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怎样站上讲台?
2017-03-29武汉市第一中学
■ 武汉市第一中学 黄 珺
今天,我怎样站上讲台?
■ 武汉市第一中学 黄 珺
今天怎样站在讲台上?这是我这个在讲台上站立了20年的教师的旧命题和新思考。今天怎样做老师?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从有教师职业以来就是从未停止过的话题。然而,不同时期,答案必然大不相同。
“教师”这个词,核心固然是“师”,然而,不论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德身份,还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身份,都不能忽视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教”。
“教”就是传授,以传授为本职的人才是教师。所以能以“师”相称的人不少,比如“技师”“画师”“琴师”“镖师”“律师”……但是他们不一定都能“教”;能教的,不一定必须是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绝对高手,比如“大师”,他们往往学艺精湛、技艺超群,但如果不能以授业为目的,也不是我们需要的老师。
“教”与年龄没有必然关系,“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的常青树让人折服,然而初出茅庐者也能获得众生拥戴。我们经常看见白发苍苍的老教师不仅受人尊敬,而且往往轻松地让受教者豁然开朗,如沐春风;我们也看见未脱稚气的年轻老师不仅备受亲近,而且课堂生态莺歌燕舞,教学质量不输前辈。
这就是我们始终在探讨和实践的课题:“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为了解决“满堂灌”的问题,很多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努力从时间比例关系上预留学生自学、讨论时间,其实学校教育背景下的教学问题远不是简单的时间比例问题。
教师,根本任务和本质目的是“教”——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教师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职责。每节课中,我给自己设定四个预定目标: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二是让老师的讲解科学、精炼,三是让课堂对话解决实际问题,四是让课下师生都有所得。
我自认为我是按照这四个预设的目标在推进自己的教学。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作为教师又该怎样教呢?我想,这既是教育与时俱进的关键,也是每个教师必须完成的否定之否定的自我发展命题。只是我们所有的从教者,必须认清三个重要事实:
一是“桶水瓢饮”教育理论,我们要警惕它的时代局限性。“给学生一瓢水,教师需要一桶水”,这个曾经充满正能量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教育了。在海量信息背景下的自媒体、流媒体的时代,学生群体的眼界和触角早已超越我们的想象,谁都不是“取一瓢饮”的自给自足的原始时代。无论教师如何勤奋和渊博,知识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属于教师专属。
如果固步自封,恐怕我们曾经自鸣得意的一桶水,不仅滋润不了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灵,反倒成为学生成长的大路旁“一沟绝望的死水”,“一‘腐’当关,万夫莫开”。
二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我们仍要重视它的先决性。先贤提出的四字教育理论早已在我们的教育誓言中滚滚发烫、滚瓜烂熟,致命的是,我们很多时候并未辨材、识材,只是沿袭统一教学大纲下的教学模式,完全漠视了施教的前提是“因材”。任何妄图不辨石材,却想点石成金的幻想不仅幼稚,而且有害。
今天学生的价值观念、体验方式、教育背景、心理状态等等,与教师的“代沟”差距空前。基于此,一个好老师,除了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提升外,更重要的学习是研习不断成长、成熟、更替的学生。知彼方能知己,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教学相长,才能有教学实效。
三是“工匠精神”的教育理论,我们必须奉为永远的职业精神。不论学生如何成长,时间怎样流逝,知识如何更新,教育永远没有止境。我们唯有尊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职业精神,才能不辜负我们肩负的使命。
咫尺匠心,诠释极致,立德树人,追求卓越。只有不懈追求,我们才能品味从事阳光下最光辉职业的幸福,才更能感受阳光照耀下花开满庭的芬芳。
责任编辑 成 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