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状况调查
——以恩施州大路坝区和屯堡乡为例

2017-03-29李莉

关键词:屯堡大路恩施州

李莉

(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445000)

城镇化进程中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状况调查
——以恩施州大路坝区和屯堡乡为例

李莉

(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445000)

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也给长期生长、流传在乡村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珍贵的非遗文化濒临消亡。如何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系是当下学界难以回避的问题。田野调查发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路坝区和屯堡乡两地城镇化进程中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些经验可资借鉴,其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城镇化进程;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状况调查

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城镇空间日益扩张,乡村空间急剧压缩。现代都市文化和时尚文化走进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长期生长、传播在乡村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危机,许多流传数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悄无声息地消失,幸存的部分也处于濒危状态。近年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到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与法律文件①。近几年提倡的“记得住乡愁”等举措也是对保护传统文化的关注。然而,就传统文化发展总体态势看,这似乎是最后一根稻草。当活生生的文化成为逝去的留念,文化的悲剧性已悄然注定。如何挽救、保存那些幸存的、尚未消失殆尽的传统文化,使之延续、创造性地传承下来,是我们应关注、思考的重要课题。特别是非遗生存的根基——乡村社会,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处理好非遗的传承、创新与利用,除了需要各级政府的英明决策外,还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和民众有高度认识,敢于理性面对,勇于建言献策。广大基层干部和民众是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创造的主要群体,也是各项举措的最终落实者和执行者。1990年以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各级部门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很多乡镇也在不断摸索。

为更好地了解恩施州城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情况,自2008年起,笔者与部分同仁、研究生走访了恩施州内八个县市的十数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的部分乡镇。其中,在恩施州咸丰县大路坝区和恩施市屯堡乡两地做过多次深入调研。通过与其他乡镇比较后我们发现:这两地在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上有许多共性,也各有个性。两地的交通都较为便利,紧邻较大的中心城市②,境内均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经济作物和农林特产。区域内的常住人口都不超过一万,有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聚居,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有较好的保存。大路坝区和屯堡乡在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方面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值得推广;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群策群力去解决。

一、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的四大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以下简称非遗传播)的途径有许多。从传播群体看,有个体传播和集体传播;从传播向度看,有单向传播和多向传播;从传播媒介看,有传统媒体传播和新媒体传播;从传播效果看,有积极传播和消极传播。根据大路坝和屯堡两地的调查情况,主要有四种情形:

(一)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组建健全的管理班子为非遗传播提供政策支持

一个地方的文化事业要得到繁荣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指导、管理与支持。我们采访调研过的大路坝区和屯堡乡都具备一些共同特征。

大路坝区位于咸丰县朝阳寺镇,与重庆市黔江区毗邻,区内有地震遗址风景区,是著名的白茶和脆红李生产基地;每年三月,这里的千余亩油菜花盛开,络绎不绝的游人前往观赏,成为大路坝的旅游新景观。除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乡情野趣外,大路坝还拥有独具魅力的民间文化——方言调子戏、干龙船、咂酒文化等。大路坝区委书记肖明在任期间,充分发挥大路坝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但积极建设大路坝的乡镇文化,也努力保护并传承大路坝的传统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他认为,一个地方民间文艺搞活跃了,整个地方的文化生活就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就会更愉快。在他的重视下,成立了以退休教师李方庆为代表的大路坝民间文艺队伍,经过五六年的悉心培育,这支队伍把大路坝区地方文化搞得风生水起③。大路坝区的蛇盘溪村已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云雾茶、方言调子戏成为这里的品牌。大路坝文艺队不但把本地的文化事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还经常与重庆市黔江区联合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和联谊活动,大大扩展了民间艺人和民间文化的表演空间,既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又宣传了大路坝区的特色民间文化,促进了鄂渝文化交流。大路坝区的传统文化打出品牌后,旅游事业也兴旺起来。由此可见,文化亦能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屯堡乡原来隶属于恩施市沐抚乡,因沐抚大峡谷开辟为风景区(即恩施大峡谷)而独立出来,但景区内很多景点也分布在屯堡乡境内,风景资源独一无二。屯堡乡是花枝茶、沙龙茶的生产基地,茶马古道贯穿乡境,留下许多传说与历史故事。如“一根笋”的传说,“马者”“沐抚”等地名的来历,“屯堡”在历史上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地位及其历史意义等。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构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为了保存传统文化,屯堡乡政府建立了以乡党委书记吴秀忠、文化站谭浩等成员为核心的管理组织机构。各科室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首先,他们十分重视文化档案的记录管理。屯堡乡建有规范的档案室、文化陈列展览室、文化站等,各科室随时注意收集、整理各种文化资料,并分类归档。如对民歌文化、唢呐文化、花锣鼓等戏曲文化,手工豆皮等饮食文化,莲响④、摆手舞等表演文化等均有档案资料保存,有的以纸质本存档,有的以电子本存档。对每年的文化大事都详细记录在案,年终再编入年鉴送到上级文化主管部门保存。有序的文化档案管理工作既保存了历史文化,又把新生的文化纳入轨道,互相衔接传承。其次,积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宣传推广传统文化。他们利用乡政府门前的空地作为广场舞的培训与表演场地。广场舞志愿者周小红(女,45岁)、姚淑君(女,38岁)义务指导民众跳广场舞。她们创造性地把传统摆手舞的舞蹈动作融入其中,编成新型广场舞;把现代舞蹈动作融入莲响表演,编成新式莲响舞并纳入广场舞。她们认为,跳舞形成风气后,老百姓就会自觉热爱民间歌舞,传统乐舞也通过这些活动得到传承。大众舞蹈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娱乐了自己,传承了文化,净化了社会风气,也拉近了老百姓与基层干部的距离。

(二)民间艺人自觉传承能有效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传统文化要得到有效保护传承,不但需要年轻一代学习,还需要年长艺人传授。在“非遗传播”中,李方庆可以说是大路坝的领头人。李方庆出生于1949年,曾在大路坝民族小学和教育站工作了30多年,对民间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深厚的感情,退休后他便致力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搜集、整理、挖掘和抢救工作。他经常在湘鄂渝川边地走乡串户与乡亲攀谈,用自带的录音机记录下各类歌谣、故事。据他介绍,他曾用坏2部收录机,记录的资料已整理出3部:《神秘咸丰——土家苗寨风情歌谣选》《吊脚楼中的故事》以及小学生用的民族文化教材《土家吊脚楼》⑤。李方庆十分喜爱民歌,也爱唱民歌,懂得乐理,嗓音醇厚。他把收录来的各类歌谣通过整理加工后组织乡亲们学习传唱。在大路坝地区,流传的老民歌有《挨哈子》《哭爹爹》《骂媒人》等,以李方庆为代表的民间艺人改造的新民歌有《土家迎客歌》《土家送客歌》《土家祝酒歌》《土家敬茶歌》等。李方庆还承担了教育部“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土家吊脚楼》研究,以教材结题的成果被评为优秀校本教材。他指导编排的土家莲响舞曾在央视《远方的家》栏目播出;撰写了电视风光片《大路坝美景醉天下》的解说词,从历史、文化、旅游等层面介绍大路坝。此外,李方庆常受邀到大路坝民族小学讲解民族文化知识,教唱民间歌谣,有时还会在县委党校举办民族民间文化课程培训班,传播“非遗”文化。

在调查走访中,李方庆发现了当地濒临消失的地方戏——方言调子戏⑥。方言调子戏曾在大路坝一带的盐茶古道上兴盛一时,它融会了各种地方戏如楚剧、汉剧、川剧、南戏、堂戏、花鼓戏等的唱腔,唱词在传统曲目上灵活编撰,曲调便于学习和记忆。李方庆利用方言调子戏的优美唱腔编排了几曲颇有影响的地方新戏,如《赡养风波》《温总理送嫁妆》《秦如花养鸡》《村主任整酒》等土家方言调子戏,在鄂渝两地的文艺会演中获得好评。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李方庆还发现了懂得制造咂酒技艺、会唱咂酒歌谣⑦的民间艺人李政福(男,76岁)。“咂酒”本是土家人传统生活中在各类庆祝仪式或者欢迎贵宾时举行的品酒娱乐活动。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咂酒这种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逐渐消失了。懂得咂酒制作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只有李政福家族尚有完整的传承。这种独特技艺和相关文化经过整理宣传后,得到学界、商界和文化界人士的赞赏。李方庆和李政福两位老人正在联手激活这种传统工艺,打造咂酒品牌,并积极申报州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政福不但是咂酒文化的忠实传承人,还是民间曲艺“干龙船”的唯一继承人。2007年,他被恩施州政府命名为第三批民间艺术大师。为了传承民间艺术,他常受邀在大路坝民族小学定期给学生授课,把传统艺术传授给少年儿童,培养新的民间艺术传承人才。在李方庆和李政福的带领下,大路坝的“非遗”传承逐渐建立起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阶梯形队伍。老年的有李方庆、李政福,中年的有唐中银(男,62岁)、王成英(女,46岁)等,年轻的有黄天梅(女,29岁)、任国平(男,46岁)等。他们常常聚集一起切磋技艺,召集村民在村里的广场上举办各种活动传播传统文化。

屯堡乡的谭明成也是一位热心的民间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谭明成在屯堡乡马者小学工作多年,对当地的传统文化了如指掌,特别喜爱打莲响。退休后,谭老师自愿在当地幼儿园和小学义务传授传统的打莲响技艺,每周授课两次。孩子们学习十分用心。2014年“六一”儿童节屯堡举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打莲响表演活动,社会反响热烈。目前,打莲响已成为屯堡许多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谭明成不仅精通传统莲响的表演⑧,还擅长莲响道具制作。谭明成制作的莲响形状优美,光滑精致,舞动时声音清脆,悦耳动听。令人敬佩的是,谭老师还懂得各种曲调和唱词的曲谱,特别是花锣鼓、唢呐、莲响等。他说自己当下最紧要的工作是把即将失传的各种唱腔和曲子做抢救性的记录整理。这些曲子都是祖祖辈辈口耳相传唱下来的,现在还有少数人会唱,却没人能把曲子记录成乐谱。谭老师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忠实地记录下当地流行的各种唱曲的每个音符,已写成两大本民歌音乐曲调简谱草稿,希望待全部编写完校正后出版。这对民间曲艺的传承又是一个巨大贡献。

除谭明成外,胡加双、胡安玉、谭浩、周小红、姚淑君等中青年也积极学习、传播传统文化。他们学唱了许多山民歌,会跳摆手舞,会打莲响,积极参加乡政府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一直在为屯堡乡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民间艺术团体组织的各种表演活动能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并促进其传承

恩施州内的各种民间艺术团体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手段,它们多由兴趣爱好者自发组织,最初的目的是自娱自乐。当发展到一定规模、产生了一定影响后,便会参与到地方的民俗活动中,如过年过节的庆贺活动,或寻常百姓家有红白事的场合。优秀的民间艺术团体还能受邀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各种表演活动。大路坝民族文化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由李方庆带领,成立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大路坝方言调子戏表演队。他们的活动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蛇盘溪村挂牌成立了“咸丰县文化馆群众文化艺术培训基地”“咸丰县大路坝民族小学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依托这些基地传播民族民间文化。2012年受深圳卫视《年代秀》栏目邀请,李方庆带领方言调子戏演出队员黄天梅等四人远赴深圳表演,获得了极大成功。方言调子戏从此走出大路坝,走出咸丰县,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演出队的其他成员如唐中银、王成英等也经常被组织起来参加湖北恩施、重庆黔江等地的民歌演唱活动,多次获得表彰与奖励。这些活动不但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也宣传了大路坝区的特色文化。

刘加双是地地道道的屯堡农民,自幼热爱民间文艺,会唱当地流传的各种山歌,精通当地的各种民俗礼仪。四十年来,他种过地,打过工,当过泥瓦匠,干过各种粗活、重活,无论他干什么活,民间文艺总与他如影随形,常常曲不离口。从2007年开始,他组建了“恩施土家族歌舞团文化传媒”机构,自任团长,利用民间活动表演民间传统节目。他能打大鼓唱山歌,也精通花锣鼓常用的各种器乐,尤其擅长“见子打子”⑨。即利用从小就熟唱的山民歌曲调,针对现场所需情况编唱各种歌词,可以连续编唱五六小时不重复。如《哭嫁歌》《孝歌》《喊号子》等民歌是他们常用的曲目。这种“见子打子”的唱法颇受观众欢迎,对演唱者却有很高的要求。“见子打子”的唱法要求演唱者不但要有过硬的唱腔功夫,熟知各种曲调的唱法,而且要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特别是词、调与曲发生变异时,要能灵活处理好“句读”和韵律的规范。编唱一首词时,韵脚也特别讲究,它是串联各句内容的关键;没有适合的韵脚,很难唱出一个好句或表达一个完整的语意。2014年7月,笔者在屯堡乡调研时,根据我们的目的和意图,胡加双现场编唱一首歌曲,得到胡安玉等在场者的唱和,获得热烈掌声。现在年轻人会很多通俗流行歌曲,对传统的“见子打子”唱法却难以把握。这样的技艺需要有人传承。

胡加双和他的土家族歌舞团秉承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格,常常深入屯堡乡各个村乃至恩施州各县市进行表演,深受人们喜爱。2013年,他和团队成员受邀远赴浙江表演了一个星期的土家族传统民间歌舞、戏曲。这次表演不但展示了恩施土家族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歌舞团的声誉,也使他和团队成员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现在,胡加双的歌舞团越来越红火,他自己也在大力挖掘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内容,积极学习和传承。

(四)各路文化工作者和学者的调查研究有利于乡镇现代文化建设和“非遗”文化传播

恩施州内幸存的各种传统文化和活跃的文化氛围引起了文化界以及各路学者关注。恩施州政府近几年推出了一些举措以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命名“民间艺术大师”、建设“特色村落文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恩施州文体局每年都要举办一些民间文艺表演活动,通过会演和特色展演等把非遗文化以活态传承形式加以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恩施州社科联还组织一些课题申报活动或评奖活动,鼓励人们对恩施州内的非遗文化进行研究。

此外,恩施州周边如武汉、重庆、湘西等地的部分高校和恩施州的湖北民族学院的一些学者经常深入恩施州各个县市采风、调研,了解当地的民间传统文化(如莲响、花锣鼓)和旅游文化,以及正在大力发展的企业文化(沙龙茶、玉露茶、花枝茶等)⑩。学者们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探讨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促进了文化建设和传承。有关恩施州内各种非遗文化的研究论文、调查报告、书籍以及为数众多的电视短片、宣传片,旅游景点宣传非遗文化的歌舞等,极大地推动了恩施州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二、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种类以及主要传播媒介

调研得知,恩施州内民间文学类非遗文化类型有十多类,有些类型年久失传,已不具普遍性,或只有极少数人群知道(如诀术歌、咒语等),需要进一步发掘整理。从流传情况看,主要有五大类。

第一类:民间歌谣存量最大、传播最广。这是无法全部收录的类型。民间歌谣主要有生活歌、劳动歌、儿歌、祭祀歌、仪式歌(婚丧喜庆类)等。

第二类:民间传统戏曲尚有一定数量。调查发现,近几年很多戏曲曲目已流失。戏曲类型主要有咸丰方言调子戏、恩施傩戏、巴东堂戏、鹤峰南戏、柳子戏等,各县还有三棒鼓、花锣鼓、丝弦锣鼓等曲艺活动。

第三类:民间传说与故事比较多,有待进一步收集整理。笔者近几年调查得到的传说与故事有一百多例。如蛇盘溪的故事、仰天睡佛的故事等都是第一次得来,很多民间文化类书籍尚未收录。在此不一一列举。

第四类:民间传统歌舞有许多已消失,现在常见的有摆手舞、地龙灯、板凳龙、打莲响、采莲船等。

第五类:民间俗语在民间尚有大量存在。如歇后语、谜语、谚语、俗语等,只要用心倾听,耐心记录,就可以收集到很多。

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媒介种类看,主要有七类。

第一类:口耳相传的模式。这是最传统的也是最常用的方式,被普遍使用。

第二类:媒体传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已成为日常的传播工具。“各种现代传媒手段积极参与,为口传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新范式。”[1]新媒体对民歌、故事、笑话、传说等民间文学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

第三类:民间各类民俗活动传播。婚礼、丧礼、上梁、搬家、祝寿、贺三朝(小孩出生礼)、上山赶仗以及各类节假日的庆祝活动等,都会间接伴随一些民间故事、歌谣、戏曲的讲唱与表演。

第四类:文学创作传播。恩施作家绝大多数在自己的创作中提及恩施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王月圣、邓斌、雨燕、彭承忠、吕金华、陈步松、郭大国、蔡章武等人的作品中有大量的民间文化内容。即使是走出恩施的作家如叶梅、李传锋、甘茂华等人也没有忘记家乡的传统文化。文学创作也是非遗传播的重要手段。

第五类:政府机构、文化学者以及各类学术研讨会议传播⑪。对此,笔者曾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过论述[1]。这些策略通过各级政府会议、文件以及其他学术研讨会能将民间文学类非遗文化予以传播。

第六类:旅游业中在各类景点设置的歌舞表演传播。如芭蕉侗乡的歌舞表演、土司城的歌舞表演、女儿城的歌舞表演、利川腾龙洞的歌舞表演等,都融入了传统民间歌舞。

第七类:其他方式传播。如家谱传播、碑刻传播⑫、民间器皿传播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传承队伍出现断层,传承队伍中老年人多、年轻人少

针对传承队伍出现断层,传承队伍中老年人多、年轻人少的状况,应该大力培养青壮年,尤其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青年传承队伍。为此,要重视年长的民间艺人的才华,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社会影响,让他们的力量成为标杆。李方庆、谭明成等民间艺人在当地小学传授课程的经验值得推广和宣传。作为非遗传承的骨干力量,可以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壮大传承队伍。

(二)非遗传承者的时间、精力得不到保障,成绩得不到重视

很多民间艺人都是农民,他们要从事生产,业余说唱尚可,但若参加表演队或长期加入某个团体,就会影响其农业生产。这就需要对他们的文化传承行为给予补偿和支持。对于技艺高超或有绝活的艺人要进行专门扶持,鼓励他们多传承。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制定较为完善的政策,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使他们能一心一意地为非遗传承工作。

(三)非遗传播资金匮乏,传播手法单向,非遗传播经验缺少总结和宣传

在资金问题上,应鼓励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筹集的资金要落到实处。非遗传播方法上,应当提倡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并行,鼓励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并行。鼓励各级媒体宣传,同时重视学者的宣传和研究。

四、田野调查研究中所得的结论

(一)调查者要特别注重田野关系,这是非遗文化传播的软实力

“田野作业过程模式的核心是田野关系。田野关系是指田野工作者根据田野调查研究的需要所建立起来的与研究对象之间的社会关系。它的基础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学术合作协议。它的工作平台是介于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之间的对话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田野作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田野关系。因为有什么样的田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田野资料;有什么样的田野资料就能做什么样的田野研究。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田野就是关系。”[2]这个观点对田野调查者而言非常宝贵。笔者多年来所做的数十次田野调查确实是得益于各种良好关系,如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社团活动等都是促成田野调查的重要因素,也是田野调查能取得收获的法宝。

(二)田野行走是获取非遗文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

行走是田野调查必需的方式和手段。没有行走,就无法有效地完成调查。现代交通发达,各类交通工具十分便捷。对“非遗”采风来说,火车、汽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是当深入到具体的采访点或与具体的个人、群体接触时,还必须步行。遇到崎岖的山路,必须下车徒步。若是查看墓碑或遗址,有时还需要扒开荆棘、草丛,才能得到真实的资料。由此可知,田野调查还需要调查者有健康的体魄与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田野对话是非遗文化传播的直接渠道

有学者认为,“在田野作业中,调查者与调查对象直接交谈,比较容易取得第一手材料”[3]。这的确是经验之谈。除面对面交谈外,“非遗”田野调查中不可或缺的对话要素有:对话空间、对话场景、对话道具、对话语言、对话目的以及对话产生的效果、影响和意义。这些要素融合在具体场景中,需要调查者灵活把握。调查中产生的各种对话有一部分属于面对面的直接传播形式,有一部分属于非面对面的间接形式。其中主体(采访者)客体(受访者)双方的对话、客体间对话、主体间对话等交流形式都是直接传播,但也有伴随着人与物、人与人(场外人士)的间接传播。直接传播主要有三种方式:

1.主客体对话有利于达到调研目的

主客体对话是面对面的最为生动亲切的交流,也是田野调查中最主要的方式。主客体之间单独交谈,容易产生较好的深度交流效果。采访者与一个群体交谈会有更好的气氛。多个采访者与多个受采访者交流,场面气氛会更热烈。

2.客体间的对话能活跃场景

受访客体间的对话能增加兴趣和内容。客体间在谈到某个话题时兴致勃发,一连串地想到一系列问题彼此交流,能给采访者提供额外信息。我们在大路坝调研时,李正福老人在饭桌上兴致大发,即兴拿起饭碗和筷子当器乐,一边击打一边为我们演唱干龙船歌谣。受他的感染,唐中银也应声附和,两人有板有眼,一起唱得兴致大发,赢得全场喝彩。这样我们就了解到干龙船歌谣的唱法、唱腔、音调等许多信息,真是令人惊喜的意外收获。

3.主体间的对话是进一步促进非遗传播的手段

调研得来的信息需要采访者间互相交换。在调研过程中,如果不同地方的场景同时表演,调研者就必须分头行动,然后再汇总加工整理。这需要一个对话过程。此外,把田野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在电脑或纸上进行加工整理,便出现人与电脑的对话或人与文字的对话。成果发表后再进行交流,就是一种深度对话。无论何种对话,只要能有效发生,都能促进非遗文化传播。

注释:

①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② 大路坝区距离重庆市黔江区县城29公里,距离咸丰县城80公里。屯堡乡距离恩施市城区21公里。

③ 为了表述方便,此部分内容见下文第2、3点的分析。

④ 莲响,也写作连响,有的人叫连宵,或连宵儿。它是用约一米长的小竹棍制作而成,竹节中挖孔串上铜钱,两头装饰有各色流苏,外层根据个人喜好涂刷各种颜色的油漆,舞动时会发出清脆的响声。艺人的制作方法不同,莲响样式就不同。打莲响是且歌且舞的活动,有完整的舞蹈动作和系列曲调,其中有的曲子的词中有“扭莲花”一词,笔者认为写作“莲响”更具美感。打莲响既可以自娱健身,也可以群体表演。人数越多,动作越整齐,场面就越壮观。这种民间歌舞在恩施州各县市都有流传,宣恩县在2015年夏季举办过一次大型的莲响舞比赛,引起了广泛好评。现在很多地方的广场舞也引入了打莲响。

⑤在李方庆整理的资料中,《神秘咸丰——土家苗寨风情歌谣选》,校本教材《土家吊脚楼》已作为内部资料印刷(鄂恩内图字〔2006〕第16号),由咸丰教育印刷厂承印;已编成型的《吊脚楼中的故事》正在筹集出版经费,待出版。

⑥ 据李方庆介绍,大路坝的板夹溪曾是湘鄂渝川盐茶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晚清到民国时期商贸繁荣。各路商人往来经过此地都要歇息、喝茶,空闲时便把各自会唱的戏曲拿出来讲唱表演,娱乐自己和他人。客商凭借自己的记忆即兴发挥演唱,唱词中夹带着许多地方方言,曲调也吸收了其他地方戏易唱易记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方言色彩和音调的地方戏曲,故称为方言调子戏。

⑦ 访谈中,李正福老人给我们唱起了一首老歌:“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这就是人们旧时喝咂酒的场面描写。

⑧ 2014年7月,笔者去屯堡采访谭老师时,恰巧武汉某学院的舞蹈老师也在这里向谭老师学习打莲响的传统舞蹈动作。谭老师耐心地一遍遍演示,看着他的精彩表演,现场很多观看者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打莲响的歌曲,气氛欢快热烈。

⑨ 民间的俗称,意为擅长即兴发挥,能够见啥唱啥,把人物、事件编进歌中演唱。

⑩ 恩施州是优质茶叶生产基地,流传着许多采茶歌,如《茶歌》《采茶歌》《顺采茶》《倒采茶》等,著名的有《六口茶》。每到采茶季节,茶园里就会飘荡着许多优美动人的采茶歌。不同地方的采茶歌有不同歌词、曲调和唱法。很多制茶企业不但要熟知茶叶的生长特性,也要了解茶文化。

⑪ 第一部分的第4点有简要阐述。

⑫ 巴东县清太坪镇的佘氏婆婆墓碑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恩施市滚龙坝调研中发现很多碑刻资料,书有对联、碑文和人物介绍,也是很好的民间非遗文化资料。

[1]李莉.口传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1):13-18.

[2]董晓平.田野民俗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Survey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Folk Literatur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2 Towns

LI Li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Enshi Hubei 445000,China)

The global large-scale modernization of accelerated the pace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and also brought the huge impact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for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folk literature which is long-term growing and spreading in the country.Many precious “intangible” cultures are facing the extinction.How to deal with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is the unavoidable issue in the literature study.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some experiences in the Daluba and Tunbao town in Ensi of Hubei provided great references for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folk literature and their trajecto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urbanization proces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folk literature;investigation on the reality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G122

A

1673-8004(2017)06-0012-07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6.002

2017-07-17

湖北省教育厅2015年度教研项目“民族高校民间文学之课堂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传承”(2015349);湖北省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恩施民歌文化在当代民间传承研究”(2016152)。

李莉(1970— ),女,湖南双峰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穆 刚

猜你喜欢

屯堡大路恩施州
大路长歌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改变”让城市更“优雅” 恩施州老旧小区“变身”记
安顺屯堡地戏
大路弯弯 溪水缓缓
屯堡人的春节
高宇 大路弯弯 溪水缓缓
屯堡遗风
屯堡民居
大路河红军石刻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