ⅱ级:日常基本活动受到限制,200m以上行走、登高及情绪激动时均可发作;Ⅲ级:日常基本活动明显受限,步行<200m;IV级:静息状态即会发作心绞痛。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心肌损伤标记物检测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记物明显升高,且心脏肌钙蛋白(cTnT和cTnI)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见表1。
2.2治疗前后心绞痛分级改善情况 治疗后心绞痛分级明显改善,前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快速做出诊断、正确评估低度危险性、中度及高度危险性,分别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时进行药物和其他治疗,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键[4]。
UA和NSTEMI患者危险性程度不同,预后及治疗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临床治疗方式也各不相同。急性期UA/NSTEMI患者均需卧床休息,低流量吸氧,持续进行心电监护等。低危患者留院观察24~48h,心电图无缺血表现、CK-MB无升高、肌钙蛋白正常,且留观期间未再次发生心绞痛,则可回家休息。对中危、高危患者,尤其是心脏肌钙蛋白升高的患者,则应住院强化治疗,无效者早期进行介入方式治疗[5]。
①抗缺血治疗: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服或静脉滴注,5~10min后可重复使用一次。②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阿司匹林高危患者起始剂量200mg,中危患者起始剂量150mg,然后按(75~150)mg/d的剂量使用。低分子肝素起始剂量60~70IU/Kg静脉团注,维持剂量(12~15)IU/Kg-1。治疗期间观察并控制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对照值的1.5~2.5倍左右。③他汀类:阿托伐他汀。24h内急查血脂水平,并给予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6]。④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治疗。本研究中,经积极规范治疗后心绞痛分级明显改善,Ⅰ级(20.97)vs(33.87),Ⅳ级(8.06%)vs(1.61%),证实及时诊断、早期治疗可提高UA和NSTEMI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王晓天,郭昊,唐明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20):114-116.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
[3]马礼坤.美国心脏病学院和美国心脏学会新的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J].临床内科杂志,2007,24(12):808-810.
[4]穆展,吴志红,闫书彩,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Adropin水平变化及意义[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4,28(05):273-276.
[5]扬光,史忠,赵晓辉.地西泮急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15):2009-2011,2014.
[6]郭清芳,李星新,赖晓霏.IMA、hs-CRP、MYO、CK-MB、hs-cTnT 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症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4:1861-1863.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