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精神分析观照下的项羽

2017-03-29李娜

长治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孤儿项羽心理

李娜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论精神分析观照下的项羽

李娜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看似稀奇古怪的行为,在心理学上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项羽既神勇,又优柔寡断;既英气盖世,又冲动无谋;既残暴不仁,又具妇人之慈。在项羽身上,如此多的矛盾统一,利用精神分析法可以发现:孤儿心理、旺盛的力比多、失控的本我、畸形的超我等心理因素是看清项羽诸多不可思议行为的“照妖镜”。

精神分析;史记;项羽;心理学

关于项羽心理的研究论者较多,代表性的论文有杨利辰《性格之舵与命运之舟──项羽文化心理探微》[1]、程远《试论项羽的复仇心理》[2]等。本文则从另一心理学角度,即用精神分析法解读《史记·项羽本纪》[3]295-340,从项羽的行为考察其复杂的内心世界。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是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也是一种分析心理功能的技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4]一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的一般理论。该理论推出之后,对人类学、医学、心理学,甚至于史学、文学、哲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史记·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具有悲剧审美意识的司马迁将项羽视为“近古以来未尝有”[3]339的大英雄。项羽力拔山、气盖世,但又性情暴戾、优柔寡断、不知权谋。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史记·项羽本纪》之中。

一、孤儿的心理阴影

《史记·项羽本纪》开篇便展现了项羽不同于常人的“英雄”形象——立志“学万人敌”:“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3]295-296一个不学无术、做事浅尝辄止的问题少年,经过司马迁一润色,竟成了有志于雄霸天下的英雄少年。这不能不佩服司马迁的如椽大笔。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项羽有着严重的学习障碍:“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在后来作为“西楚霸王”号令天下时,便成了致命的短板。

项羽家族是楚国的贵族,世为楚将,文化素质不低。而项羽是如何堕落为问题少年的呢?这要从其儿时的生活谈起。潜意识多形成于儿时,年龄越少影响越大。秦灭六国,爷爷项燕被杀,随着楚国的灭亡,项氏家族也土崩瓦解。项羽成了孤儿,跟叔父项梁过着逃亡生活。《史记·项羽本纪》载:“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3]296这种生活经历极大地刺激了项羽。

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感受不到父母带来的亲情和温暖。“孤儿的智力水平比正常儿童低。孤儿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影响学习的几项心理因素总体水平较低,问题行为相对教较多。”[5]不寻常的孤儿经历,在项羽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二、“力比多”决定下的一介武夫

舜是重瞳子,项羽也是重瞳子,一副天生的英雄像。年纪轻轻便建立了不世功勋,司马迁惊叹道:“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又言:“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3]339“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一语道破项羽成败的因由。

项羽一生纵横天下,屡战屡胜,无人能敌,被后人誉为“战神”。战神背后的驱动力即是弗洛伊德所言的“力比多”,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源泉,是性欲、性本能冲动。年轻气盛的项羽正是在性本能的驱使,通过发泄武力,建立了不世之功。项羽成年后,“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3]296。这给项羽带来了极大的快感、满足感,奠定了此后炫耀武力、迷信武力的心理基础。

项梁刚起事时,项羽的武力起了决定性作用。“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3]297接连击杀近百人,一下子稳住了局面。假如没有项羽的神勇,叔侄二人定命丧众人刀枪之下。巨鹿之战项羽凭武力一战成名。“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3]307项羽孤注一掷,拿出全部家当,破釜沉舟,与秦军死磕。诛杀郡守、歼灭秦军,项羽的神勇是胜利的关键。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依靠武力取胜的模式最终也害死了项羽。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刘邦,项羽一开始也是打算武力消灭,由于刘邦集团的巧妙斡旋,终于在鸿门宴中将激起项羽怒气的力比多化于无形。刘邦改变了“以力争天下”的游戏规则。“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3]328面对“宁斗智,不能斗力”的刘邦,项羽空有一番力气,有劲无处使,终于败在刘邦智谋集团的联合绞杀之下,身死垓下。

三、残酷杀戮中脱缰的“本我”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表现为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死亡本能是一种自杀的欲望,向外表现为侵略,向内倾向于自杀。

项羽自幼恰逢国破家亡,四处流浪,仇恨的种子向着推翻秦帝国的“侵略”方向上疯长。先是新安坑杀秦军二十万降兵。“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3]310这种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是项羽长期被压抑的“本我”的释放,仍不足以抚平项羽心头的伤痕。在秦已投降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3]315。被长期积怨浸润的“本我”已不再受“自我”的控制,项羽表现出一种野蛮的土匪行为。

项羽将自己对秦帝国的仇恨又投射到了普通人身上,多次屠城。如秦二世二年项羽屠襄城,“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3]299-300同年,与刘邦一起又屠城阳。汉二年,项羽在今山东地区实行“三光政策”:“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3]321“项王遂烧夷齐城郭,所过者尽屠之。”[3]2643少年时悲惨的生活经历,让项羽认为整个世界都亏欠他,对不起他,以致于形成了对普通大众生命权的极端冷漠。

四、“自我”作用下的妇人之仁

项羽既残暴,又妇人之仁,二者是矛盾的统一,都因“自我”的作用。自我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遵循“现实原则”。不管是妇人之仁,还是残暴不堪,都是项羽“自我”心理作用的不同反映,一正一反而已。如对美人虞姬的款款深情。“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3]333又如对故人的以礼相赠。项羽逃亡到乌江边,对亭长言:“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临死,看见老相识汉骑司马吕童,项羽对其言:“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3]336在项羽的大义凛然面前,那些争名夺利的人显然庸俗不堪。

五、“彼可取而代”的超我心理

秦一统天下,始皇到各地视察。项羽见到始皇豪华的出行车队,“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3]296长大成人的项羽身怀绝技,力大无比,国仇家恨凝成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也。”这是项羽超我心理的表现。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追求完美,是非现实的,但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遵循“道德原则”。在志于灭秦的超我心理作用下,一切阻挡的绊脚石,都会被无情地踢开。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统帅诸军攻打秦,“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3]305项羽统率诸军,破釜沉舟,全力攻打章邯,终于击溃秦军主力,然后并力向西,一举亡秦。

秦亡后,项羽没有顺应历史潮流,实行中央集权制度,而是逆历史潮流推行分封制,妄图回到西周时代。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立诸王。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种分封荒唐至极,但项羽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满足,毕竟“超我”心理实现了。“超我”“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这些带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就可以说超我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6]项羽从小跟随叔父项梁长大,项梁积极准备反秦,招亡纳叛,他的一言一行极大地影响了项羽,对项羽“超我”心理的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

利用精神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史记·项羽本纪》文本的解读,可以发现:孤儿的出身经历使得项羽产生了严重的学习障碍,以致于学书不成、学剑亦不成,做什么事儿都是浅尝辄止;旺盛的力比多使得项羽成了一介武夫,一贯迷信武力,使其成功,亦将其导向失败;本我的恶性膨胀,使项羽残暴不仁;自我的相对约束,使项羽有了妇人之仁;超我的驱使,让项羽终成一代霸主。通过对项羽的精神分析,便可明白项羽的神勇与优柔寡断、英气盖世与冲动无谋、残暴不仁与妇人之慈等这些矛盾着又统一着的不可思议的性格与行为。

[1]杨利辰,张翠.性格之舵与命运之舟──项羽文化心理探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01): 41-45.

[2]程远.试论项羽的复仇心理[J].长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6-10.

[3][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5]李国强,郑力.120名在校孤儿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4,(02):403

[6]姜志坚,李颖芳.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2008,(02):45.

(责任编辑 史素芬)

C912.62

:A

:1673-2014(2017)01-0035-03

2016—11—05

李娜(1978—),女,河南商丘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朝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孤儿项羽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心理感受
孤儿
梦遇项羽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孤儿也感到好幸福
孤儿在这里健康成长
儿童村·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