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英汉讽刺语差异探析——以鲁迅与斯威夫特为例

2017-03-29张蓓蓓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格列佛斯威夫特游记

张蓓蓓

(兰州工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跨文化视角下英汉讽刺语差异探析——以鲁迅与斯威夫特为例

张蓓蓓

(兰州工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鲁迅和斯威夫特都是著名的讽刺艺术大师,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从跨文化角度看,他们的语言艺术有差异。鲁迅的《孔乙己》和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通过描述生活中的小事,幽默地讽刺了社会黑暗。由于社会背景不同,他们的讽刺艺术存在着极大差异。

讽刺艺术;跨文化;黑暗;社会背景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斯威夫特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讽刺家,他们的生活背景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二人在创作风格、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他们的作品都大多反映黑暗社会中人民大众的愚昧无知以及遭受的压迫和剥削,力图改变社会现实。鲁迅的《孔乙己》《狂人日记》和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一个小小的建议》都借用“吃人”这一主题,揭示各自所处社会的黑暗落后,具有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但在救世态度和讽刺艺术方面表现出了极大差异。

一、鲁迅的讽刺艺术

(一)运用反讽手法表现社会现实

反讽,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和写作技巧。它看似夸张,却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鲁迅在他的著名作品《孔乙己》中,通过反讽手法刻画社会现状。他通过描写孔乙己的行为、语言、动作和心理等一系列活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他的麻木不仁、愚昧无知,借此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落后。《孔乙己》是鲁迅在1918年创作而成的,虽然当时中国已经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封建社会留下的种种陋习和愚昧思想仍然植根于大多数人们心中。当时中国的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但像孔乙己这样的人仍然存在。想要改变社会现实,就要先改变封建教育制度。鲁迅极力想去改良他们内心的思想,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反帝反封建。文章中的反讽语有很多,例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外貌特征的描写,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穿长衫表明孔乙己特殊的社会地位,是与穿短衫的人的社会地位不一样的。“唯一的人”表明难道他真的很引人注目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站着喝酒”也能从侧面看出孔乙己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贫困。“虽然穿的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的生活习惯是很糟糕的。他拿了别人的书,还说:“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深刻表明了他作为一个被害知识分子的麻木不仁、自命清高。他的身上体现了一种书呆子气质,对自己认识几个无用的字而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强辩:“你怎么这么凭空污人清白”。这些都强烈反映了作者对他的讽刺与嘲笑。孔乙己成为一个典型的有迂腐观念的人,他生活的社会背景是前进的,而他的思想是停滞的。

(二)以旁人角度侧面讽刺社会现实

在《孔乙己》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口吻写道:“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揭示出社会中的势利小人对孔乙己一点也看不起,他们都鄙视孔乙己。“回字有四种写法”,表现出孔乙己对自己已有的一点知识的炫耀,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淋漓尽致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其实孔乙己的内心是善良的,从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语言动作中就可以看出。他分一点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孩子们吃完之后还想要,孔乙己用双手将碟子罩住,说道:“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都笑了。他的这种善良让人感觉可怜,而其可怜的根源在于黑暗的社会。在此,鲁迅借孔乙己之悲剧讽刺社会于无形。

孔乙己偷了别人的书,还在自我安慰地说“窃书不能算偷”。从他的话可以看出孔乙己可怜又可悲的形象。从深层次看,他的这些自我安慰和自命不凡是由于贫困潦倒的生活造成的。他在贫穷中想要找到一种内心的寄托,也是自我价值彻底崩溃的结果。这个社会不能给孔乙己一丝温暖,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别人的嘲笑和挖苦。人们的嘲笑,使他一步步地与社会疏远,变得越来越孤独。他也想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没有一个人同情他、接受他。孔乙己被人打断腿之后,还是得不到人们的同情,从而凄凉地死去。孔乙己只是科举制度下潦倒知识分子的一个例子,鲁迅借此反映了这一群体的悲剧,抨击社会黑暗的现实。

二、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

(一)从社会现实中采用平凡的材料

与鲁迅相比,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比较严肃、辛辣和夸张,其中《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是最杰出的,作者的讽刺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格列佛游记》是作者在18世纪前半期完成的,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矛盾,深刻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罪恶和腐败,严重抨击了殖民主义和侵略战争。1723年,英国政府派政治流氓侵略和压迫爱尔兰地区,广大人民深受残害。斯威夫特强烈鼓励爱尔兰人民与统治者作斗争,所以他自愿领导爱尔兰人民发起独立自由运动,最终取得胜利。后来他回到伦敦,为爱尔兰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当他经历了一系列坎坷和磨难后,他看透了英国社会,甚至快走到绝望的边缘,于是完成了著名作品《格列佛游记》。

(二)幽默滑稽的语言

斯威夫特用幽默滑稽的语气,讽刺地写出小人国国民的写字方法,例如:“不过他们的书法好像特别得很,他们写字既不像欧洲人那样由左而右,又不像阿拉伯人那样由右而左,不像中国人那样由上而下,他们却是从和纸的一角斜着写到纸的另一角。和英国太太和小姐们的习惯是一个样的”。斯威夫特将小人国国民的写字方法与其他国家的写法进行对比,幽默、辛辣地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不良风气。

(三)数字对比讽刺

斯威夫特巧妙运用数字对小人国的境遇展开直接讽刺,加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例如:“一百多个小人,二十辆车装着肉,十辆车盛着酒,每辆车上的肉足够我两三口吃的”。深刻揭露了英国社会统治阶级本性的自私与奢侈的生活。18世纪正是英国圈地运动形成的高峰时期,圈地运动是以牺牲小农利益为代价的,他们分到的土地很少,土壤也很贫瘠,有时连温饱都解决不了,一部分人成了流浪汉。“京城周围九百码以内所有的村庄,每天必须缴纳六头牛,四十只羊和其他食品作为我们的供给。”这些数字揭示了农民贫困的生活状态。他们为了上交济贫税,承受着繁重的经济负担。济贫制度是伊丽莎白时期形成的一种制度,这里的每家每户都要定期上济贫税。这些贫困家庭上的税又要去救济那些无法生存的人,真是一种可悲又可笑的社会现实。“六百人的队伍给我当差,三百个裁缝给我做一身衣服”,这些夸张的数字讽刺了统治阶级奢侈的生活,尖锐批判了英国政府的腐朽和没落。

(四)幽默夸张的讽刺手法

斯威夫特运用了大量幽默夸张的语言实现讽刺目的,例如:“我挨着他最小的儿子,一个十岁左右的淘气包,抓住了两条腿,把我高举到空中,吓得我四肢发抖”。大人国的人为了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理所当然地牺牲他人的利益。作者借大人国国王之口,说出了自己对国家政治的得思考,表达了对人类利用火药威力来发动刺争、掠夺财富的愤怒和鄙视。

三、鲁迅与斯威夫特小说讽刺艺术的个性特征

(一)斯威夫特小说的讽刺手法是漫画式的,而鲁迅的是近乎白描式的

所谓漫画式,指运用奇异的构想、夸张的讽刺手法,将黑暗的社会赤裸裸地暴露出来;所谓白描式,就是记录事物特定的、本来的面貌。在斯威夫特的《一个小小的建议》中,“A Modest proposal”中的“modest”可以理解为“温和的”,但其内在含义是“恶毒的、残忍的”。

鲁迅的白描式讽刺手法朴实无华地表现现实生活,对愚昧的思想给予辛辣的讽刺。例如《离婚》中,“他头顶油光光的发亮,像是擦着猪油,说起话来慢慢的,像一个公正的法官,”简单几句话就鲜明讽刺了封建礼教。

(二)斯威夫特的讽刺笔调轻松愉快,而鲁迅的笔调深刻沉闷

斯威夫特虽然在揭露英国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庸俗,但他的讽刺手法往往让人发笑。鲁迅的短篇小说《药》中则透露出沉闷的气氛,从人们观看刑场杀人时的麻木之至,到买药的华老栓夫妇倾其所有积蓄买人血馒头,都给人以压抑的感觉。

四、结语

鲁迅和斯威夫特的个性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度不同,所以在讽刺手法上存在着极大差异。鲁迅生活在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那个时期的人们由于受长期压迫而变得麻木不仁。鲁迅为了拯救国民而弃医从文,鼓励广大人民和封建意识作斗争,从而达到社会改革的目的。斯威夫特生活在18世纪早期的英国,当时英国已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的萌芽已存在,但是资本主义度对工人不利,资本政权也越来越腐朽,这成为斯威夫特的写作背景。

鲁迅与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巨大区别,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许多文章的创作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对社会中的各种污点和缺陷进行辛辣讽刺,从而达到警示与教育人的目的。

[1]张玲.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J].职业时空,2012(8).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曲园.小议《格列佛游记》的讽刺手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6).

[4]伍厚恺.简论讽喻体小说《格列佛游记》[J].四川大学学报,2012(5).

[5]孟繁利.《格列夫游记》的讽刺手法[J].时代文学,2011(18).

Analysisof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fromthePerspectiveofCross-culture

ZHANG Bei-be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anzhou Gansu 730050, China)

Lu Xun and Swift are both famous master for the art of satire. They liv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s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 their language arts are different. There are som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rough the little things in life humorous satirizing the dark side of society because of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s in Lu X un’sKongYiJiandSwift’sGulliver’stravels.

satiric art; cross-culture; dark; social background

I106.4

A

2095-7602(2017)09-0114-03

2017-06-12

张蓓蓓(1977- ),女,讲师,从事二语习得、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格列佛斯威夫特游记
格列佛游记之利立浦特游记
格列佛游记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
大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