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古诗教学的“返璞归真”

2017-03-29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左军娥

成才 2017年9期
关键词:返璞归真敬亭山语感

■ 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 左军娥

诵读,古诗教学的“返璞归真”

■ 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 左军娥

关于古诗教学,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这样的认识:诵读,是古诗学习的起点。回到这个起点,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也一样,因为诗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的集中体现,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过度的剖析讲解,深挖微言大义乃诗歌教学之大忌。要想体会古诗中的优美意境,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已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一、读的方式

(一)自读

读的方式很多,首先要鼓励学生在课前大声自读,这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阶段。因为在学生大声读的过程中,发现读不准的字,会主动去查字典;遇到读不顺畅的句子,就会多读上几遍;发现读不懂的地方,产生疑问就会去问别人。这样不仅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范读

这是古诗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梁实秋先生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诵读。”他回忆老师朗诵时“咬牙切齿,声震屋瓦”“轻描淡写,如行云流水”,而学生“细心聆听,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前,已经相当地体会到文章的美妙”,“老师讲解之后,立即要我们朗诵,于是全班同学高唱,如鼎沸,如蛙鸣,如鸟喧,如蝉噪”。这是契合诗歌特点的极为生动的诗歌教学范式。愈是美学价值高的诗歌,愈要在吟诵中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在吟诵中体悟诗境,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要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三)诵读

教师的读是为了带动学生的读,教师范读时要非常强调节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用意,自然地在诗中标上节奏符号。教师还可与学生一起归纳停顿的规律,如五言诗一般是二三节奏(春眠不觉晓),七言诗一般是二二三节奏等(两个黄鹂鸣翠柳)。在读准节奏停顿的基础上,诗歌的“读”还要注意押韵,要让学生在整体读诗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韵脚对内容的影响,体会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教师运用声音的抑扬、强弱、轻重、疾徐,传出诗文内在的意蕴与审美特征,把文字这种无声语言中所渗透着洋溢着的人的喜怒哀乐、一切微妙、复杂的感情表现出来。诵读就是要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于丹在《丹韵词音》里说道:“中国的诗词,真的是要念的,平白如话,朗朗上口。我们就是念一遍,内心已经会有一些春风拂漾,已经会有一些春思涌动。”

二、读的要求

(一)读准字音,注意重音

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如“一行白鹭”“山行”,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个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出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读准节奏,疏通词句

古诗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儿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节奏,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

(三)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诗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之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案例】王自文《独坐敬亭山》

师: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又有什么话要对李白说呢?

(出示: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________”;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

生:敬亭山,你知道我有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生: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抛弃你的!

生: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

师: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身边。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的啊!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片段赏析】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课程标准的“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部分,多次提到“语感”。在教学中强化语感训练,对文本的反复诵读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然而反复诵读并不是对文本单调乏味的机械重复,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地引导学生诵读文本。

王自文老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设计出一组情境对话训练:“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____’;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___________’。”引导学生对李白与敬亭山,这一人一物之间展开对话想象,走进文本,走近诗人,潜移默化中深刻感受到李白的“独”,挖掘出诗句的思想深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进行回环复沓地诵读,在逐层推进的回环中,学生的理解得以深化,感受得以深入,并将情感带入文本,通过“朗读”来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郑占怡

猜你喜欢

返璞归真敬亭山语感
独坐敬亭山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轻轻松松聊汉语:安徽敬亭山
《敬亭山》
为什么要去敬亭山(诗)
返璞归真亲切自然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