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校一拳”视域下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探析

2017-03-29王若楠吴攀文柳亚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拳种传统武术武术

王若楠,吴攀文,柳亚奇,刘 宇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一校一拳”视域下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探析

王若楠,吴攀文,柳亚奇,刘 宇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提出的“一校一拳”武术教育改革思路,开创了学校武术发展的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武术所特有的和谐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内涵。但是在武术教学改革过程中,体制机制障碍、未贯彻落实教学实践、校本课程体系不完善、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不能适应“一校一拳”发展形势等问题阻碍了武术教学的开展。为了使“一校一拳”武术教育方式顺利推行,本文提出了加大武术在考试中的比重、优化武术师资队伍结构、积极开展武术进校园的宣传、积极培育社会力量参与武术发展、建立学校武术健康教育推进机制等一系列解决措施。

“一校一拳”;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

武术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无论是在民间学习传播中,还是在历史社交舞台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中小学生承载着国家的希望,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决定着社会文化发展的走向和未来,因而在继承民族传统、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推脱的历史责任[1]。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深入挖掘武术教育的现代意义,提高武术的教育价值,完善武术教学体系,“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武术教育新思路应运而生[2]。受地域文化的渲染,每一个拳种都有其鲜明的地域代表性,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拳种创造者的文化涵养与道德水平也影响拳种的发展,赋予一个拳种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个性风格[3]。可见,拳种是武术发展的基石,是构成武术技理与文化内涵的基本命脉[3]。“一校一拳”作为目前武术教学改革理念的基础、武术教学的指导内容、武术改革的关键,是加快转变校园体育文化重构的积极因素,也是武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

1 “一校一拳”提出的背景

武术积淀了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和生存智慧,折射了中华民族精神,而成为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强健体魄、学习中国文化、养成道德规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4]。在现阶段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中小学的文化教育课程需要一个独具特色的抓手。武术体现了中国的气势和内涵,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可见,武术正是中小学校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体质、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

无论是改善现代青少年体质状态,还是在文化自觉语境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武术教育的现代意义,完善学校武术教育系统,推进“武术进课堂”活动[5]。为积极推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2013年9月由上海体育学院牵头,26所高校组成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期冀以此带动武术教学改革[5]。“联盟”提出了“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武术教育新思路,“一校一拳”的武术教育思想由此出现在学校体育视野中。

2 “一校一拳”的内涵

所谓“一校一拳”,指在学校的武术教学中集中教授某一拳法,或根据当地传统拳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组建武术特色学校。画家梅墨生先生曾言:“源与流要分清,源头加活水,便成源流。向源头去追寻即为上升,随波逐流即为下降。所以往古追寻为升,为高古;向今去逐浪为降,为低俗。”[3]武术的传承,回归本源即对拳种的发扬传承。每个拳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技击体系和文化精神内涵,而开展“一校一拳”,就是以拳种为载体,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和拳种中蕴含的中国精神深入贯彻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

2.1 “一校一拳”的和谐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能充分体现武术的民族性[6]。《易经》揭示的“天人合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有不同影响[7]。儒家思想倡导天作为品德和原则的源流,习武者随着练武时间的增长与功力的增加,会改变他们逞强斗狠、征服他人的习武目的,通过切身体悟感受武学的奥秘与人生真谛,进入“天人合一”境界。道家思想指出天与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8]现代社会,人们受限于各种章程、规范,逐渐丧失了本该有的自然本性,显得与自然格格不入。“天人合一”讲求的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9]。中国传统武术讲究和谐理念,旨在推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文明与文明以及人的灵魂与体魄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为人们提供人际和谐的技击文化、和谐的生态文化等[7,10]。

中华武术精髓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合一。武术套路教学要求的“身随心动”“形断意连”“势断气连”都体现了内在精神与外部形态的完整统一[11]。中国武术一招一式都体现着“天人合一,物我不二”“对立统一”的哲学美、智慧美。而“一校一拳”的开展,将中国传统武术的“武德精神、动作形态、劲力节奏、技击对抗以及意境和谐”的深邃内涵与独特美韵传授给学生,使他们领悟武术哲学文化精髓,对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2.2 “一校一拳”的民族精神内涵

传统武术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武术本身传承发展更为重要的则是传统武术所表现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内涵。杨叔子院士讲过:“国强,科技要发达,如果科技落后,一打就垮;一个伟大民族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老子也曾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12]。”习武之人通过对武术的亲身体悟并受到武术文化的熏染,体会到了坚强勇敢、刚正不阿、正气凛然、见义勇为、忠义千秋等体现中国英雄气概的民族精神[7]。“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武术尚武精神的典型概括,“富国强兵、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华武术精神的核心主题,“万众一心、振兴中华、发愤图强、综合创新”则是现代中国武术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内涵[7]。

教育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13]。“一校一拳”的开展有利于将中国传统武术所赋予的民族精神内涵带到校园,落实到武术教学实践中,使之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14]。“一校一拳”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选择具有武术教学资源的地域特色拳种,例如南充市大北街小学将南充地方本土拳种松溪内家拳引入校园,提出“以武之道培养礼仪,以武之理规训身体,以武为纲孕育精神,以武会友耀我中华”理念。这种“一校一拳”不仅使学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为发展中华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做出贡献[13]。

3 “一校一拳”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3.1 体制机制障碍

武术进校园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提倡了很多年,国家武术研究院和武管中心也开展了试点实验,创编了一系列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练习的武术内容。然而,在武术管理部门、教育管理部门和基层学校之间,武术进校园的实施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就没有相应的进展。武术进校园,是不同部门和领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但基层很多学校喊着素质教育,实则还是推行着应试教育。学校追求成绩与升学率,大多忽视体育活动,甚至没有专业体育教师,使青少年体质下降[15]。近几年,随着中招考试体育成绩比重加大,武术教学逐渐得到学校重视,但是在实际考试中仍然存在着问题。

3.2 未贯彻落实教学实践

目前中小学武术教学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全国有三分之二的中小学并没有开设武术课,使武术教学面临名存实亡的尴尬处境[16]。据调查了解,很大一部分中小学的武术课基本就是一个摆设,还有部分责任人表态可以取消武术课的学习[17],更有部分学校增加跆拳道的学习课时,而削减武术教学时间[18]。武术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未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武术的多元价值没有被深入挖掘。

3.3 校本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传统武术拳法教学中,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明确,教促进了学,学又使教顺利进行。武术教师不仅要掌握正确而熟练的技能,同时还要学习了解理论知识,要懂得“习武,德为先”的理念。目前,关于“一校一拳”的校本课程体系较为缺乏,没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从而造成教师可借鉴的理论知识少。在学的过程中,特别是体育项目的教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很重要,但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还需开发一套不同阶段学生都能看懂的武术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现有的武术教材中纯文字性的说明太多,中小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水平有限,对教材中武术图文展示的动作衔接难免出现理解偏差,时间久了就会感觉乏味,造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困难。

3.4 武术人才队伍建设不能适应“一校一拳”发展形势

“一校一拳”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在“一校一拳”教学改革过程中,专业武术教师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体育课外活动少,这样即使学生有继续学习武术的动机,也很难找到学习武术的场所和专门传授武术的教师,从而造成教武术难、学武术更难的局面。目前,各高校中学习武术专业的学生数量少,能进入中小学任教的专业武术教师极度缺乏武术人才队伍建设不能适应“一校一拳”发展形势。

4 “一校一拳”的发展策略

4.1 加大武术在考试中的比重

武术进校园的实施一直以来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没有明显的进展。教育管理部门要确立相关制度,要求武术进入中小学的升学考试,让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一些武术师资培训和武术竞赛活动等[15]。武术若能在升学考试中占得一定的比重,势必引起学校和学生家长们的重视。

4.2 优化武术师资队伍结构

国家在努力推进段位制进校园的过程中,受限于武术教师的缺乏,其具体实施过程必定会受到一定影响。所以,丰富武术教师资源是推进“一校一拳”工作的重要任务。首先,高校要加大武术教学的比重,加强对学生武术教学的同时更要结合推行校园武术段位制。其次,“一校一拳”的推行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教授,他们是引路人与执行者。针对在职体育教师专业武术技能匮乏的现象,要给出时间做好体育教师的武术培训。此外,可购买社会公共服务,充分利用当地武术协会资源,聘请当地武术专家对教师进行武术教学能力培养,推进武术特色学校的建立。

4.3 积极开展武术进校园的宣传

中小学大课间的内容设置以及夏令营、冬令营武术体验活动都是有效的武术宣传形式[15]。好的环境氛围能成为校园特色,自然也容易赢得学生喜爱和家长们的支持[15]。四川南充的大北街小学以松溪内家拳作为学校开展“一校一拳”的突破口,聘请松溪内家拳传人进校授课,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以松溪内家拳为内容参加四川省多项武术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校武术队成为南充市中小学的一张特色名片,松溪内家拳在校园内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捧。

4.4 积极培育社会力量参与武术发展

中华传统武术精髓在于内外兼修,强身健体、技击制敌、修身养性是其重要的文化精髓。依据“一校一拳”新改思路,将地方特色拳种引入学校意味着加强民间武术与校园的交流沟通,激发和调动各方活力共同参与武术发展。对传统武术传承发展这一问题,传统武术传承人与学校在文化认识、社会经济、教育理念等方面必然存在不同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利用好民间武术资源,学校必须搭建一个平台,以促进传统武术教育化的实施,做好学校武术与传统武术的融合[3]。同时,“一校一拳”的开展,为地域特色拳法的救赎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可由学校牵头,民间武术专家配合进行地域特色拳法教学,使拳法民间化转变为拳法学校化,发扬地域特色文化,体现武术文化魅力。

4.5 建立学校武术健康教育推进机制

学生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教学设计不当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武术的兴趣。中小学可以分为5~12岁与13~17岁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按照儿童发展的自然本性,分阶段进行教授,以点燃学生学习的火种。可以针对5~12岁学生进行感官方面的训练,培养其学习兴趣[2],而不可在此阶段进行套路灌输,否则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运动积极性不够、学习兴趣下降[19-20]。科学的武术教学课程基本遵从分段设计理念。关键时期的小学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2年级主要针对学生体质进行锻炼,学生在武术学习内容上可以选择基本的起势、手型、步型、腿法学习,并结合武术操加强对武术运动的认识。3~6年级学生主要是在1~2年级的基础之上针对拳法、腿法、步法进行针对性练习,继续加强身体柔韧性的锻炼,同时可选择简单套路动作进行学习。初中阶段可增加对抗性的击打训练,提高学生反应能力。高中阶段可进行完整套路与各种器械的练习,加强摔法、对练以及实战的练习,提升学生的运动激情,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爱国教育[2]。

[1]杨雨佳.陕北民间美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榆林学院学报,2015(3):80-82.

[2]张峰,赵光圣,吉洪林.回归武术之本真——从技术取向再论我国中小学武术课程设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41-45.

[3]张峰,赵光圣,张小敬,等.深化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4):96-98.

[4]高小军.我国青少年武术教育的过去、现状与未来[J].中华武术(研究),2012(6):4-8.

[5]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1):84-88.

[6]王英杰.山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认知程度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

[7]李志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体系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2):121-124.

[8]徐俊.道家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14(1):94-97.

[9]黄宏姣,易小明.中国传统人生价值实现域的偏狭化[J].求索,2005(2):103-106.

[10]杨建营.武术文化内涵的提炼与解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5):135-139.

[11]曾凡鑫.儒家文化思想对中华武术技术风格的影响[J].博击(武术科学),2006(11):4-6.

[12]陆志飞.先秦“俭”思想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13]张婧,赛自华.中小学武术教学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5(12):61-63.

[14]马野.新疆塔里木大学武术教学现状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

[15]你若不弃.武术进校园,须纳入升学考试[DB/OL].(2017-04-03)[2017-05-0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63585146251638&wfr=spider&for=pc.

[16]张长念,王岗.中国武术发展文化转型的时代动因[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11-15.

[17]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4.

[18]武术研究院组编.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

[19]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82.

[20]王凯,杨小微.反思我国教学研究中的简单思维[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23-28.

G85

A

2095-7602(2017)12-0093-04

2017-06-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逻辑”(16YJA890003)。

王若楠(1992-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吴攀文(1979- ),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武术技术及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拳种传统武术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