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口译教学中听辨能力及听力技能的培养

2017-03-29张婕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原语口译语篇

张婕

(长江师范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科研部,重庆 408100)

英语口译教学中听辨能力及听力技能的培养

张婕

(长江师范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科研部,重庆 408100)

口译通过听取和解析源语来表达信息,听取信息是口译成功的第一步。听辨能力重要的是在听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建立起逻辑关系。扩充专业词汇、强化跟读训练、借助认识语境分析以及捕捉源语的中心思想和话语的整体结构,都是提升听辨能力的有效举措。

口译;听力障碍;语篇分析;影子跟读

随着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口译便应运而生。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特殊而又复杂的心智活动。“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有听到的信息准确而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1]受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因此,成功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口译人才已成为目前口译教学中一个令人关注的现实问题。我国研究者对口译教学感觉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如口译模式、口译笔记、短时记忆研究、听辨能力研究、模因论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对口译教学中听辨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译听辨理解与传统听力理解的区别,借助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说明听辨在整个口译过程中的重要性[2],以及认知语境在口译听力中的作用[3],等等。我们在众多学者分析的基础上,以口译教学中学生听辨能力障碍的分析为切入点,结合口译教学实践,从跨文化交际意识、影子跟读训练、语篇分析意识、模糊处理法等角度来探讨英语听辨技能的培养策略。

一、听辨能力在口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般来说,口译的交际过程包括原文理解和目的语表达两个步骤。对原语的理解是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迈出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成功的口译首先取决于能否快速准确地获取原语讲话的信息。”[4]换言之,听辨能力在口译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口译教学中的听辨能力包括对原语信息的录入,即听懂原语所承载的信息,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倘若学生听辨能力出现障碍,那么第二步骤目的语的表达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在口译教学中,听辨是表达的基础。其次,口译中的听辨能力有利于学生对录入的信息进行有机地梳理,建立起其中的逻辑关系,否则,学生在目的语输出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信息组织凌乱、语言表达不连贯等现象,严重影响口译的质量。最后,口译中的听辨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从而不拘泥于原语的遣词造句,为信息的输出作好准备。由此可见,听辨能力是口译能否顺利完成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听辨能力的培养,它是译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直接影响着目的语的输出质量。

二、听辨能力存在的障碍分析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口译过程中遭遇的最大挑战就是听不懂或者无法完全准确地录入原语信息。听懂或者说准确录入原语信息是顺利口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一旦口译过程中的第一步骤出现问题,势必直接影响第二步骤目的语表达的准确性。造成学生的听辨能力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词汇和百科知识的不足

口译材料具有题材广泛的特点,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包罗万象,除了要求学生能听懂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词汇和常用词汇外,还应掌握一些专有术语和专业词汇。学生专业词汇的匮乏,直接导致其在听辨过程中一旦遇到生词,便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进而延误了后续信息的获取。学生往往更侧重关注语言知识本身,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典故、习语或固定搭配等知之甚少,因而在听取信息的过程中,即便是录入正确的词汇,但也会因为缺乏百科知识,在对原语信息进行加工时,出现理解的偏差。例如,在口译训练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A 400-pound black bear with a sweet tooth is on the wanted list in rural Ontario for stealing cakes and doughnuts.”部分学生咋一听到,便会将文中的“with a sweet tooth”单纯地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为“长了一颗甜甜的牙”,却殊不知,这个固定词组表达的意思是“喜欢吃甜食的”。由此可见,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的缺乏,是学生在听辨能力上出现问题的一大原因。

(二)多样性的英语语音、语速和语调的干扰

(三)语篇分析意识的缺乏

口译听辨能力不是要求学生机械地录入语音信息,而要对听到的所有信息进行快速逻辑推理分析。但是学生通常会忽略了按照意群划分听取信息这一原则,缺乏语篇分析意识,将一些细枝末节大量地记录下来,加之口译时间的紧迫性,导致学生上一句话还未记完整,下一句录音已经开始了,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听取源语后续信息,甚至是一些关键信息,破坏了口译内容的完整性。

(四)心理素质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口译过程中,译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可以说压力与口译形影不离,时刻相伴。在口译的教学中,压力对学生来说更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鸿沟。从一开始他们就担心漏听掉任何一个词,造成精神上过度紧张,从而引起听不懂、卡壳、漏译、错译等现象。通常来讲,口译时的紧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缺乏自信、胆怯,在大庭广众面前很难控制紧张情绪,因而无法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听取信息。另一方面是学生心态上太过于追求完美,苛求自己,唯恐遗漏任何词汇,反而越是担心就越容易出现听辨错误。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由于缺乏口译的实战经验,一旦遇到没听懂的单词或短语,便不知所措,不懂得采用相应的应对技巧来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

三、口译教学中听力技能的培养策略

根据上述在口译教学中学生听辨能力出现的问题剖析,不难看出,提高学生口译听力技能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它是口译成功的先决条件。故而,结合口译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口译教学中听力技能的培养策略。

(一)扩充专业词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毋庸置疑,词汇是一切语言的基础。倘若缺少了词汇量这一支撑,学生即便是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识别出发出的声音,但学生却很难将它与所代表的词汇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得知词汇所代表的内涵和意义。因而口译教学当务之急是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尤其是专业词汇。结合口译教学,可根据口译教材各个单元的练习材料,补充围绕相关主题的一些专业词汇及术语,比如环保、经济学、体育等各个领域都要有所涉及。

发言人在讲话时往往喜欢引经据典以增强演说的效果。假使学生未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词组、短语、句子),就很可能会出现根本听不懂的尴尬场面。比如:在口译训练材料中发言人说了这样一句话:“It is better to start weaving your fishing nets than merely coveting fish at the water.”许多同学因对成语典故的翻译知之甚少,故而听辨不出,自然也就不知所云。其实,这句话的含义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习语的翻译对学生而言是大有裨益。此外,一个民族的语言中必然会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成份,储存着民族心理、生活习俗、社会文化等信息。从一定程度上讲,口译可谓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以下列句子为例:“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t fish.”尽管大部分学生听清了这一系列的声音信号,但由于大脑里没有存储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将声音与词汇符号代表的含义相联系,就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实际上,“to eat no fish”来源于宗教典故,故事可以追溯到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吃鱼的习俗。因此,“to eat no fish”蕴含的是“忠诚”之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也是口译听力教学中的重点。

不过谁曾想,25年前,当时华西医院各项指标比较落后,其床位使用率、手术量、门诊量等数据,和成都市的一家市级医院相比并无太大优势。

(二)强化影子跟读训练

影子跟读(shadowing)又称目的语或源语复述练习,它是一种节奏均匀的发声跟踪任务,要求练习者对以声音形式呈现的刺激信号即时发声[5]。换言之,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影子跟读训练时,需要学生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边听边说,几乎与录音中发言人的说话同步。影子跟读训练并不是让学生进行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一个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输入输出信息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语音、词汇、句法、语用等各个层面,需要耳听、嘴说、脑记3者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协作完成。教师可通过影子跟读训练,使学生学习标准的发音,掌握连读、弱读、爆破、同化等发音现象,感知重音、节奏、语调、停顿等超音段特征,这是一条提高学生口译听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借助认知语境,克服口音干扰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所处地域的不同等因素,导致发音方式与发音习惯也随之不同,因而形成了口音上的变异,这给学生在口译时带来不小的障碍,甚至会严重影响其听力理解。譬如,印度人往往会受到母语的干扰,英语口音很重。在口音干扰的训练材料中,带有印度口音的说话人将“I am thirty”说成“I am dirty”。这使得学生在听辨过程中很容易混淆。针对此现象,教师可适当补充印度人英语口音的特点,如,往往将/t/读成/d/,/k/读成/g/,/p/读成/b/,/θ/读成/d/。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交际场合的认知语境信息,更好地对语音信息进行识别。“在交际情况不确定的时候,听话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逻辑知识、百科知识以及语言知识等进行推导,而这种系统化的知识性推导主要依靠的就是认知语境假设。”[6]结合上述例子,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认知语境,仔细分析,“I am dirty”该句出现在说话人的自我介绍中,前面信息已经提及到了说话人的姓名、国籍等关键词,因此可以推导出进一步介绍的更可能是说话人的年龄。由此可见,借助认知语境,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克服口音的干扰,从而提高口译的质量。

(四)强调意群,培养语篇分析意识

在口译过程中,使用的听力技巧被称之为“专注听力”(attentive listening skills)。这种技巧的实质是“借助认知知识和主题知识对语言进行阐释和解释,实际上是在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这种推理和分析绝对不是对语言的简单辨识,而是了解语言承载的信息意义”[7]。因此,口译教学中的听力技能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原语所承载的信息的录入,而更关键的是要对录入的信息进行有机地梳理、加工,建立起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信息的输出奠定基础。第一,应关注意群的构建。就口译而言,意群应具备以下3个特征:相对独立的意义概念,在触目可及的操作范围之内,能够通过连接语较灵活地与前后的口译单位结合[8]。换句话说,教师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要做到一边接受源语,一边通过大脑思维加工,捕捉源语所传递的中心思想和话语的整体结构,从而在听辨的过程中,理清思路,理顺句意。第二,还应结合语篇分析。教师可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种语篇类型及特点,使学生建立起语篇分析的意识。以论述类讲话为例,“论述类讲话由若干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可能又由几个部分构成,论点和论据、顺序和逻辑关系、结论等都应该是听和记忆的重点。”[7]学生具有了语篇分析的意识之后,当学生听到论述类讲话时,便可以根据该语篇的上述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录入语言所承载的信息意义,追寻说话人的思路,从而提高听取信息的效率和准确率。

(五)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讲授应变技巧

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扫除口译听力理解的障碍。口译时常与压力相伴,懂得如何缓解压力,控制紧张情绪,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因此,首先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根据学生平时学习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地朝既定目标靠拢,切忌不可一蹴而就,应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取得一个个阶段性的成绩,让学生在口译学习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也会随之悄然建立起来。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性格内向、害羞、不善言辞,因此怯场就无形之中就成为了他们在口译道路上听辨能力的拦路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为其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其逐渐变得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比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即兴演讲,正所谓“一名优秀的译员必须同时是一位杰出的演讲者”。学生通过演讲,使自己处于大庭广众之下,逐渐做到不害羞、不胆怯,临场不慌乱。

其次,口译具有现场性强的特点。在口译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因为讲话人的语速太快或信息过于密集而没听清楚一个单词或一句话。遇到这种突发状况,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抑制紧张的情绪。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灌输这样一种意识:口译的核心并不是寻求字词和句法的一一对应,而强调的是信息的传达,因而不要因为一些细枝末节而让口译无法进行下去。单个的词或短语没有听懂,并不一定会影响对整体信息的把握,告知学生可以从上下文的语境中推测出关键信息,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省略。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模糊处理的方法,如重复法、近似法、解释法及概括法等。“语言的模糊性源自于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不确定性,包括人们认知的局限性,语言环境的变化,以及口语本身的随机性和松散性。”[9]模糊处理法集灵活、概括等特点于一身,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口译应变技巧,可以缓解精力分配负担,使学生能够继续集中精力,认真听下去,从而不影响后续信息的采集。

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增加积极的心理暗示,坚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只要刻苦努力,方法得当,就能迎风破浪,驶向口译成功的彼岸。若是临场紧张,便可以为自己打气,相信自己能够按照平常训练时掌握的方法、应变的技巧和积累的经验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挑战。只有临场时镇定自若,才能全神贯注地聆听和辨识源语。

综上所述,口译的听辨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获取语言层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听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加工,建立起其中的逻辑关系,为语言的输出做好准备。在口译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听辨技能,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还要培养学生语篇分析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口译听辨中的紧张情绪,从而使其不断提高口译听力技能。

[1]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

[2]魏雅莎.初探口译听力理解[J].学周刊,2015(26):225-227.

[3]邝江红.浅论认知语境与口译听力理解[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14、18.

[4]雷天放,陈菁.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0.

[5]Lambert S.,Shadowing[J].Meta:Translator’s Journal,1988(2):263-273.

[6]沈悦英.认知语境与交际中的话语理解[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60-163.

[7]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9.

[8]秦亚青,何群.英汉视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4.

[9]陈振东,黄樱.口译中的模糊信息处理[J].上海科技翻译,2004(1):36-39.

[责任编辑:庆 来]

G420

A

1674-3652(2017)02-0126-04

2016-12-21

张婕,女,重庆璧山人。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原语口译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