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

2017-03-29杨晨曦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华青少年传统

杨晨曦,于 凯

(1.喀什大学 法政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1600)

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

杨晨曦1,2,于 凯2

(1.喀什大学 法政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1600)

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既是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的需要,也是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需要,更是培育民族精神和保障文化安全的需要。在全球化时代,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须从认同的心理机制入手。只有加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使其自觉延续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到与时代相结合。

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同;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五个认同”,其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才能谈得上其他的认同。”[1]2017年初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青少年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要加强对青少年关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教育,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被动接受到自觉传承,并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传统文化独具民族特色且自成体系,内含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质,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精神力量和生存智慧。经过历史积淀而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能够拥有强大凝聚力的根源。

传统文化是文化认同的主要内容和宝贵资源,也是现代性意识构建的根基。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大力开展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的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来,一度将传统文化当作“科学”“民主”的桎梏。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显得越来越重要。当下,西方社会在不遗余力推销其普世价值,甚至不惜干涉别国内政、外交。青少年一代应当真切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领会中国文化的精神,从而确立文化自信,自觉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张旭东认为,尼采救西方的思路是:能救西方的东西,只能在西方本身出问题的地方找到,而不可能到东方神秘主义中找到[2]。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战场上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压境而来,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到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了解传统文化,领会“天人合一”“刚健有为”等优秀精神,确立最根本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青少年个性成长和精神发育的重要养料。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是滋养青少年心灵的甘泉。应加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教育,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翻耕、施肥,使青少年在学习传统文化中养成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的优良品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及认同的构建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生产与生活的智慧结晶,既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庞朴先生曾提出文化的三层次说,分别是显露在外面的物质文化层,中间心、物结合的理论、制度文化层,以及规定类型的心理文化层次[3]。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括了极为灿烂和辉煌的物质成果,且在哲学、文学、宗教、艺术、科技诸方面形成独特的建树,反映出民族心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

“认同”一词最初由弗洛伊德提出。认同有自身的生成逻辑,是一个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即从最开始的认知、感悟、认同到最后自然而然的自觉践行。认知即是了解,如果对传统文化的内容都不知晓,何谈认同?感悟则是在了解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将传统文化与自身的知识相结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握了认同的过程,就能了解青少年的认同规律,做到有的放矢。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可塑性极强。在传媒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各种信息直接裸露,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文化的干扰甚至侵蚀。良莠不齐的文化易造成群体的心灵迷茫和困惑。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文化传承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三、加强青少年学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根据认知的顺序与特点,为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要从根本上改进教育方式和方法,重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作用。

(一)营造家庭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家庭是青少年梦想起航的地方。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团拜会上就曾指出,一个个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4]。有别于西方以个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自古以来以家庭为核心,“家国同构”思想影响深远,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家庭教育中重视传统文化的培养,对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提升父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重视父母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提高父母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其次,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其兴趣爱好,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购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资料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再次,要教会孩子基本的中华礼仪规范,在行动中体悟传统文化。

最后,要改善教育方式。相较于言传,身教的影响更为深远。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仁爱、孝敬老人的榜样,配合学校开展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二)完善学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环境

青少年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课堂教学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途径。在课堂上,对学生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在青少年的认知阶段,教师是学生由衷敬仰和乐于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在讲解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阐释和价值的引领。在课堂上,教材是教学开展的依托。为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应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编入教材,根据不同的年级编写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教材。初高中课改后,测试内容加重了文言文的比重,彰显了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青少年学习生活中无形的影响力量,校园环境的打造不容小觑。为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气息,应在学校的整体规划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校园精神文化传播可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创建学校公众号,单设传统文化栏目,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校园活动是学生学、做、行相结合的最佳途径。通过丰富青少年的校内和校外实践活动,能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切身感悟。对于校内活动,可在传统节日之时举办古诗文朗诵、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对于校外活动,可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悟到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

(三)增强流行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喜欢新鲜事物,社会流行文化对其影响不容忽视。追新求异的特点使得他们成为追逐流行文化的主流人群。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须对流行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作一根本的区分和界定。同时,借鉴流行文化元素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良性互动,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2015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密切关系,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所在[5]。可以看出,在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产品强势压境而来,竞争日益激烈。我们的文化作品需要从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结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合时代特点,呈现极具时代气息又不失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这是时代所需、民族所需、人民所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并鼓励文化工作者“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6]。文化作品能够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引起人们精神的共鸣。对青少年倾向于观看美国大片、过洋节日的现象,我们应反思中国文化产品:其一,市面上每年文化产品数目不少,但其中不乏快餐文化,人们食之无味,无法得到精神给养。其二,严重的市场化导向,导致文艺工作风气整体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搞创作。其三,与青少年生活相贴合的文艺作品寥寥,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文化产品开发需要面向市场,更需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中生机勃勃的青少年群体,符合他们的需求,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要重视制度保障,由相关部门制定并出台文化产品的评估标准,将产品传达的精神能量纳入评估体系。要严格把关文化产品,从源头上控制文化残次品,同时对优秀的文化产品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树立榜样。

亨廷顿曾指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冲突是来自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7]。面对日益显现的文化冲突,为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头并进,形成“多位一体”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共同合作、相互促进、优势互补。

[1]习近平.习近平用五个认同巩固生命线[EB/OL].(2015-09-30)[2016-12-15].http://news.youth.cn/gn/201509/t20150930_7171893_1.htm.

[2]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3-52.

[3]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4.

[4]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EB/OL].(2015-02-17)[2016-12-15].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2/17/c_1114401712.htm.

[5]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23)[2016-12-15].http://cpc.people.com.cn/n/2015/1015/c64094-27699249.html.

[6]习近平.优秀的文艺作品触及人的灵魂[EB/OL].(2014-10-14)[2016-12-1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4/c1024-27698729.html.

[7]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6.

2017-01-18

上海市德育理论研究项目“当代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2015-B-004)。

杨晨曦(1990-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于凯(1970- ),男,教授,博士,从事社会保障理论、中外社会保障制度史、中外福利思想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7)07-0167-03

猜你喜欢

中华青少年传统
青少年发明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