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士和写意油画艺术的尺度

2017-03-29杜宝昌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写意画工笔画中国画

杜宝昌

(武夷学院艺术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

戴士和写意油画艺术的尺度

杜宝昌

(武夷学院艺术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

要使中国的文化精神与油画的艺术形态相融合,必须准确把握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画的形式,把握西洋油画的整体面貌,把握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戴士和的写意油画既保留了油画的艺术形态,又实现了中国绘画畅神写意的创作目标。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作为学者型画家对东西方文化精神的精微洞察,在于他作为艺术家对中国画和油画本质的深刻把握,及对绘画创作技法运用的精湛娴熟。

戴士和;写意油画;艺术;尺度;融合

1 写意油画的中庸精神——艺术创作中“似与不似”的运用

对于中国文化精神,最具共性的认识就是中庸精神,这一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国历史。在政治上凡是盛世,无不在中庸思想的指导下,保持社会各方利益的和谐发展;在思想上,自秦汉开始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各个朝代虽有主流思想,但其它思想并非完全灭绝;在人生实践上,中国人自古就既保持脚踏实地的实践精神,又追求着丰富的精神满足;在艺术功能上,既强调对生活的歌颂与批判,又要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义。对此,孔子曾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方为君子”。这一精辟思想作为艺术的尺度,早已被文论界广泛认可。的确,艺术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文”和“质”关系的问题,也就是艺术表现形式和其要表现的内容的关系问题。总之,一切都强调分寸和尺度的把握。作为精神心理文化一部分的国画,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坚持把绘形与写意完美结合。中国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包含许多类型。写意画是其中的一个类别,它是相对于工笔画而言的。写意画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生活本身差别较大;而工笔画细节逼真,更贴近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原型。因此,这一绘画作品划分标准更多体现的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然而,工笔画与写意画的创作目标都是托物言志,就像明代思想家李贽在《梵书·杂说》中所说:“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即作品只是呈现情感的载体。那么物象作为载体与作品要表现的精神之间如何结合呢?这一点就是区分工笔画和写意画的一个条件。工笔画创造的艺术形象更接近现实,对象的特征更鲜明;写意画的对象的特征则不够鲜明,只在“似与不似”之间,或者叫“神似”。这两种作品从艺术效果来说有着巨大差异,而导致这一差别的原因在于作品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黑格尔曾按照“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艺术定义,将艺术划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1],并将绘画、音乐、诗歌归类为浪漫型。其实这种归类并非十分合理。仅从作品对思想表现的突出程度来说,绘画和诗歌作品都有内容突出和隐晦的例子。从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来看,工笔画更能体现古典型艺术的特征,而写意画更具有浪漫型艺术的特点。传说由宋徽宗赵佶创作的《芙蓉锦鸡图》,画面呈现出秋天清爽宜人的景色。画中锦鸡落处,芙蓉摇曳下坠之状逼真;锦鸡旁双蝶欢舞,相映成趣。一般认为作品以雄鸡表达大臣应该具有的五种美德:文采、英武、勇猛、仁慈、守信。这种解释符合我国“比德”的艺术传统。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不拘于细节,选取最能反映诗人精神和思想状态的瞬间动作,加以概略的描绘,以突出诗人的性格特征。虽是逸笔草草,却神韵备至。

工笔画在形似方面已经达到逼真的程度,而形象与思想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要借助“比德”的艺术思维方式来理解;写意画则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体现为“似”的状态。从艺术表现效果看,写意画由于抓住了所描绘的对象的本质,更能突出对象的特征。两种画法中,工笔画以形似表现,写意画以神似表现,关键在于工笔画要注意把神韵包含在细节之中,写意画要以神韵引领形象,二者都要把握好一个度,这就是中国画在实践创作中体现出的中庸艺术精神。中国写意油画与西方油画的本质区别,即写意油画中融入的中庸精神。

油画家戴士和出生于北京,浓厚的中国文化习俗伴随其成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曾进行过深入的学习。戴士和求学于中央美术学院时期,接受西方油画教育,并作为高访学者前往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进修,深谙油画技术。与大部分油画家不同,戴士和非常重视对国画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对齐白石创作理论、写意作品的研究。他在自己的专著中对齐白石的“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中国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曾作过精辟的论述。戴士和既擅长写作又精于绘画,曾出版过十几本专著,我们从其著作中的艺术评论、艺术观点可以感受到传统国学文化对他的创作理念产生的重要影响。戴士和的油画风格更多具有写意画的特点,体现出西方油画与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结合。他的作品无论是风景、建筑、人物都不强调细节的真实,都具有朦胧感,许多形象甚至需要仔细辨识和观察方能看出画的是什么。“似与不似”的艺术理念贯穿于戴士和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尤其是《林风眠》《齐白石》《黄宾虹》等系列油画肖像,作品中的中庸文化精神愈加彰显。

2 写意油画的“意象”造型——艺术创作中对客观物象本质的凝练

绘画属于再现艺术。欧洲古典写实油画注重形象的深入描绘,使观者产生具象写实的感受。但是,新古典主义的棋手——安格尔的肖像作品也非绝对的真实,其作品人物造型也是经过画家主观筛选、调整后的形象,其人物结构、比例是安格尔唯美精神的反映,并不科学、准确。抽象派绘画作品中的形象往往是变形的,如康定斯基的画作,无论人体还是林荫路都是变形的,强调的是画家个人的感受,不是现实状态的再现。任何一种绘画都可以写实,也可以写意。无论在油画或国画中,艺术家对物象本质的概括、提炼都是无法逾越的尺度、法则。

中国写意油画中的“意”不同于西方古典绘画中的形,是指艺术家创作前反复酝酿过的意象,是艺术家对物象的敏锐观察、锤炼选择、推敲抉择的心中形象,是艺术家心中审美创造和人工改造过的意象,是能用画笔描绘的形象。中国画中的“意象”乃是“心中之象”,与形象既有关联又有不同。所以,中国有“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艺术观,艺术家对他要表现的人物形象、山川草木不会作过多刻画,而是点到为止,即足以体现艺术家的人格与修养,寄托艺术家的感受。写意油画中的意象造型把画笔从塑造形象这一技术性的功能中脱离出来,变为更加主观的直接书写,促使油画的形式语言得到拓展、油画的表现领域得到扩大、油画的水准得到质的提升。

中国油画的材料与西方油画的材料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实践上画什么和怎么画。戴士和写意油画作品对物象的锤炼明显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基因,注入了中国文化精神。他的写意油画成功之处在于他找到了国画与油画融通的关键,即对国画意象造型的借鉴与运用。经过探索和尝试,他在绘画技巧上弱化油画的写实性,强化国画的写意性,达到写实与写意融合的境界。在艺术效果方面,弱化了静态形象,强化了动态感受。如其丰人所说,就是“写”与“生”。从写的层面说,他使用画笔在书写,用绘画语言来表达所见所感;从生的层面说,他的作品是面对现实对象直接写生,因而是鲜活灵动的。戴士和的作品之所以鲜活灵动、生机勃勃,还在于他把收集素材的速写技法变成了直接创作方法。这种创作方法的优势在于善于捕捉对象稍纵即逝的瞬间,因此现场感很强,也使观赏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他的画面物象既神似又简约,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引人遐想,富于艺术魅力。

3 写意油画中形象创造的理想化——艺术与现实之间尺度的把握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认为文学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活动,其核心是作品[2]。其实,所有的艺术都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活动,油画也不例外。油画作品从本质上说也是画家对世界的诗意反映。南朝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又说:“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画家怀着理想,以虚怀的心态考察世间万象,又从万象中感悟世界。这种感悟又是不断深化的,由初遇对象时的悦耳悦目,再到悦心悦意,最后升华到悦志悦神的境界。在徜徉山水之际得到仁者之乐的同时,艺术家要通过画作表现出山水万象的形式和精神之美,这就是艺术的本质。

戴士和不仅作为学者对生活和艺术具有深刻的认知,而且作为画家又把这种深刻的认知诉诸笔端呈现于画作之中,因而他的油画含义深远、耐人寻味。他的作品《母与子》抓住哺乳这一细节,通过乳房突出母性的特征。“母亲”这一形象没有画出面部,但她过分低下的头部和用力托起孩子的状态,更能烘托出母亲的专注和焦急。画面整体色调比较暗淡,“母亲”左手是挤奶的动作,从而与低头的姿态构成照应。作品对哺乳的描绘体现了油画写实的特征,但描绘母亲的心态则是写意的手法。戴士和的作品《会泽农民诗人和他的太太》中,夫妇人物肖像很清晰、很生动,体现了油画的写意性,但在表现上使用了文学化的细节刻画方法:丈夫和妻子的手姿态不同。作品从手的放置方式这个细节,表现出丈夫的从属性格,写出了他们生活中的故事,写出了中国家庭的文化特征,这种家庭模式是中国社会一种典型。戴士和擅长对景写生、创作,他的作品《漓江上》采用对比的方式表现,以暗色突出桂林山的清幽,以拔地而起的造型表现桂林克斯特地貌造就的长出地面的山形,以平坦表现水的轻灵,山水相映成趣,彼此映照。《小巷》这幅民居作品,画面突出拥挤的小巷,使人联想到众多的民居,联想到大众的生活;而通往深处的小巷悠长而寂静,右面房屋的后墙利用透视原理画得高而窄,与对面的墙院共同表现出厚重感,使人联想到漫长的历史和芸芸众生。

对于戴士和的油画,我们没有面对西洋油画的陌生感,尽可以按照观赏国画的习惯去感受。戴士和的油画实现了东西方艺术的融合,在造型上符合我们的审美标准,在内容上贴近我们的生活。他的油画作品人物多是普通学生、市民,即使伟人的肖像也与普通人神态一样,不去夸张美化。这也许是戴士和绘画追求的一种艺术理想。

西洋艺术来到中国,要与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中国画审美特征相融合,才会满足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如何将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态完美地结合,做到既保留油画的形态,又能满足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艺术实践问题。要使中国的文化精神与油画的艺术形态相融合,必须准确把握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画的形式,把握西洋油画的整体面貌,把握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理想境界[3]。戴士和的写意油画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油画既保留了油画的艺术品质,又实现了中国绘画追求畅神写意的创作理念。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作为学者对东西方文化精神的精微洞察,在于他作为艺术家对中国画和油画本质的深刻把握及对绘画创作技法运用精湛娴熟。

总之,戴士和的油画被我们喜欢,是因为他的作品在艺术技巧上将国画与油画特点进行了有分寸的融合,选材上贴近生活,所创作的形象体现了我们的审美趣味,艺术理想符合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

[1]张龄予.德国古典美学中的艺术分类[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2]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潘公凯.《画我所要——戴士和油画写意展》研讨会[DB/OL].(2008-12-12)[2016-03-16].http://www.artron.net/.

J20

A

2095-7602(2017)12-0187-03

2017-07-23

杜宝昌(1968- ),男,副教授,硕士,从事油画研究。

猜你喜欢

写意画工笔画中国画
挥毫泼墨忆平生——追忆当代中国写意画大师范子登
中国画
“写意画”画种的形成与发展
——兼论徐渭对“写意画”概念的提出
工笔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小学工笔画
中国工笔画概述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粉红荷花工笔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