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开放合作、协同协调、生态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新思想
2017-03-30李海鸣
李海鸣
摘 要:区域发展思想是我国几代领导人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延续和深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倡导区域开放合作、协同协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更是把我国区域发展问题放在国际国内的大势中加以思考。
关键词: 区域发展;开放合作;协同协调;生态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003-0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几代领导人根据当时中国区域发展的状况都提出了鲜明的区域发展思想。建国初,毛泽东同志认为,历史形成的我国工业布局过分偏重沿海的状况,不利于内地工业的发展,必须平衡工业发展布局,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同志看到中国整体经济的落后,认为可以利用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通过沿海和内地的非均衡发展,最终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两个大局”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沿海和内地的差距也迅速扩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江泽民同志不失时机地提出西部大开发,使区域经济走上了协调发展之路。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先后启动了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再加上西部大开发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一起构成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这一战略具有鲜明的统筹区域发展的特点。
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更是把我国区域发展问题放在国际国内的大势中加以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們“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善于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我们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并且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乃大势所趋”。正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大势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上海自贸区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这些战略既是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延续和深化,又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新的内涵。
一、倡导区域开放合作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区域发展思想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把中国区域发展问题和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势中谋划。为此,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芝麻开门,这门已经开了你就关不上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乃大势所趋,中国顺应了这样一个时代潮流,坚定不移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向世界各国表达这一思想。2013年3月27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发表的“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主旨讲话中指出,中国致力于实现两大战略目标的发展既是开放的发展,又是合作的发展。2013年3月29日,在刚果共和国议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同非洲国家团结互助,扩大对非贸易和投资、加强对非务实合作。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将致力于促进亚洲和世界范围的区域合作。将在国家间的互联互通建设、地区性融资平台搭建以及区域内经济融合等方面努力推进,以提高地区竞争力。对于亚洲区域合作以及亚洲之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区域或次区域合作,中国也将积极参与和推进。2013年6月5日在墨西哥参议院的演讲中指出,我们将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坚持改革开放,谋求共同发展,将更多的发展机会带给全世界。2013年9月5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2013年9月13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将寻求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在致力于实现各方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发挥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潜力,促进共同发展繁荣。2013年10月7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发挥沿海沿边内陆的开放优势,实现开放优势互补,使这些开放区域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带动区域发展。我们将致力于构建横跨太平洋两岸、惠及各方的地区合作框架。在亚太经合组织的作用下,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理念。各国共同建设好区域合作框架,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思想共同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2013年10月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提出,有关安排应该倡导合作而非对立、开放而非封闭、共赢而非零和的理念,共同致力于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希望亚太地区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开放式发展,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区域开放合作的重要实践就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9月7日,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为了紧密联系欧亚各国经济,使它们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各国可以创新合作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愿意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地区国家——东盟各国的海上合作,把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使用得更好,使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得更好,大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个战略,一个致力于大陆,一个致力于海洋,一个连接于欧亚,一个连接于东南亚,都以周边国家为基础同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开放,都是本着合作共赢的精神,构想交相辉映,提出之后在国际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区域开放合作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危机以后,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更高标准的国际自由贸易协定在框架、内容、要义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与规定,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贸易规则、标准和格局,挑战现有贸易规则体系。因此,必将提高非自贸区国家的进入门槛。而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政策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WTO 多边贸易框架体制下,在新一轮区域自由贸易谈判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中国如果不积极应对,可能会影响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2013年8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筹备工作汇报;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就强调,建设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一项国家战略,要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重视对外的开放合作,也重视对内的开放合作。2000年,他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时,就在《发展研究》上发表的《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努力提升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文章中指出,要在增强开放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因为对外开放是强国富省的必由之路,为此,要在大开放中谋求大发展,在大融合中实现大提高。2005年,他在浙江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注重内源发展与对外开放、外向拓展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本土经济的竞争力”。同时,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也都体现开放合作的精神。
二、强调区域协同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在强调竞争的机制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在这一机制主导下,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较严重的后果:经济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各地不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难以整合区域内产业分工与经济协作,实现区域内部协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区域协同发展问题。早在主政浙江时,他就强调,“资本跨区域流动其实是一种能够实现双赢的举动。广大浙商在‘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中,不仅为国家统筹区域发展以及所在地经济作出了贡献,而且延伸了浙江的产业链,推动了浙江产业的梯度转移,促进了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2013年7 月,他在视察武汉新港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強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努力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4年 4 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再次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2013年5月,他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写好京津这篇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城记”。2013年8月,在北戴河主持会议时,又再次指出京津冀要推动协同发展。此后,习总书记还多次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作出指示。2014年2月,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其中强调指出,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加快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编制,定位好京津冀三地功能、各自产业分工、城市整体布局、基础设施配套以及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要形成具体措施,体现在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及项目安排等方面。着力推动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冲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束缚,一起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努力。着力促进产业对接协作,把三地产业发展链条理顺,努力形成良好机制,促进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对接好产业规划,避免同构性、同质化发展。着力促进市场一体化,使阻碍人才、资本、产权、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种种体制机制性弊端得以破除,推动各类要素在区域内按照市场规律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从以上的系列讲话中可以看出,习总书记特别强调区域发展的协同观念,并从顶层设计、思想、体制机制等方面指出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具有指导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普遍意义。
以城市群的构建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也是习近平同志区域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城市集群发展是一个国家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城市集群发展可以带来很好的协同效应。大都市能通过城市群发展解决交通、环境等“大城市病”,同时,也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使它们之间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中小城市通过融入城市群,也能强化优势、弱化劣势,增加更多的发展机会。我国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及构建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城市群等7个城市群。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成渝城市群、黔中和滇中区域性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五大城市群。2016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同意,这也是我国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对于城市群的建设,习总书记也作出过明确指示:要调整优化好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提高城市分工和协作水平,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努力提升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及内涵发展水平。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而至的城市群发展也必将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
中国地域广阔,区域间城乡间经济发展的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几代领导人都致力于区域的协调发展。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谈到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他指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并强调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就是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这一问题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其提出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打破了原有的横向空间布局,使处于东中西三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同处一个带状经济体中,可以促进带状经济体内的区域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强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形成错位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新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习总书记关注区域协调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他在福建省工作期间就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和农村摆脱贫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浙江省工作期间,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并受邀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介绍浙江省致力于城乡统筹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影响广泛。到中央工作后,习总书记就统筹城乡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问题赴各地进行了多次考察调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他还指出,消灭贫困,改善人民生活,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有关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问题作出了部署。其中,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的说明中指出,要注重健全体制机制,努力形成以工业促农业、以城市带乡村、工业和农业互惠、城市和乡村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让广大农民在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平等地参与进来,对于现代化的成果共同分享。并提出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改革的三大举措。习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我们高度重视并解决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问题,缓解社会经济矛盾,激发新的增长潜力,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三、重视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走什么样的道路非常重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习总书记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一直秉承这一理念,并将其融入到区域发展的诸多方面。
在地方工作时,习总书记就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可持续发展。在担任正定县县委书记时,他就主持制订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在担任福建省省长时,就强调要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提出建设“具备发达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的省份”的奋斗目标。主政浙江省后,提出要打造“绿色浙江”,并认为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从而使整个社会迈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到中央工作以后,他就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更高的层面来认识。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对于困惑许多地方干部的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问题,习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要自觉地推动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不要为了一时的经济增长而去牺牲环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在推進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习总书记也特别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谈到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时指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下转17页)(上接5页)源。扩大湖泊、湿地、森林等土地占比,提高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确保生态安全。当谈到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时指出,城镇化建设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牢固树立天人合一的理念,要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让城市真正融进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谈到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时指出,进行城镇开发时,要根据其所处区域的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要尽快划定每个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开发边界,把城市布局在大自然中,让城市居民也能享受绿水青山。
对于国土空间开发,习总书记强调“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国土开发必须秉承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要致力于整体谋划,对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要科学布局,留给自然更多修复空间。要矢志不渝地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城镇建设用地上,要按照集约高效、宜居适度、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促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