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困境与对策
2017-03-29王鹏
王鹏
(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困境与对策
王鹏
(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意愿和兴趣自愿组成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的第二课堂。自媒体时代信息大量生成,信息量大往往真假难辨,而网络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较以往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些都给学生社团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也为学生社团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高校管理者要善于利用自媒体的优势,使高校学生社团重新散发新的活力。
自媒体;学生社团;困境;对策
高校学生社团是青年大学生基于共同的意愿和兴趣爱好,自愿组成并按照章程自发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性组织。社团活动可拓展学生成长空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课堂教学共同实现青年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第二课堂的引领者[1]。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自媒体时代来临使得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对学生社团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成长成才更需学生社团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提升吸引力,焕发新活力。
一、自媒体概念及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一)自媒体的相关概念
自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指私人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确定的大多数或者确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还可称为“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自媒体包括QQ空间、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人人网、知乎、百度贴吧等。报刊、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是自上而下主导“点对面”的传播方式,传播者与受众分得很清,而自媒体是由普通大众主导平行化“点到点”的信息传播活动,每个社会个体都可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其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
自摩尔定律提出后50多年来,由它驱动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持续增长,现在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及计算机处理能力是以前无法比拟的[2]13。自媒体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平民化和普泛化,使互联网产生的信息又呈指数级增长,这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据统计,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达到6.68亿,其中手机网民5.94亿人,新闻和信息的获取80%是通过新媒体平台。腾讯公司最新披露出微信公众号数量已经突破1000万个,而全国报纸仅有1900多份,新浪每天新发微博有3.6亿条,微信每天发送消息有121亿条,整个互联网一天就有300亿条信息产生。
(二)自媒体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相似理论,媒介的作用是影响人们的理解和思考习惯,对于社会来说有意义和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目前的大学生属于95后的年轻一代,他们伴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中成长,思维活跃且善于表达和分享,自媒体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自媒体对于大学生不仅是新闻信息的获取,还具有社交、自我展示的属性,在自己媒体平台上,极力打造自己的粉丝群体,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自媒体已经改变了青年学生的生活、行为及思维方式[3],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不愿遵从权威,关注自我利益,奉献精神淡漠、价值观念多元,集体观念不强。自媒体时代产生巨大的数据信息,来自四面八方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声音,使“主流传统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不愿意再接受被所谓权威告知对错,而是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经过自己的思考、辨别,然后依据自身的情景对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二、自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社团面临的困境
学生社团在开展和举办活动中能彰显社团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新生进入大学加入自己感兴趣学生社团,在高年级学长带动下,与一些有共同兴趣和志向的朋友在一起就不会感到陌生,社团提供的实践机会也能培养新生的协作意识,提升沟通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这些都利于新生更快更好适应大学生活[4]。大学秋季学期正是学生社团招兵买马,新生如火如荼报名参与的时期。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发放以“大学生参与社团情况”为主题的调查问卷,在651名受访大学生中,98.24%的学生表示在大一开学季曾加入过社团,其中61.14%现在已经退出社团。这个调查结果无疑给新生们泼了盆冷水,也让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者惊觉和触目,高校学生社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一些困境。
(一)信息渠道多广,价值引领较难
移动互联的发展使得每个人能随时随地从互联网及自媒体上获取大量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但信息渠道多也导致了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这些信息往往是真伪难辨,混淆视听,加上自媒体的传播容易让人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使大家在判断信息真假时带有更多的主观情绪。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辨别能力还有待加强,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而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按照兴趣组织起来发展自己个性的群体性活动,若被一些网络信息有意误导,加之不能及时给予疏导防范,就容易使社团活动偏离主题,导致偏离主流价值观。
(二)专业指导不足,吸引力在下降
学生社团在高校一般是由校团委统一管理,隶属于不同的学院,每个社团成立之初必须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但现实中许多社团的指导教师却形同虚设,工作不积极热情度不高。社团的指导教师一部分是团委教师,他们不仅负责社团的工作还有共青团和学生会的日常活动,具体事务的咨询处理,对社团指导的时间和精力就很有限,另外在劳动报酬上不明确,基本属于义务劳动,使得教师积极性不高。另一部分社团指导教师来自校内专业任课老师,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都很繁重,使教师无暇顾及学生社团指导,而指导社团工作在课时工作量,职称评定等方面也难以得到相应的认可。这些均导致了社团指导力量不足,部分活动低水平重复质量不高,吸引力持续下降,就出现了部分学生加入不久就退出社团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制约学生社团的发展。
(三)发展不够平衡,缺乏有力传承
近年来学生社团的数量、类型和规模都在逐步扩大和上升,但其性质、规模、发展历史不同,也使得社团的发展良莠不齐。有些社团规模大、制度完善、吸引力强,活动多且影响广;而有些社团却仅凭社团负责人的一腔热情和个人魅力,一旦面临自己毕业或离开就出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情景。还有一些社团负责人只关注自己任期内社团的发展,不关心对下一届社团核心的培养,造成他们在任时社团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卸任后社团活动影响力直线下降,再加上许多社团由于场地限制,社团资料和活动档案等资料管理不善、交接不力,致使社团文化不能得到有力的继承和发展。
(四)经费难以保障,功利色彩蔓延
学生社团活动一方面受团委审核把关,财务制度越来越严格,活动经费报销的手续变得繁杂,使得一些社团负责人在工作中瞻前顾后,畏手畏脚,另一方面有些学生社团财务管理不严存在乱收费、乱花费,当社团干部“实惠多多”致使社团负责人不能任人为贤,私下指定与其关系好的朋友为下一任社团干部,这样不正常换届行为也阻碍了社团的健康发展。或许是因功利化思维让学生社团慢慢变味了、跑偏了,令那些曾经一腔热血为了兴趣爱好、提高素质慕名而来的学生发现找不到归属感而大失所望,草草退团,而仅是留下了当初就是带着从众心理或追求功利而加入的机会主义者。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社团发展的对策
互联时代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给学生社团发展带来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也给其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只有利用自媒体的优势,结合新时期学生特点,这样才能克服学生社团发展面临的一些困境,使其散发新的活力。
(一)打破时空限制,增加工作便利性
自媒体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社团成员的活动形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当前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自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能得到要学习、研究乃至创新的信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社团正是大学生基于兴趣集合在一起的组织,社团成员能充分利用网络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以促进社团的创新和发展。自媒体的互动性使得社团成员的交流更为便利,更能充分在一起集思广益和开展讨论而不受活动场地,统一时间的羁绊,增强社团内部的分工协作与交流沟通。自媒体的共享性使社团活动在前期宣传、形式选择、效果渲染等方面都能利用网络资源,这就降低了社团活动经营成本。自媒体传播还有即时化的特点,使一些与学生时间相冲突的社团活动,可以通过视频直播、微信群讨论、线上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打破时空限制,这些都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扩大社团活动参与度,增强社团活动的吸引力[5]。
(二)彰显个人价值,提升社团吸引力
学校管理社团不应仅看重学生社团的风光或失意,而是让每个社团要有明确定位。青年大学生通过一起设定经营目标、组建团队、打造项目和实现目标这样的方式来获得课堂之外乐趣,通过实践活动积累必要的管理与团队协作经验,提升自身沟通协调能力,这样才能展示社团的活力。学校社团管理者还应对社团负责人开展必要的培训,使其熟悉社团的定位、发展、需求、责任及财务制度。社团指导教师也应参加类似培训,并在学校制度层面对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予以认可,不论是社团负责人还是指导教师都应充分利用网络时代自媒体的特点,充分展示自身魅力,不断提升个人价值,打造自己的社团粉丝群,把社团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结合起来[6]。
要尊重学生对社团的自治权,社团活动申请一旦获得批准之后,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也不违背学校的相关制度,校方管理者及指导教师就不应该多加干预,而是要充分的支持。在财务上充分信任学生,根据学生活动的现实特点,帮其理顺经费报销等手续,这样社团日常活动就能独立自主开展,学生的自主创新就不会受到抑制,社团活动才能更具吸引力。
(三)增强社团认知度,建立反馈机制
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社团的组织和活动方式因网络时代的特点变得更为多样,但还存在学生对一些社团认知不高的情况。新生一般都热衷于志愿公益类及户外体育类社团,而对学术科技类社团的参与度及满意度都较低。学生只有在对社团充分认知的前提下,才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避免盲目、从众选择,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个性的培养与个人能力的发展,可以通过对社团认知度的调查,了解社团活动的宣传是否到位,学生对各类社团是否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对于认知度较低的社团,要从社团招新、活动宣传等方面入手提升,增强学生对社团的认知度。
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在鼓励社团积极开展活动的同时,更应对社团活动开展的结果进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参与度及满意度,建议一种网络反馈机制,促进社团建设、明确社团方向、完善社团管理,更好地推动社团活动的开展。还要强化社团负责人的职责意识,对于那些学生认知度,参与度不高的边缘社团提出警示,如果社团人员流失严重,而社团负责人的经营理念落伍,又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就应对其除名,这对于提升社团质量也尤为关键。
[1]刘谦.大学社团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07):181-182.
[2]吴军著.智能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余越.自媒体环境下青年意见表达的形态、特征及引导策略[J].网络思政,2016,(01):85-89.
[4]隽敏.关于大学生社团发展困境的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5,(02):51-53.
[5]林.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影响现状的调查分析[J].科技创业,2014,(05):119-121.
[6]邓波.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困境及出路[J].山西师大学报,2015,(05):149-151.
(责任编辑 王建华)
C912.2
:A
:1673-2014(2017)01-0102-03
2016—11—04
王鹏(1981—),男,山西临猗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