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教材引领儿童学会生活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

2017-03-29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成才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上学道德与法治意义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孙 玮

通过教材引领儿童学会生活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为例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孙 玮

当代著名道德教育研究专家鲁洁教授曾指出:“德育课堂,究其根本是一个引导儿童去探寻生活意义的课堂。它主要关注的不是教人学会一些谋生的工具性知识和本领,它的关注是在使人懂得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在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去追求,它要帮助人去生成有意义的生活,去过有意义的生活,去形成内在于人的、有道德意义的世界。”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很好地秉承了这一理念,它着力促进学生生成智慧,学会过更好的更有意义的生活。那教师如何通过教材引领儿童学会生活呢,我想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聚焦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

以回归生活为主导性理念的小学品德课教材发生了重大变化:儿童生活过程中真实而普通的成长事件成为教材的主体资源。但教材所给出的事件、问题的解决办法只是一种范例,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改善教室中孩子的生活。所以在教材设计中,强调引导孩子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面对生活的现实问题,探索相应的最佳的问题解决方式。要坚持“从本班儿童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自主的体验与对自己生活世界的反思而进行道德学习,实现自主建构。

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下同)第4课中“交通‘信号’要知道”栏目中,教材呈现了听到汽车喇叭声要避让车辆,红绿灯路口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铁路道口听从指挥、耐心等待等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交通规则。其中应特别引起重视的是小主持人的话:“我还知道……”,这里意在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了解与注意自己上学路上的交通“信号”,学会自爱与自我保护。如何通过教材的范例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案例】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熟知交通标志,教师进行了如下的教学活动设计:授课教师所在学校处于一个老旧的小区里面,小区不封闭,学校门前的道路比较窄,上下学的时间点来往车辆很多,交通比较复杂。上课时教师征求学校意见,对学生安全作了充分预设,教学中把学生带到了学校门口,请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交通状况和交通环境,请学生们谈一谈走在这样的路上要注意什么?过这样的马路该怎么过?甚至请学生实际练一练过马路,带领着学生在学校周边走一走,观察一下周边的交通环境和交通标志有哪些。

上面这个案例对于怎样用好教材引领学生学会生活给我们以启示:那就是课堂教学要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授课教师所在学校的交通状况,是学生真实的生活。面对这样复杂的状况,教师没有回避,而是选择了如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现实问题中学习过马路这一回归生活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的场景中实地观察,体验感受,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提高了对交通信号的认识与了解,强化了规则意识,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掌握了健康安全生活的智慧。

虽然目前一年级的学生可能不需要在上学放学时独自过马路,但是我们相信,通过学习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挖掘生活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学会生活,不是生活的知识与技术层面的会,而是能够在深入领会生活意义的基础上,妥善处理生活中的事件。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着力挖掘生活事件的意义与价值内涵,包括日常生活情境中蕴含着的意义。新教材在这里做了突破。

如第4课“路上的温暖”栏目,就体现了教材对生活事件意义的挖掘。“上学路上”一课的重点不是讲路上的交通标识(特别是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那些交通标识),而是讲这条路上的关怀,讲在这条路上呈现的孩子与自己的生活世界的关怀关系,如教材引导孩子体会上学路上家人的呵护,十字路口交警指挥交通,放学的时候,家人早早地在门口等待,兄弟姐妹结伴同行,感受到上学路是一条充满着关怀、保护、期盼和陪伴的行程,从而感悟到自己上学的路上的温暖。“这样,教材通过引导孩子品味生活,懂得生活中平常事件的意味、意义和价值。

再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案例】

在教学“路上的温暖”环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了真实的场景,拍摄了学生上学路上的一些画面,将和学生走在一起的人用阴影部分遮盖,请学生猜猜他是谁。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回想自己的上学路上,还有哪些事情让你感到温暖?由此,关爱学生的人,扩展到了家人、老师以外的保安叔叔、警察叔叔、交通协管员、地铁车站工作人员等,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

接着教师出示了保安叔叔和家长志愿者的访谈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他们在孩子们的上学路上做了些什么及这么做的原因。

通过交流分享,学生感悟到虽然上学路不一样,但这么多人关爱我们,使我们平安快乐,我们要对门卫叔叔有礼貌等等……

其实学生在这一话题的学习中是存在一定困难的,那就是他们对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习以为常,没有感觉到这是温暖。在生活中较少观察,缺少发现。于是教师在教材的引领下,用游戏引发学生对身边关爱自己的人的关注,引发共鸣,帮助学生感受温暖。活动设计针对一年级学生实际能力,方式和难度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为他们的学习搭建了支架。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感受爱的能力,关注了价值观的引导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知道路怎么走是技术与安全问题,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去走,深入理解路上的风景、人与事,则是态度、意义和价值问题。帮助孩子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关怀与温暖,去体会“上学路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受生活当中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感恩所有的关爱,这才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教师通过教材引领很好地达成了这样一个教育目的。

三、通过深度对话涵养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是面对新情境新问题时,立足已有经验,作出判断与分析,采取创造性的、更好的解决方案,即灵活地做出明智的决择。通过引发深度对话,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涵养实践智慧,以过好自己的生活,是本册教材的一大特色。

如第7课“玩个课间小游戏”栏目中,教材右下提示语:“我们一起玩吧!要注意找窍门啊!”。给教师的提示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生活,从游戏中收获智慧。教材力图从快乐生活和文明游戏的角度,引导学生多体悟活动中的决窍,在反思中增长实践智慧。

【案例】

根据日常观察,授课教师了解了本班学生比较喜欢和适合的游戏,上课时,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到操场上开展游戏活动。有的小组玩荡秋千,有的小组玩滑滑梯,有的小组玩丢手娟,有的小组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过后,教师组织同学们进行交流:同学们,你们刚才是怎么玩的,要想游戏玩得开心,有什么小窍门吗?

……

生1:我们玩的时候,排着队大家轮流滑。

生2:我们小组的同学排队的时候大家不挤、不抢,有秩序地排队。

生3:爬到高处的同学,我们扶着他,后面的同学不能推,否则有危险。

生4:一个同学滑的时候,要等他滑下去了,后面一位同学才能滑,不然的话,两个人会撞起来的。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齐声说:有道理。

师:可我觉得,不遵守游戏规则,也能玩得很开心呀!玩滑滑梯的时候,我就不排队,抢着滑,那玩得才叫过瘾呢!

生6:这一次你是过瘾,可万一哪一次,你抢的时候没注意从滑梯上摔下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师:那我就把他们全赶走,我一个人玩。

生7:虽然这一次你玩得很愉快,可你只顾自己玩得开心,以后同学们就不愿和你一起玩了,这样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你不觉得寂寞吗?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研磨探究,认为此环节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游戏的玩法,还应该指向更深一层次,如遵守游戏的规则,这样才能过好课间十分钟的生活。这是本话题的核心价值所在。要达成这一教育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师必须与学生进行深度对话,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由此有了“质疑”的预设。

从教师质疑之前的互动看,学生似乎是非常理性的人,在滑滑梯时能非常理性地行动,不争抢、也不推拉,然而,现实中学生滑滑梯时往往会出现教师所质疑的两种情况,有鉴于此,任课教师将这两种情况以深度质疑的方式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将对话引向深入,以此帮助低年级学生深入理解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知道这也是玩好游戏的窍门。教师通过质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有价值的问题,引导思考自身与问题的联系,使其在深度的交往对话中启迪道德思维,增长道德智慧。

老师们,让我们用心钻研,努力实现在与教材同构基础上的异构,通过教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着力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以学会过更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 郑占怡

猜你喜欢

上学道德与法治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上学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