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专业“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初探

2017-03-29许会芳何恩节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专业教育

李 勇,许会芳,何恩节

(安徽科技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电子专业“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初探

李 勇,许会芳,何恩节

(安徽科技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针对电子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创业实践平台搭建,来实现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在这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懂电子技术又懂互联网技术,既了解产业流程又熟悉信息技术,这种复合型人才必将成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互联网+”;电子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1 前言

2010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高校学生进行自主创业[1].2015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改革形势下,国家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电子专业“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该如何培养,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有关地方高校电子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国内学者提出了多种模式,如:浙江工业大学李如春等提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2],安徽工程大学王冠凌等提出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培养模式[3],广西工学院周坚和等提出CDIO多层次立体化培养模式[4],广西民族大学卢振坤等提出循序渐进培养模式[5],各位学者对在各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电子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质量也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但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维模式、交流渠道及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电子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将发生改变,我们应该培养“互联网+”创新创业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让学生了解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和经营理念等.

2 电子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中创新创业定位不清

创新创业教育既不是一种单纯的学科知识教育,也不是一种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而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知识、品质和能力的教育[6].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跨学科思考、判断和批判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和商业运作能力.目前高校在制订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都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应用性、适应性和综合性,但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有所忽略,也未将创新创业教育写入人才培养目标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缺乏创新精神和意识,又没有创业能力和品质,当学生毕业时要进行创业就无从谈起,要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也是不可能的.

2.2 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实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7].由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电子专业虽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失衡,开设课时太少,主要以选修课或讲座课形式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设置也不够成熟,随意性较大,目前国内还没有非常适合电子专业的优质的创新创业教材,因此,无法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3 师资力量薄弱

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管理者,也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培养创新创业优秀人才,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根本保障.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较少,有过创业经历的教师就更少了,现在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是辅导员和管理干部,他们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或“自学成才”,缺少创业经历,不熟悉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市场运作和营销管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也难以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联系起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4 创新创业实践环境不到位

电子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在这一领域里培养出一个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高校电子专业都设有专业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和相应的实训室,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但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一般比较缺乏,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都以理论教学为主,或者要求学生按固定格式完成一份创业设计计划书,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几乎没有,创新创业教育也就成为“纸上谈兵”.

3 电子专业“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互联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已成一种创业新工具,我们要将“互联网+”模式的创新创业融入电子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首先要明确培养学生应具有“互联网+”模式创新精神和创业观念,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也要以“互联网+”模式创新精神引导和创业能力培养而展开.在“大创新”时代背景下,电子专业学生既懂电子技术又懂互联网技术,既了解产业流程又熟悉信息技术,这种复合型人才必将成会“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生力军.

3.2 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传授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知识,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普及式创业知识传授,主要传授创业基本理论和创业基础知识.对二、三年级学生进行重点式创业知识传授,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实施创业项目培训.对四年级学生进行选择式创业知识传授,组织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大学生到创业实践基地或创业园,开展实景式创业实践活动.

在“互联网+”时代,应将“互联网+”创新创业思维融入到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课程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已有的通识教育的创新创业课程基础上,结合电子专业所开设的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编程等主要课程,开设综合电子专业与创新创业的“互联网+”类创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思维.

3.3 建设一支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在“互联网+”时代,电子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将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创业知识和网络技术进行深度融合,高校应根据培养学生的实际需要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培训,委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大力组建一支具备时代特征、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互联网+”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4 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1)建立校内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在校内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开设创客空间,开展创客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网站,创办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举办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开通创业QQ群、微信群,让全校师生在互联网空间里自由交流创业实践的经验,营造创业文化,广泛宣传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鼓励那些想创业的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大胆的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在网上申请一个网络店铺当一次店主,进行创业体验,为以后的创业积累经验.为了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高校要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平台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创业过程模拟、创业实训和实景式创业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2)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具备企业实景、科技示范和创业教育等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从书本走向现实,让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在市场中接受考验,让学生真实地去发现隐藏在市场背后的机遇,认知和掌握市场规律.高校要利用暑假和寒假定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接受创业实践教育,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经营方式.

(3)搭建产学合作信息化平台.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共建电子专业实训室、电子产品研发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训练同时,融入“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双方在“互联网+”背景下共同搭建产学合作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在这个平台上企业可以详细掌握在校学生的姓名、姓别、年龄、家庭背景、专业、特长、学习成绩、实习经历、参加的各项竞赛、科研项目和社会活动等信息.学生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随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规模、发展的动态及其在本行业中排名、企业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方向、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对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

3.5 鼓励学生在校进行自主创业尝试

(1)创建导师团队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指导.学校聘请社会著名企业家、科学家、校外成功创业人士、优秀企业界校友、电子专业教师、网络专业教师、管理专业教师、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及其它相关专业专家学者组成导师团,对在校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办和经营小型、微型商业企业和科技公司,同时,导师团还要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甄别,并做好跟踪服务,对学生创业项目的管理、融资、市场拓展等方面及时提供专业指导,以保证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自主创新和实践.

(2)成立创新创业组织机构,建立创业基金.为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学校和院系需要成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组织机构,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室等,专门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并对各种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管理,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配套支持.地方政府也要行动起来,将各种创业补贴政策落实到位,与高校一起建立创业基金,支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对在“创业试水”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的项目要提供创业基金支持,帮助其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同时,对发展潜力较大所需资金较多的创新创业“创业试水”,政府和高校应协助创业团队利用互联网平台寻求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帮助其实现创业目标.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创业肯定有风险,为了给学生创业活动提供一个宽松环境,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自主创业尝试,学校和地方政府都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例如高校出台“弹性学分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出台这种举措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在校大学生敢于创新创业实践.对于在校创业试水成功的创新创业项目,地方政府在财税政策上要给予配套支持,鼓励其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4 结束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也要进行大胆创新,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既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必然结果.培养电子专业“互联网+”创新创业型人才,让他们既懂电子技术又懂互联网技术,既了解产业流程又熟悉信息技术,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加快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对激烈的国际和区域人才竞争都有重要的意义.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EB/OL].(2010-12-16)[2014-04-04].http://cy.ness.org.cn/cyze/ 256267.shtml.

〔2〕李如春,沈永增,贾立新.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2 (1):150-152.

〔3〕王冠凌,武峰.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0):190-192.

〔4〕周坚,唐培和.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CDIO多层次立体化培养模式探析——以广西工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3 (4):35-40.

〔5〕卢振坤,叶海燕,基于循序渐进模式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5(8):13-14.

〔6〕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34-36.

〔7〕席成孝,刘志侃.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2014,23(2): 106-111.

G642

A

1673-260X(2017)02-0193-03

2016-12-15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研项目(2015jyxm253),安徽省教育厅一般教研项目(2015jyxm266)

猜你喜欢

互联网+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